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菜多功能开发提高了油菜种植收益吗
——基于油菜观光视角的实证分析

2022-05-13李俊鹏张言彩冯中朝孟祥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观光旅游商品化观光

李俊鹏,张言彩,冯中朝,孟祥海

(1.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3.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当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国外价格优势使我国油菜种植收益受到双重挤压,盈利空间不断压缩,农业生产者种植积极性受挫。特别是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临时收储政策以来,我国油菜产业直面市场压力,种植收益持续低迷,油菜产业发展堪忧[1]。油菜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其产业发展决定着我国的“吃油安全”与“饲料安全”,对巩固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挥着难以忽视的作用。有鉴于此,探索有效的油菜种植增收渠道成为稳定与发展油菜产业的当务之急。

受制于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2],油菜传统功能属性(如油用、饲用)的增收能力探底。对此,我国适时提出油菜多功能开发,即通过开发油菜的多种功能属性,发掘油菜种植新的赢利点,提高油菜种植收益。目前,油菜的菜用、饲用、肥用、蜜用、药用、观光旅游等功能得到了初步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观光旅游由于投入小、无污染、效益好,且能兼顾油菜种植等优势,成为我国各油菜主产区油菜多功能开发的普遍选择[1-3]。在理论上,农业观光旅游实现了农产品交易的原产地化,通过降低交易的空间距离和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增收。因此,观光旅游成为油菜种植增收的潜在路径。

当前,学术界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主要关注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实现路径及其效益两个方面[4-7]。在农业观光旅游的实现路径方面,李飞和段西以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为例,论证了村庄规划,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重要意义[4]。Liu 等指出政府在农旅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5],而胡高强则基于对苏北H 村农旅项目的分析得出,基层政府规划的内卷化是我国农旅项目频频失败的主要原因[8]。对此,赵放和刘雨佳指出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重点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效应,形成多元主体的紧密联结机制[9]。张颖等[6]、任开荣和董继刚[10]和胡晓雯[11]等则对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总结,认为其主要受到自然、人文和产业因素的影响。在农业观光旅游的效益方面,多数研究关注了农业观光旅游的经济效应,如钟漪萍等[12]基于我国地级市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旅发展显著推动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Hwang 和Lee[7]、Su 等[13]则指出农村旅游可以有力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同时,诸多研究也肯定了农村旅游的生态效益。例如,胡平波和钟漪萍证实农村旅游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特征[14]。Titin 针对Borobudur 地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15]。此外,孙婧雯等[16]指出农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社会关系架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已有文献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效益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探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范式方面的有力支持。但囿于研究视角和数据可得性,尚有如下拓展空间:首先,已有研究多是关于农业观光旅游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案例分析,缺乏基于代表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诚然,该部分研究虽然通过逻辑演绎论证了农业观光旅游对具体案例的积极作用,但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且未能准确衡量农业观光旅游实际效益的大小。其次,虽然部分文献尝试性量化了农业观光旅游的相关效应,但多停留于宏观层面(如地市级或县级),其结论难以直接作为微观家户的生产指导。再次,农业观光旅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统计技术和理论模型的限制,计量模型中难以涵盖全部影响因素,因此实证分析中极易存在变量遗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鉴于以上提升空间,考虑到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拟借助适用的计量模型,系统分析农业观光旅游对油菜种植收益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在弥补已有研究存在不足的前提下,回答如下问题:(1)农业观光旅游对油菜种植收益是否有提升作用?其提升作用有多大?(2)农业观光旅游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油菜种植收益的?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旨在为实现油菜种植增收提供有效且可行的具体路径,进而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理论机制分析

农业观光旅游有效降低了农产品交易费用,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配置效率,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高效对接,最终提高了农户的农业收益。针对油菜种植,油菜观光可以通过如下路径影响油菜种植收益,如图1所示:

