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今井町的保护方法和实践意义
2022-05-13潘玥
潘 玥
引言
日本奈良县橿原市的今井町聚落是一处在日本中世(约11—16世纪)末期建设的町并型风土建成遗产(图1),拥有大量古民家遗存,在原旧环濠之内的区域,计存有700多栋民家,至今基本保留着初建时的聚落格局,对于日本风土建筑遗产而言,其重要程度相当于法隆寺。1975年,日本修改《文化财保护法》,增设新的“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1955年前后在日本兴起的全国性民家普查已经包含对今井町的调查,1956年则对今井町作了民家及其环境的调查和评价,今井町当时被作为日本历史性町并风土聚落的典型。1993年,今井町被正式选为日本“国之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在制度层面的认定迟于日本长野县南木曾町妻笼宿村20年。今井町的保护历程中,多种多样的社会原因延滞了保护的推进,相较于妻笼宿自下而上的保护驱动力,地域社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博弈历程更为复杂,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状况也更接近于我国保护实践的普遍性现实。因此,回顾和思考今井町案例的历史性过程,可以吸取重要的风土建筑价值认知、存续经验,保护实践中应对现代城乡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1 2018年拍摄的今井町街道
1 地域社会的利益相关性保护
1.1 历史学家的偶然发现
1954年4月1日,东京大学关野克研究室的助手伊藤郑尔经过奈良,来到上品寺村附近,欲探访古老的日本民家所在。伊藤郑尔边寻找边向路人询问,期待能发现江户时期之前的民家实例。路人告知伊藤郑尔,附近的今井町似有800年历史的木构町家实物,称为“八座”(八xiii棟)。今井町作为一种“寺内町”的聚落类型,为室町时代末期至战国时代,以净土真宗寺院为中心建成的一处环濠聚落。一般而言,有400年历史的日本民家就算得上古老了,作为日本建筑史的研究者,闻讯后的伊藤郑尔迫切需要亲自查证。
伊藤郑尔即刻前往今西家,果然发现了巨大的古老民家,几乎朽坏。建筑的东侧为客厅,西侧则有巨大的素土地面房间。为了证实今西家建筑的年代,伊藤登上屋顶查看垂脊上的兽头瓦,未发现可以证明建造时间的瓦铭。他提着探照灯进一步查看结构梁架中的栋木时,惊喜地发现了文字记录——含有“庆”字的栋札题记,此后断定今西家的建造年代为1650年。今西家的主妇告知屋主无力负担房屋的存续维修。面对岌岌可危的老屋,伊藤郑尔暗下决心定要保护这栋建筑。在其一力奔走下,1957年单栋民家今西家被认定为日本国家级的“重要文化财”,并在1961年进行了解体修理,这预示着今井町的保护开始进入日本建筑史研究者的视野(图2—3)。
图2 修复前的今井町今西家(1956年)
图3 修复后的今井町今西家
针对人口减少的“过疏化”问题,学者与社群共同发起对日本风土建筑遗产的代表——长野县妻笼宿的保护。妻笼宿的社群内部对于地域文化的自信有着自觉的重塑动机,因此其保护过程的困难集中在与外部的不利条件斡旋。就今井町而言,学者们发现保护上更大的困难来自于社群对文化的长期不自信。如何通过一种基于住民文化自信的重建而推行包含有形建筑实存和无形社群组构的整体性保护?这便是保护初始今井町的保护之路将会大不同于妻笼宿的原因所在。1958年,最先对今井町风土聚落进行调查的学者关野克、太田博太郎、伊藤郑尔、稻垣荣三、大河直躬、西川幸治6位学者联合写就《关于今井町民家的若干问题点》,总结了今井町作为近代町家发展实存的活样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学者一再指出今井町的重要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此时的今井町处于内部、外部条件均不成熟的境况中,其整体性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1.2 今井町的地方史
今井町位于日本奈良盆地南部,东侧有飞鸟川,南侧有畝傍山,在古代的大和之路上,东北至南部是农村聚落集中之处,在日本历史上极为重要。“今井地区”是指一向宗寺内町成立的地区,旧今井乡町的主要部分是由环濠围起的幅员约2 hm的区域。在1956年日本的町村合并改革中,今井町被并入橿原市的一部分,当时町内人口记录为2 131人。
