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2022-05-14刘书芳
王 丽, 刘书芳
(1.蔡州医院内科, 河南 上蔡 463800;2.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是由脑局部组织病理性缺血引起的临床常见中枢神经损伤性疾病,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善缺血病灶血液微循环,恢复神经功能[1]。临床实践发现,早期溶栓虽可有效缩小缺血病灶,但治疗时间窗及适应证较为严格,临床应用受限,患者仍需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以改善局部缺血状态,同时还需结合神经保护治疗[2]。依达拉奉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是既往临床常用神经治疗药物,但单用疗效有限[3]。既往临床研究发现,丁苯酞软胶囊可从多个病理环节抑制脑损伤,亦是神经治疗的可靠药物,且安全性高[4]。本研究将丁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应用于AIS的治疗,从临床评估、影像学、血清学、预后等多方面分析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蔡州医院收治的139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9例和研究组70例。研究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50~76岁,平均(64.08±5.91)岁;发病时间6~34 h,平均(19.82±6.37)h;体质量指数(BMI)19.8~26.7 kg/m2,平均(23.14±1.66)kg/m2。对照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50~75岁,平均(62.97±5.64)岁;发病时间7~35 h,平均(22.06±6.15)h;BMI 19.4~26.4 kg/m2,平均(22.83±1.71)kg/m2。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AIS临床诊断标准[5],且经临床表现、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均为首次发病;③均无法行静脉溶栓治疗;④各项基本生命体征稳定,无急性手术指征,可有效配合临床治疗及检查。
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出血;②合并动静脉畸形、脑内结构异常、颅内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③凝血功能障碍或存在急性出血倾向;④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⑤对本研究所用治疗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证;⑥近期3个月内无重大外伤、手术史。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吸氧、水电解质平衡调节、预防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予以降糖、降脂、降压等处理。此外,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236)、依达拉奉(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1)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阿司匹林:第1天口服300 mg,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改为50~150 mg/d。依达拉奉:将30 mg药液加至100 ml 注射用生理盐水中混匀,静脉滴注,2次/d。丁苯酞软胶囊:口服,0.2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 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基本痊愈: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神经功能、颈总动脉功能状态。 采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总分0~42分,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越差。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迈瑞,DC-N2S)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量(Qm)。③血管内皮功能。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静脉血约5 ml,以4 000 r/min的速度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CobasC700 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④复发率。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AIS复发率,即再次出现面部麻木、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颅脑CT、MRI检查显示存在缺血病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9.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神经功能、颈动脉功能状态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各颈动脉功能状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及IMT、RI均低于对照组,Qm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颈动脉功能状态比较
2.3 血管内皮功能
治疗前,两组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EGF、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4 复发率
治疗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失访1例,将其及两组治疗无效病例剔除。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4例。研究组复发率为0(0/65),对照组复发率为7.27%(4/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5)。
3 讨论
AIS患者脑血管闭塞可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随缺血时间延长,半暗带内细胞亦相继坏死、凋亡,及时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流,保护神经细胞是临床治疗关键所在[6]。
以抑制缺血病灶进展、保护缺血脑细胞为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方案对AIS患者实施治疗。阿司匹林属于常用抗凝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脑血管闭塞,改善脑局部血液微循环。依达拉奉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常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氧自由基清除、脂质过氧化抑制等作用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等氧化性损伤[7]。丁苯酞软胶囊主要活性成分dl-3-正丁基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消旋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对脑缺血状态下脑能量代谢具有良好调节作用,且抗栓抗凝效果显著[8]。范益偕等[9]相关研究指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可有效促进AIS患者病情控制及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亦证实在阿司匹林、依达拉奉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AIS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有良好促进作用,可见丁苯酞软胶囊是治疗AIS的可靠药物。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研究围绕颈动脉功能状态、血管内皮功能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各颈动脉功能状态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是AIS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引起管腔狭窄、闭塞,进而使血流减缓,增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进而使病情持续性进展。IMT、RI降低,Qm升高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脑部血液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VEGF、ET-1、NO均是参与微血管生长及神经细胞修复的重要因子,其水平可有效反映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10]。由此分析,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可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颈动脉血流状态,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AIS病情控制,保护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丁苯酞软胶囊可选择性抑制花生四烯酸活性,抗凝、抗血栓素生成,稳定脑部血流,同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神经元凋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受损血管修复,进而使脑血流、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11]。随访结果显示,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还可一定程度减少AIS复发,但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后期仍需扩大样本量研究以明确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患者预后改善的作用。
综上所述,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方案在AI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颈动脉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