图1 油菜观光的增收机制Fig.1 Income increasing mechanism of rape tourism

第一,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农产品销售收入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增收点,商品化率提高是农产品销售收入增加的关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油菜产品出售数量的增加,无疑会提高种植户的油菜种植收入。实践和理论均表明:商品化率与交易效率直接相关[17],而交易效率又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信息掌握情况[18]。信息不对称显著提高了交易费用,并诱致了“逆向选择”,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17]。受制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和空间广布性,农产品生产的监督和信息采集成本极高,故农产品信息难以做到全面而准确的披露。因此,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普遍的“逆向选择”,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18]。油菜观光旅游,使消费者能够从源头上知晓油菜产品(如油菜籽、菜籽油、菜籽粕)的生产和加工环境、过程及最终品质,降低了产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此情况下,有需求的消费者必然会增加对相关产品的消费;而无需求的消费者,在充分获知产品信息的情况下,其消费的概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油菜观光具备提高油菜商品化率的潜力。

第二,提高油菜产品质量。除商品化率(销售数量及比例)外,农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农业收入。农产品价格虽然会由于“非理性因素”出现暂时性波动,但最终取决于其本身质量。长期来看,油菜产品质量越高,农户更容易获得高额种植收益[2]。如前文所述,油菜观光使油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更加透明,这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使油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处于消费者的实时监督之下,最终提高了油菜产品质量。具体而言,一方面,为吸引游客并取得游客的认可,油菜种植户必然会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如开展土地整理、修建水利设施等),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使油菜种植朝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最终生产出符合当前大众健康饮食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另一方面,种植户也会直接通过选择优质品种(如双低油菜、五彩油菜等)的方式突出油菜产品的优质性,强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区别于传统的市场交易,观光旅游通过调动景观因素、文化因素、专业知识等“氛围线索”创造出了明显的“买方效应”,使产品质量提高带来的溢价更易实现[19],即油菜观光通过提高相关产品质量实现了价格的提升。同时,油菜产品质量的改善必然会提高消费者的认同度,从而提高油菜产品的商品化率。

第三,优化油菜种植规模。油菜种植收益也会受到生产成本的影响:销售收入相等的情况下,成本越低,利润越高。目前,通过扩大种植规模“稀释”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的高额农业生产成本,是保证甚至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的有效路径,对生产模式为劳动密集型的油菜产业更是如此。依据现实情况,油菜观光也具有优化油菜种植规模的潜力。具体而言,油菜观光的核心内容是“观赏油菜花”,故油菜种植需具备一定规模,即形成“花田”甚至是“花海”。因此,为吸引游客,种植户一方面会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即通过土地流转或调整自家作物种植结构的方式增加油菜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则会调整油菜种植的空间布局,使之连片化,以降低油菜种植的细碎化程度。油菜种植规模的扩大既加速了农业机械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农药、化肥等要素的实际投入,因此显著降低了油菜种植成本,进一步促进了油菜种植收益的提高。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在逻辑上证明了:油菜观光可以通过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油菜产品质量和优化油菜种植规模三条路径提高油菜种植收益。然而,以上结论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其最终证实仍需借助严谨的量化分析才能实现。

2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全国油菜产业经济研究室的油菜固定观察点。为准确监测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状况,依托于我国18个油菜主产省份的油菜综合试验站,油菜主产省份包括: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而据观察,油菜种植范围有扩大趋势,在山东、福建、广西等地的种植已初具规模。利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的抽样方法,全国油菜产业经济研究室建立了针对油菜种植户的固定观察点,其具体产生过程为:第一步,在综合试验站的辖区内随机选择3个县;第二步,在每个样本县随机选择三个村;第三步,在每个样本村的油菜种植户中随机选择3户作为样本户。样本户一经确立,在此后历轮调查中均保持不变。若样本户由于不可抗力(如死亡、迁移等)缺失,则按照关键特征指标在同村选择相似种植户作为补充,以保证样本信息的稳定性。针对样本户的问卷调查具体由油菜综合试验站的工作人员完成。试验站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油菜产业第一线,对我国油菜“产-加-销”全过程有着深入的了解,且在长期的工作中同油菜种植户建立了完善的沟通机制。同时,历次调研均在油菜收获时进行,故农户得以准确汇报具体信息。以上综合保证了固定观察点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为细致刻画我国农户层面的油菜“产-加-销”现状,固定观察点数据详细收集了油菜种植户的家庭特征(如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财产情况等)、油菜种植情况(如播种面积、劳动投入、化肥投入等)、产品销售情况(如油菜籽销售价格、销售数量等)、其他信息(如农技培训、农户区位特征等)等信息。为反映我国油菜观光的发展情况,2018 年油菜固定观察点问卷中加入了油菜观光旅游指标,即询问种植户“开花时节,您的油菜田块是否有游客来观光赏花?”由于该指标仅在2018 年问卷中出现,故本研究仅采用了2018年全国油菜固定观察点数据,即为面板数据。在2018 年的调研中,全国油菜产业经济研究室共收回810 份问卷。通过数据清洗,本研究删除了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514个有效样本。