在文献记载中,“今井”作为地名最早在日本南北朝时期(至德3年,1368年)的文献中曾经作为兴福寺一乘院的庄园被记录。大量大名与武士皈依“一向宗”,1496年,一向宗莲如在大坂石山本愿寺布教,从大和地区至吉野发展,本愿寺派遣僧侣今井兵部至此处,开始建立以寺院为中心,以一向宗门徒为主体的自治聚落“寺内町”。1532年,奈良一向宗门徒公开反对兴福寺的支配,包括“今井”在内的南大和逐渐作为新兴一向宗门徒的主要活动之地,大坂石山本愿寺与今井交流密切,今井逐渐完全被一向宗门徒控制。以本愿寺的一向宗势力为背景,町内开始发展商业,随后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门徒,包括今西氏、屋崎氏、上四氏等势力较大的家族。至室町时代(1558—1569年),今井作为大米、茶等日用品的商业地进一步发展。自1570年起,今井门徒开始支持织田信长。1575年,织田信长与本愿寺合议,给予今井町自治权——即所谓的赦免今井“万事与大坂同前”,今井因而于1580年退出石山本愿寺的宗教性控制。今井町的历史文献档案中至今保留了称念寺颁布的“今井乡惣中”赦免状,证明其自治的历史,今井町作为以寺院为中心建立的聚居类型享有町内自治权。在织田信长的时代结束之后,丰臣秀吉对今井的自治权态度上比较温和,今井町的商业得以继续发展。1680年至1704年的江户时期,为了支配今井町周边约3万石“樱田御料”的交易,德川幕府在今井地区设立“代官所”发展幕府于南大和地区主要城镇的经济。
据1595年检地帐记录,当时的今井已经形成东町、西町、南町、北町、新町、乡町等6町,共计522座房屋。按照《今井町史》对此文献记载的推定,在16世纪末已经形成今井町今天所呈现的基本聚落格局,街道狭窄,两侧排列着町屋,周边散落草葺屋顶的民家。17世纪后半期的历史文献细田家藏《今井绘图》(图4)记载,当时今井町有东、西、南、北4町,按照风车状布置。1703年《窥书》补充记载了今井町在当时已经有9座町门,夜间东西南北4门可出入,其他5门不可出入。当时的今井町没有旅舍,即使确认了身份的商人也只被允许留宿一晚,翌日必须离开,今井町的自卫意识可见一斑。自江户中期起,今井町人口激减,商人阶层逐渐没落,房屋所有者普遍将自有房屋出租。根据享保年间(1716—1736年)町方留书而成的今井町绘图(图5)来看,18世纪初期,今井町已经有9座町门,7座宗教建筑,其中2座是神社,5座是寺庙,神社和寺庙毗邻建造,反映了神佛合习的信仰习惯。总体而言,今井町自16世纪末起脱离宗教控制换取了行政自治,町内的建筑格局与街道留存了寺内町初建于15世纪末时的格局。
图4 细田家所藏今井町绘图
图5 今井町町门绘图显示当时今井町内已有5座寺庙,2座神社,9座町门,环濠聚落形成
2 今井町风土建筑谱系研究及应用基础
尽管今井町保护迟迟未决,但是调查和研究却已经自建筑史家伊藤郑尔1954年来到今井町就开始了,通过详细的现场多次调查积累的成果为今井町的保护做着积极的准备。
1955年11月,东京大学主导了关于今井町风土聚落的第一次调查,其住宅组调研了町内17栋民家建筑,调查结果全部收录于1957年修订的《今井町史》。这次调查,从学术上肯定了今井町作为历史性区域的价值,初步把握了近代町家这种风土聚落形态的发展过程,并发现从17世纪以来至日本近代各个时期的风土建筑形式在今井町均有对应实例,考察近世町家建筑的发展过程,认为今井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1968年10月—1971年11月,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奈文研)的“建造物研究室”会同奈良女子大学的“家政学部住居学教室”,以今井町民家相关的建筑史学、住居学为研究主题,进行了历时4年的第二次今井町调查。这次调查对今井町507家民家进行了测绘,对町家平面形式的分类、构造形式(因时代而变迁)、待客空间(“座敷”)的演变过程,以及2层因为房间数不敷使用而被改造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为基于住宅实态进行保护性改善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查得到了如太田博太郎与足达富士夫所倡导的谱系化民家类型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建筑翻新的设计。今井町民家按照平面布置和外观,在进深方向上称为“段”,面宽方向称为“列”,按此分类形成的平面有1列2段型(二间)、1列3段型(三间)、2列2段型(四间)、2列3段型(六间)4种(图6)。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是否有“下店”(shimomise)这一空间来作进一步精细的分类,得出共8类形式,并绘制439户的平面,统计得出分类结果。此外,这次调查还包含一项重要内容即“住户访谈”调查,目的在于收集保护和改造的意愿和建议。针对这些住民采访结果,报告书中初步提供了改造示例。
