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链与创新链融合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2-05-14范智勇曾于弼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成果资源教育

范智勇,曾于弼

(莆田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莆田 351100)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1]。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某一产品、服务或过程的创新,或是技术、制度、文化、模式等的创新结合体。它兼具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新意,可以是具备首创性、突破性的原始创新,或是已有基础上的革新,也可以是多种创新要素结合所形成的集成创新;二是具有助推经济发展的新价值。

三螺旋模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其三方联系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2]。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主体越发多元化,包括创新个体、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等参与创新过程的社会组织与团体。其中,人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育人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以产业驱动经济,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

1 当前新人培养临的境

1.1 就业率至上的人才培养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面临人才输出的三重压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供给需求转变压力;二是生源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就业竞争压力;三是就业率作为教学审核评估指标的考核压力。面对压力,就业率至上的人才培养观倾向明显,往往把完成就业作为育人使命的终点,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1.2 创新教育未能全面融入课程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着重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传统教育机制的革新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创新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育体系的道路还相当漫长。(1)主流教育仍停留在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阶段,被动式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远离生活实践,学生缺乏主动发现新事物、新问题、新见解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新意识薄弱。(3)教学互动有待加强,未能在对话协商过程中形成事物的多向性、多维度认知,进而发展个体的创新思维。(4)学科交叉力度不够,单一的知识结构制约个体的创新发展。(5)教学评价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师生的创新动能不足。

1.3 创新才培与创实践节,创新务支有待强

创新成果转化率是体现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指标之一,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普遍存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创新研究缺乏资金、技术、人员支持,创意未能形成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创新供需之间缺乏衔接,创新成果主要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难以实现创新创价。

2 “知识、创新”融合新人培养合时发展要

创新主体、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连接起来形成创新链(如图1),为知识的流动和创新创价提供条件。需求是拉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创新人才擅于从认知学习的自我探索中或从市场的创新需求中发现痛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基于此展开创新研究,并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实证,形成专利、发明、方法、产品原型等初步成果,进而通过合作开发、成果转让、创新创业等方式实现创意的产品化,再经由创新扩散完成创新的产业化落地。知识流动贯穿创新发展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个体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接收外界信息,与已有经验达成同化和顺从的动态平衡,完成创新知识储备,并在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转移、知识创价的流转过程中达成创新目标。

图1 创新链

图2 知识链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由就业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围绕知识链与创新链,在科学认知学习观的指导下,激活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符合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要求。

3 创新才培融合展模思

3.1 树立确的知学观,掌握识创的规

莱夫·温格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在对话协商、倡导合法的边缘参与。托尔曼把学习过程视为在头脑中形成“认知-期待”和“认知地图”的过程。布鲁纳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知识的过程,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5]。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认知系统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外部或内部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6]。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不能直接传授而获得,是在具体学习情境下完成内化和顺应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不同认知学习观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有着截然不同的培养方法和效果。创新人才培养应从认知学习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思考和应用知识。(1)将情境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帮助个体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2)对于显式知识以课堂传授为主,可采取情境式问题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让课堂更生活化、教学更生动化。(3)对于默会知识,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在反复试错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答案。(4)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批判性和渐进式的思维,组织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让不同文化和思维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5)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以外的主动学习,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以进一步转智成慧。

3.2 因材施教,实施创新人才梯度培养

“互联网+”时代面临全球化市场的竞争,企业不仅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输入,更渴求具备创新创价能力、能将科技成果直接引入生产体系、能产生颠覆性市场化效应的创新人才。然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人而异,不能要求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要根据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创新人才梯度培养计划。第一梯度,掌握创新必备的知识储备;第二梯度,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个体的兴趣,结合兴趣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第三梯度,开展创新基础研究与实践引导,具备形成初步创新成果的能力;第四梯度,具有完备的创新创价转化能力,完成创新成果转化。

3.3 实施于兴的跨科创教育践

“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之本”[7]。好奇心是兴趣的原始驱动力,兴趣的强度和持久度则决定了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关注程度。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兴趣,围绕学生兴趣开展创新教育。