2.2 变量选择

基于研究内容,本文对因变量、处理变量和控制变量做如下选择与量化:

(1)因变量。按照研究思路,本文因变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反映油菜种植收益的因变量和反映影响机制的因变量。其中,对反映油菜种植收益的因变量,本文采用人均油菜种植收入和油菜种植收入占比综合衡量。目前,油菜籽、菜籽油和菜籽粕的销售收入是我国油菜种植的主要收入,且鉴于油菜固定观察点数据中关于以上具体产品销售收入数据缺失,本文具体采用油菜籽、菜籽油和菜籽粕销售纯收入之和衡量人均油菜种植收入。油菜种植收入占比则采用油菜产品销售纯收入与家庭总收入之比表示。对于反映影响机制的因变量,参照前文梳理的研究机制,本文具体采用油菜商品化率、油菜籽销售价格、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种植细碎化程度作为表征。其中,因数据可得性受限,本文采用油菜籽销售量与总产量之比衡量油菜商品化率。同时,价格是对质量最直接的反映[17],故本研究采用油菜籽出售价格作为其质量的衡量。此外,本文利用农户平均每亩油菜耕地的块数衡量油菜种植细碎化程度[20],即块数越多细碎化程度越高。

(2)处理变量。本文核心自变量为油菜观光。考虑到我国油菜观光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借鉴Ma 和Wang[21]、Li 等[22]等的做法,本文具体采用二元虚拟变量作为描述:若有游客来油菜田间观光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3)控制变量。为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参照已有研究[21-24],本文选择如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和家庭抚养比反映油菜种植户的人口学特征,采用耕地面积反映农业生产情况,采用电脑拥有情况反映农户家庭财产状况,采用种植户与最近农贸市场的距离反映种植户的区位条件,采用农技服务可得性反映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情况。此外,为控制具体地区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参照Ma 和Wang[21]的做法,本文还引入了以东中西部地区表征的地区虚拟变量。以上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1。

表1也汇报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1 可知,样本中只有32%的种植户汇报其油菜田块有游客观光,说明我国油菜观光旅游尚处于初始阶段,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该结果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发展油菜观光旅游的紧迫性。样本中,种植户的人均油菜种植纯收入为510元,而其占比仅为5%,这表明:为保证我国吃油安全,油菜种植收益需进一步提高。表1 同时显示,油菜商品化率和油菜籽价格较低,分别仅为19%和2.54元/千克;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细碎化程度较高。此外,描述性统计结果也表明:(1)目前我国油菜种植户的家庭规模较小,但抚养比较高,且其户主多以高龄、低教育水平的男性为主;(2)油菜种植户市场可达度较低,但多数具有较高的农技服务可得性;(3)油菜种植户的土地规模较大,但其财产状况不佳;(4)我国油菜种植户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这符合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Table 1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hosen variables

以上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我国油菜生产状况不容乐观,探索油菜增收提效路径极为必要。

2.3 计量模型

对种植户而言,油菜观光是游客基于旅游资源供给状况选择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外生性。然而,油菜种植户的诸多行为和特征,如受教育水平、劳动投入和田块区位等会对其田块是否有游客观光具有关键影响。因此,油菜观光是否发生并非严格随机外生的,而是会受到选择性偏误(selection bias)的影响。同时,在相当程度上,油菜观光发展是地方经济和油菜产业发展的结果,即地方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油菜种植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等越完善,其油菜观光业发展越快速。因此,本研究也存在因变量与核心自变量互为因果的问题。若以上内生性问题(选择性偏误和互为因果)未得到有效控制,相应研究结论将无法置信。