图6 今井町町家的一列二室、一列三室、二列六室剖轴侧示意
日本文化厅与建设省在1977—1978年第三次调查今井町,并形成了报告《建设省·文化厅的历史性环境保全市街地整备计划策定调查》。1979—1980年文化厅继续划出一笔补助金,支撑对今井町作为一个大规模的风土聚落实例进行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以及延续方式的调查,该调查被称为《橿原市今井町传统的建造物群保护对策调查》,覆盖的内容主要有今井町的历史,地区建筑肌理、尺度体系,町家聚集区的现状(年代、层数、高度、构造、平面、立面、剖面、复原考察、社寺历史),与规划相关的土地与景观调查以及住民采访,并分为三部分调查成果来呈现,形成了一系列的保护构想和技术措施(图7—8)。
图7 1977—1980年调查形成的今井町地区空间特征与保护构想分析
3 保护活化的协调方式与实践意义
今井町住民对地域历史十分陌生,对文化主体性也无感。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历史遗迹及风土聚落、历史街道都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各地风起云涌的造町运动却给今井町“胶着”的保护问题带来曙光。1975年,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就风土建筑保护问题的重要修正,其震源恰恰来自于各地众多村镇保护的合力推进。1968年,日本全国各地举行“明治百年纪念事业”纪念活动,在今井町江户中期始建的称念寺也进行了纪念活动。这一轮纪念活动中最为突出的是长野县南木曾町妻笼宿的保护复原。但实际上,妻笼宿与奈良井宿类似,是作为联结京都和江户的中山道上一种古老的风土聚落类型——“宿场町”被知晓的,其建筑的历史价值低于奈良井宿,更与今井町的历史价值无法相提并论,但妻笼宿却最先被保护下来并且获得成功。妻笼宿作为风土建筑整体保护的一种尝试,与欧美基本保留原状,什么都不改变的馆藏式保护方式非常不同,妻笼宿实际上将古老的历史街道作了非常积极的“复原”,甚至为了重现江户时期的建筑氛围,把后世添加之物全部去除了。将在单栋古寺社建筑、古民家上的复原方法扩展至整个历史街道和风土聚落,住民自发牺牲现代生活的便利,继续整体和活态地保存江户时期的物质环境与住民生活。当时日本城市化的乱开发行为对历史街道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保护风土聚落必要性的意识非常薄弱。妻笼宿使用全体复原的例子,展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整体性保护风土建筑遗产的态度,也提供了解除威胁的具体操作方式。
不同于妻笼宿所开辟的风土建筑保护之路,今井町则面临着地域社会复杂的“向心力”与“离心力”问题。在日本地方自治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结构,社群遵从自身利益需要进行的自发性行动必须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才能进行。1968年10月,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奈良女子大学展开共同调查,对今井町住民的开发意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妻笼宿的情况不同,今井町由于多种原因,保护运动缺少本地住民的支持,在今井町无法实现像妻笼宿那样的全体住民齐心协力保护的目标。保护在推进上的内部困难根源在于今井町历史上是一处特殊的上意下达式的传统自治组织,实行“长老”式的封闭支配,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进行妻笼宿住民自发式的自下而上的保护非常困难。
1970年,新一代的建筑史学家渡边定夫重返今井町,来自于学者的保护意识再次萌发:必须结束今井町保护的“胶着”状态。在这个时期,渡边定夫开始作为重要的推进人物引导接下来的今井町保护进程。从伊藤郑尔1954年来到今井町,至渡边定夫1970年重返今井町,以1970年为界,停滞了16年的今井町保护进程启动了。