首先,创新教育要去中心化。要重塑师生关系,教师扮演助学的身份而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中心。要以知识为纽带构建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是知识网络上的一个节点,知识在各个节点间流动,在会话碰撞中迸发新知识。其次,创新教育要生活化。要将学习情境和生活场景紧密联系,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未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创新教育要以兴趣挖掘为出发点。应借助大数据分析,捕捉学生兴趣特征。一要帮助学生找准兴趣定位;二要依托兴趣信息智能推送开展个性化学习;三要结合创新教育开设兴趣课程、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四要通过兴趣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最后,创新教育要跨学科结合、协同创新。要鼓励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比如人文的文化创新结合管理的体制创新,医学的方法创新结合工科的技术创新,营销的方法创新结合产品的功能创新等。从兴趣出发的创新小组到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团队,可以为创新创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4 依托新服平台合知链与新

3.4.1 搭建校企创新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加强供需信息整合创新需求源于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既存在于个体日常生活的探索发现,也来自于企业寻求生产经营突破的实际需要,相比前者的偶发性,后者更具研究目标的确定性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为给定问题寻求解题思路,主动发现创新需求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企业而言,依靠自身的人才储备进行一些突破性难题的尝试攻关,所需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开放合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共赢之道。学校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校企创新需求对接服务平台,以创新需求为纽带在校企之间架设沟通桥梁,引导人才与需求的点对点、点对多点的连接,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迈向更高梯度。校企创新需求对接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主动创造需求的同时,还应加强供需信息整合。首先,要建立完备的创新人才库与创新需求库,依据人才特点和企业需求信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推荐;其次,要为供需双方提供便捷的在线交流方式,加强沟通深入了解需求背后的创新动因;最后,能通过供需数据收集与分析,掌握创新趋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向提供决策依据。

3.4.2 搭建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激发创新各要素活力创新人才培养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搭建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动态调整和按需服务,加速资源汇聚、融合与共享为创新活动持续注入动力。(1)应以云计算思维创建各类创新资源池,聚集学习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资金资源等,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2)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人才,通过人才交流和项目落地,以服务区域经济带动社会资源注入实现引水入池;(3)要以开放合作的精神加大创新资源的共享力度,让资源要素在创新链中加速流动,为创新大脑提供营养,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4)应加强创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分配,实现资源的弹性分配,并通过资源状态监测主动掌握资源利用情况。

3.4.3 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加速创新创价与创新扩散进程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力是推动创新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关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为创新与应用之间的良性循环提供权益保障,创新扩散机制则是延续创新生命的保障。(1)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供需信任。一要在创新教育中积极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二要协助创新人员将创新成果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加以保护,开展专利申请、软著登记等服务支持,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下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三要配备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与开发的专职人员,制定创新成果转化指导意见,为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四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存证服务,通过互联网签署电子合同完成创新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确保合作过程的安全可信。(2)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加快创新扩散[8]。创新成果从商品化、产业化到社会化,从作为新事物被初步认识到被社会大众广泛采用,其扩散的范围和时效有赖于传播途径的选择。搜索引擎优化、社交网络等互联网传播方式具有低成本、高精准的优势,能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开来。创新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探寻市场,获取潜在用户,缩短转化周期,减少投入风险。一要为创新成果提供在线展示平台,利用图文、视频等方式从用户的思维出发多维度介绍创新成果;二要分析目标受众和区域特征,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社交平台推广等手段,引导精准目标用户群体;三要为创新者和目标受众提供沟通桥梁,以积极的沟通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四要利用平台用户访问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优化创新成果推广策略,提高感知用户的能力;五要建立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为成果改进提供更直接的用户反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真实的社会评价;六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将师生的科研成果扩散纳入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依托学生的创新力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设计、营销与产业化,在师生之间建立创新扩散机制[9]。

4 结语

知识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模式的革新,强调了知识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强国战略,要求新时期的创新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互联网+”。要以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之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将之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新价值的新型人才;要融合知识链与创新链,从教会学习、挖掘兴趣到激发创新意识,从开展创新实践、创新创价到加快创新扩散,从连接创新主体、激活创新资源要素到建设创新生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猜你喜欢

成果资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验收成果
我给资源分分类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