结合研究主题,IPWRA 的估计步骤为:首先,以处理变量作为因变量,运用Logit 模型或Probit 模型估计每个种植户油菜田块有游客观光的概率(PTi),具体估计过程如式(1)所示:

式中,Di表示种植户油菜田块是否有游客观光(是=1,其他=0);Xi表示一系列外生解释变量,如种植户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等。

其次,基于式(1)生成的逆概率加权,IPWRA 利用式(2)可以估计出观光旅游对全样本油菜种植户经济指标(如油菜种植收入、油菜种植收入占比等)的平均处理效应,即Average treatment effect(ATE)。

3 实证结果分析

为系统探索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参照祝仲坤等[25]的研究,实证分析如下:

3.1 初步分析

表2 展示了所选变量的t检验结果。由结果可知:首先,对于因变量而言,相较于田块无游客观光的种植户,田块有游客观光的种植户更易于获得更高的油菜种植收入占比、油菜商品化率、油菜籽销售价格和油菜种植面积,同时有着更低的油菜种植细碎化程度。t检验结果同时显示,两类种植户之间的油菜种植收入并无显著差异。其次,对于控制变量,有油菜观光的种植户比无油菜观光的种植户的家庭规模更大,且其户主更趋于为年轻的男性。此外,有油菜观光的种植户的耕地面积更大、区位条件更优。

表2 组间差异检验Table 2 Mean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horts

由以上结果可知,油菜种植户在是否有游客观光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尤其是对于因变量而言,其显著的组间差异表明油菜观光至少与农户的油菜种植收益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然而,由于以上结果未控制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并不能作为对油菜观光影响的最终判断。因此,需要借助更为稳健的计量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3.2 基准分析

在初步分析基础上,为进一步识别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样本数据作为本研究的基准分析,结果见表3。OLS 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复合影响的条件下,油菜观光对种植户的油菜种植收入和油菜种植收入占比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分别在5%和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相对于无游客观光的种植户,有游客观光的种植户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油菜种植收入和种植收入占比。该结果初步验证了我们在理论分析部分得出的结论,即:油菜观光能够有效提高种植户的油菜种植收益。

OLS 模型的分析结果同时证实,种植户的油菜种植收入及其占比同时受到其他因素,如户主性别、家庭规模、耕地面积等的显著影响。整体而言,各控制变量的影响符合理论预期,且与已有研究,如Ma和Wang[21]、Li等[22]、李宏兵等[23]等一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规模变量对农户油菜种植收入及其占比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似乎与经典的理论判断相左,即家庭规模扩大可以提高农户劳动供给,从而提高其油菜种植收入。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采用的是人均油菜种植收入。正如Li等[22]指出,家庭规模的扩大固然可以提高总收入,但也降低了人均收入。同时,家庭规模的扩大丰富了农户的社会资本,提高了其劳动市场信息可得性,从而促进了其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26],因此降低了油菜种植收入的占比。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结果是,耕地面积对两个因变量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耕地面积的扩大能够改善农户的油菜种植收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显著上升,生产成本高,无疑成为阻碍油菜种植收益提高的关键。耕地规模的扩大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油菜种植收益[22]。该发现无疑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实证依据。

基于OLS 模型的分析,本研究初步证明了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但如前文所述,油菜观光于种植户而言并非完全随机,并由此产生了选择性偏误问题。由于OLS 模型无法有效解决选择性偏误,其估计结果仅能作为油菜观光影响的粗略判断。为此,我们仍需做进一步的精准分析。

3.3 效应评估

为有效解决选择性偏误的影响,本文进一步采用IPWRA法估计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具体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在解决选择性偏误并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油菜观光依然显示出对油菜种植收入及其占比的显著正向影响。ATE 结果表明:油菜观光使农户的油菜种植收入由人均244 元提高到1011 元,对应的收入占比则由1.9%提高到7.4%。可见,在有效解决选择性偏误的前提下,表4 结果最终证实油菜观光是我国油菜种植收益提高的关键因素。其增收效应具体表现为:种植收入增加767 元和种植收入占比提高5.5 个百分点,对应增幅分别为314.34%和289.47%。可见,观光旅游对油菜种植收益的提升作用不仅是显著的,而且是巨大的。