1989年,渡边定夫提出《今井町传统的建造物群保护预定地区建筑基准法缓和条例的检讨调查报告书》,这份报告书包含7项具体的保护与活化今井町的策略:(1)变更都市计划道路;(2)允许租赁经营;(3)进行停车场规划;(4)建设公共设施;(5)铺装道路、雨水管设施;(6)电线杆后移;(7)下水道与厕所建设。日本建设省采用了这一提案,并进行了政策制定,制定《历史地区环境整备街路事业》,包括道路铺装和电线地下化等具体建设内容,并公布了保护条例。如此一来,渡边定夫争取的补助金与道路变更都成功了,这对原住民的保护积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促进。
图8 今井町修景项目与手法
1982年,渡边定夫提出的今井町保护构想进一步指出,今井町750户住宅中,有88处空置(32栋独立式,56栋长屋式),因此今井町的历史街道应当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相应变化,在行人视线所及之处对今井町传统氛围作修复,其他空间则按照有利于住民生活的改造进行,并再促进各种住民活动进行“润滑”,以此作为重要的“活化”方式,努力使今井町重新获得活力。渡边定夫对于今井町保护的最大贡献在于解决了都市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对立,争取到了日本国家层面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日本国家层面与地方自治体之间狭窄的空间中进行协调,提出了风土建筑的活化式保护思路。
1978年2月,日本在国家层面再次综合今井町的住民意愿进行保护方案征询,依托“今井町保护问题相关综合调查对策协议会”的成立对今井町的住民保护意愿再次作了统计,并在1982年5月起定期刊行《今井寺内町》收集住民意愿,来推进保护策略的制定。1985年今井町住民协会与自治委员会召开“地域恳谈会”,总结了住民对于今井町保护与开发的3项主要意愿:保持安静的居住型聚落;拒绝成为观光化村镇;紧迫解决下水疏通工程。根据1985年9月《今井寺内町》问卷,住民希望今井町依然作为“安静的住宅区”为前提的保护原则最终达成,1988年今井町重组的“今井町町并保护会”主要由今井町住民构成,这一组织正式加入日本全国町并保护联盟,国家层面引导下的保护与开发博弈过程告一段落。自1970年渡边定夫重返今井町,到1988年“今井町町并保护会”开始真正发挥作用,又经历了18年,原本住民担心今井町保护后会引来商业化,对现状变化太大,直到长时间的“恳谈”之后,今井町住民才真正改变消极态度,响应保护。按照“活化传统建筑物特性,保障现代生活”的活化方式,1989年3月奈良县建筑师协会完成了今井町“保护计划方案”的设计研究,按照保留今井町外观的传统样式,内部实现现代生活的原则进行了示范性设计。同年9月橿原市行政方开始根据“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进一步制定地方条例,这一保护条例4年之后实施,称为《橿原市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保护条例》,替代了1983年起实施的“今井町町并保护对策补助金”制度。1990年橿原行政方对今井町内主要街道实施了整修。1993年今井町被选为日本“国之重要的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获得风土建筑的保护身份,长达近40年的保护与活化的“胶着”之路终于落幕。此时,今井町终于建立了一种以住民的原有生活不受到扰动为原则的保护模式,其要义可简述为结合行政方、学者方的基础调查结果加以具体实施,同时保护的主体确立为当地住民。
1983年橿原市为今井町特设“今井町町并保存对策补助金”,对修理、修复、复原等工程规定了补助基准和补助限额,一直实施至1993年今井町《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保护条例》出台。基于保持外观的传统样式,内部根据每一户住民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要求进行适度改造,保证住民可以自由使用,在生活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便利(图9)。在1993年今井町保护区范围最终划定之后,所进行的保护和活化计划包含5项新的内容:
图9 “今井町町并保存对策补助金”进行民家修复前后的对比示例
(1)确定基本的地域保护内容:保护地区的历史沿革,自然、历史特性,以及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所包含的内容。
(2)对保护区内所有土地形状、自然物等构成的历史环境氛围的物件编号(称为保护计划编号),分类归入主体建筑、附属建筑、仓储、门、墙、社寺等,记录栋数、制作比例尺1/1 000的保护范围图。
(3)制定具体复原修理技术措施的基准。
(4)作为广大住民的共有遗产,策划保护经费来源,提供减税优待,以及对茅草、木材、石材等较难收集的建筑资源给予协助。
(5)对保护地区进行环境整顿,包括标识、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均作为道路景观的一部分纳入修景计划,营建停车场,开设交流中心、资料馆。
在今井町的保护演进过程中,最终确立了以住民生活为优先考虑,通过协调方式进行精细化保护的活化原则,使得其保护实践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最终获得较佳的综合性成效。通过制定科学、详细的技术措施,今井町220栋风土建筑得到国家补助进行了修复,保护的成效获得住民肯定,今井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妻笼宿,但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保护之路。
4 结语
今井町经历了漫长的保护过程,通过权衡性协作方式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风土建筑保护与活化的价值认知与技术方法,行政方、学者与当地住民形成了“三位一体”可持续化的风土建筑遗产保护模式。其中,具体的技术方法包括:以对地方史的重新发现来帮助理解风土建筑的重要价值,通过细致的调查对地域社会中风土建筑保护模式作比选,使用建筑史学者谱系化的风土建筑研究成果指导保护措施;建立国家补助金制度补偿风土建筑的修整开支;建立住民共同参与并主导保护原则的制定;协助组建住民的遗产照管体系重新构筑社群结构;赋予住民及一般市民直接、间接享受历史环境的舒适氛围的权利;引导公共资本进行保护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振兴观光、地方产业;整体性地保护风土建筑的物质实存与原有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全国性的保护组织以保证信息互通。这些有前瞻性的价值认知与细腻的技术方法为风土建筑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欧洲历史保护思潮的影响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倡导保护与公众历史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建成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们几乎与世隔绝,1978年对外开放之后来不及全面吸收),国内对于这些先进的保护思想真正理解和实践上还刚刚起步,局限于消极管制和被动保护。首当其冲就是那些地位不高、保护身份还未确定的风土建筑、一般性历史地段,以及由这些建成物承载的公众生活历史。相较而言,日本对于民家这种“庶民住宅”的所谓“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在保护上的进展与西方公共史学具有某种贴合,是西方保护理念在东亚建造体系上的一次投射。作为亚洲西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自身的文化转换上渐趋顺畅,可以成为当下此地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参照。在进入21世纪后,其保护制度上的新动向折射出对前期保护运动成果的固化。以日本奈良县橿原市今井町的保存与再生计划为切片,逐步揭示一种西方公共史学视角下包容他者、以交往行为寻求对话的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融合的良性机制。