3.4 机制分析

在效应评估的同时,本文亦旨在揭示油菜观光的增收机制,以形成对油菜观光增收效应的全面认识。按照理论机制分析部分梳理的潜在影响机制,本文利用IPWRA 法对其逐一检验,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首先看“提高商品化率”机制。由表5 结果可知,油菜观光对油菜商品化率的ATE 为0.169 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油菜观光使种植户的油菜产品商品化率显著提高了16.9%。该结果证明,油菜观光对油菜产品商品化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油菜观光可以通过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的机制增加种植户的油菜种植收益。

其次看“提高产品质量”机制。表5结果显示油菜观光使油菜籽销售价格显著提高了0.126 元,这直接证明种植户的油菜籽可以通过油菜观光获得更高的出售价格。更为深层的含义是,油菜观光能够促进种植户油菜籽质量的提高。可见,油菜观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油菜种植收益的机制成立。

表5 机制检验Table 5 Mechanism test

最后看“优化种植规模”机制。本文实证结果显示,油菜观光对油菜种植细碎化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油菜种植面积的影响虽然为正但不显著。该结果表明,油菜观光能够优化油菜种植规模,但该优化作用仅局限于优化种植户已有经营面积上的作物布局。主要原因在于,调整家庭已有经营面积的作物布局比转入土地的成本更低。基于该结果可知,油菜观光通过优化油菜种植规模提高油菜种植收益的机制成立。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本文在理论机制分析部分梳理出的三条潜在影响机制均得到证实,即油菜观光旅游可以通过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油菜产品质量和优化油菜种植规模三条路径增加油菜种植收益。

3.5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参照Li等[22]、祝仲坤等[25]的研究,本文同时采用PSM 法和IPW 法估计油菜观光对各因变量的ATE 作为稳健性检验,相关结果见表6。由结果可知,基于PSM 法和IPW 法估计的ATE和表4、6的结果在影响方向和显著性方面极为一致,这说明:油菜观光对油菜种植收益的正向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是不随计量模型变化而变化的,这充分证明油菜观光的增收效应及其增收机制确实存在。

表6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Table 6 Robustness test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油菜种植收益紧缩挫伤了农户油菜种植的积极性,威胁到我国油菜产业发展、食用油供给安全乃至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探索实用且有效的油菜种植增收途径成为关键。现实和理论均表明,油菜多功能开发是实现油菜种植增收的潜在路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油菜观光视角对油菜种植增收路径进行了实证探索。利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s regression adjustment,IPWRA),本文对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及其增收机制展开了系统讨论。分析主要发现:(1)油菜观光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油菜种植收入和油菜种植收入占比,即在促进油菜种植增收的同时增强了油菜种植的重要性。(2)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是具体通过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油菜产品质量和优化油菜种植规模三条路径实现的。其中,油菜观光对油菜种植规模的优化作用具体表现为降低油菜种植的细碎化程度。

本文旨在探索油菜种植收益提升的有效路径。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持续推进适度的油菜“农旅融合”。本文结论证实油菜观光是提高油菜种植收益的有效路径,鉴于油菜观光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应持续推进针对油菜的观光旅游。但需要注意的是,油菜观光本质上是促进油菜种植收益提高、保证我国油菜产品稳定供给的手段,这便要求油菜观光的发展要始终把握油菜产品供给的根本地位,在此基础上发展油菜观光旅游,二者不可偏废,力求做到“农旅融合”。

第二、多措并举,打通油菜观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证明油菜观光的增收效应具体体现为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油菜产品质量和优化油菜种植规模三条路径。这意味着,进一步打通以上路径可以强化油菜观光的油菜种植增收效应。具体要:首先,进一步优化油菜田块的布局规划,通过增加田块相应设施供给和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观光条件;其次,强化农业要素和产品市场构建,实现油菜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非人格化”,提高油菜生产要素和相关产品的配置效率;再次,要着力于油菜新品种培育,针对“种旅融合”的具体需求,培育并推广兼具生产和观赏价值的油菜新品种。

猜你喜欢

观光旅游商品化观光
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与模式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简·爱和于连人生变化轨迹
荡秋千
对农业技术市场推广的服务研究
新媒体技术支撑下信息市场的个体户
坐小火车去观光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3 STEP BY STEP随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