① 本文延用“民家”(minka)这一和文汉译词,基本可对应“风土建筑”。日本对于风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的保护并没有按照行政区划而有城乡之别,在历史研究中一般使用“民家”一词,在保护语境中,则基本上是以“历史性环境”范畴对应的用语“町并”(町並)来指代覆盖日本市、町、村这类既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的特征性风土建筑及周边地景(聚落环境),以此作为一类重要的保护对象。关于“町并”这一和文汉译词,首先指的是日本风土建筑的一种具体形式,即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风土建筑“町家”这一建造类型不断重复和衍化所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城、镇、乡间的街道立面和建筑肌理,以及由这些街道和建筑纵横交错形成的整体的风土聚落环境。换言之,“町并”是对日本传统建筑“町家”所构成的连续的街道景观和建筑肌理的一种统称以及外延,因而在本文中,有时直接沿用“町并”这一说法指代日本典型的风土建筑/聚落片区。
② 栋札题记对应年份为日本的“庆安三年”,庆安年间为日本江户初期。
③ 1957 年,由日本中西文山堂出版《今井町史》,预示着此后今井町全域整体性保护的开端。同年12 月出版的《日本民家》(全10 卷)在第2 卷中收录了日本摄影家二川幸夫拍摄的今井町照片。1958—1959 年,NHK 电视台《未来的遗产》栏目对今井町进行了宣传和介绍。
④ 今井町的住户有801 户,此次调查在302 户中开展,受访者共计792 人,对其中20 岁以上的259 户(占受调查总户数的85.8%)中的588 人(占受调查人数的74.2%)进行访谈。
⑤ 第三轮的调查中,现状调查包括:建筑现状把握与相关的分类调查(用途、年代、保护度、层高、构造、持租情况、定居年数等);地区现状总图(屋顶鸟瞰图,1/1 000);现状平面图(1/100);各街道连续立面图(1/100);南北纵断面图(1/100);环濠现状图;现场照片;全体住户调查(用途、住户形式、所有权形式、居住者属性、定居情况、增改建情况);选取案例调查(家庭生活情况);选取案例调查(室外生活情况);用地实测图(1/100,包含计算居住密度);市政设施调查。历史调查则包含:历史沿革(文献、年表制作);町区划分,历史名称,水路历史调查(制作环濠复原图、町门复原图);町内宗教建筑现状及历史调查;町家复原调查(制作1/100 复原平面图、立面图)。保护修景、环境整备计划制定部分则包括:区域内利用方式分类(空间构成型、立面型、复原型、生活型);典型场所生活空间分析;地区社群综合评价图(场地利用);町家保护计划案例研究;町家的环境、消防措施等。
⑥ 渡边定夫记录了今井町住民对于自身所处风土性地区落后于摩登社会造成的羞耻感,住民说“我真是以说起自己出生于今井町为耻”“出生在今井町这么古老的地方,连嫁人都困难”云云。渡边定夫指出,今井町的住民完全迥异于妻笼宿住民,当地社群对于自身文化处于不自信的状态,渡边定夫引用了伊藤郑尔的评价:“从飞驒高山出发往西北深山区就是白川乡了吧。在那儿的人到了东京,高山人说自己是岐阜人,岐阜人说自己是名古屋人,他们弥漫着妄自菲薄的不自信感,实际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因此,渡边定夫极力倡导重建地域文化的主体性。
⑦ 就1968 年的问卷情况而言,今井町住民最为担心的是保护计划伴随的旅游业开发会牺牲原本生活的便利性,也担心由此而来的大批观光客会影响原本宁静的生活。该地的橿原政府的消极反应使得保护变得更为滞缓,因为保护与地方政府要求的都市化进程相抵牾。参见参考文献[3]。
⑧ 日本《朝日新闻》公布的今井町住民调查问题与结果供参考如下:(1979 年5 月26—28 日今井町全体625 户统计结果,46家非本地住民除外)(1)今井町的住宅保留着江户时代的传统住宅建筑样式,住在这里觉得自豪吗?12%其他 31%不自豪 57%自豪(2)是否获悉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修正,由国家选定的历史街区,其住宅外观保护的费用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助?2%其他 46%不知道 52%知道(3)赞成今井町历史街区的保护吗?19%其他 25%反对(12%希望生活优先) 56%赞成(4)在今井町居住的问题主要是?25%下水道设施不备(5)是否愿意协助本地区的建筑保护?86%赞成协助 45%有条件时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