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2022-05-11邢利超王梦
邢利超,王梦
(德阳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四川 绵阳 618000)
0 引言
作为一种常用输液方式,PICC以其创伤小、可长期留置等优势,于肠外营养患者、肿瘤化疗患者等群体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1]。但由于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如未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能会引发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堵塞等问题,进而影响其康复状况[2]。静脉治疗护理是一种保护静脉为主要目标的护理干预方法,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发展,传统静脉治疗护理单独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面临诸多限制,因此相关学者开始探索静脉治疗护理以护理质量工作之间的结合,最终研究认为持续质量改进与静脉治疗护理工作具有可行性。与传统护理管理相比,基于静脉治疗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可以实现护理工作的持续优化,在创新护理理念的同时主动约束潜在风险因素,展现出了极高的护理价值。为确定其在置管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2019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95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95例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5.2±14.3)岁。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4.9±1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静脉治疗护理:①组建静脉管理小组,选择五名拥有丰富静脉护理管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建静脉管理小组。该小组负责PICC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估及培训方案的制定等工作;②开展PICC静脉管理培训,置管患者分布于各个科室,各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规范性、护理质量,均与患者的置管安全性存在密切关联,为保障导管的安全使用,由静脉管理小组依据各科室置管患者的静脉护理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对于各科室护理人员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其PICC置管、换药等操作规范性,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及时识别导管相关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形成先兆,做好患者导管的检查与管理,以改善护理管理质量。同时进一步规范PICC的操作流程,在高年资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现场展示之后,明确PICC操作、PICC换药、PICC冲管以及PICC拔管的护理操作方法,形成具体的操作规范。同时构建患者资料,方便随时查询PICC护理情况,总结风险;③强化质量管理,静脉管理小组负责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等方面,综合评估置管患者的静脉护理质量,重点总结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形成原因。依据原因类型制定质量管理优化措施:①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对于安全意识不足者,引入由导管巡视不当、未做好患者穿刺点皮肤检查引发的并发症案例,以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形成;②制度落实不当,要求护理人员务必落实PICC静脉管理制度,强化奖惩制度的运用,对于未按照制度规范开展静脉护理者,按照奖惩制度的要求适当进行处理,以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③患者伴认知偏差,依从性差,为减少由患者认知不当引发的PICC护理安全问题,可结合置管患者的文化程度,选用恰当宣教方法展开健康干预。向患者强调减少置管侧肢体活动、及时汇报穿刺点皮肤异常的重要意义,配合护理人员共同改善静脉护理质量。此外,对于依从性差及伴明显负性情绪者,需耐心为置管患者讲解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意义;引导置管患者通过与其他病友交流、积极与护理人员沟通等途径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焦虑状态,逐渐摆脱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康复自信。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满意度统计中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共19项,每项1~5分,分值范围19~95分,非常满意:≥85分,满意:74~84分,不满意:≤73分,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采用SAS与SDS量表判断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患者得分越高,证明焦虑以及抑郁状态越严重;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98%,低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情绪状态变化
实施护理后,对照组焦虑(48.16±3.95)分以及抑郁(50.22±4.09)分,均高于观察组焦虑(44.37±3.51)分、抑郁(47.08±3.85)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者情绪状态变化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患者情绪状态变化()
表2 患者情绪状态变化()
护理后与护理前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数据均明显低于护理前,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3 并发症发生状况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相关资料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随着PICC的普及,置管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这种静脉置管方法较传统静脉穿刺方法具备一定优势,但由于置管患者的血管条件较为特殊性,且这种输液方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导致置管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仍然可能出现相关问题[3-4]。因此,加强置管患者的护理管理具有一定必要性。静脉治疗护理强调重视患者的静脉护理安全性,通过各种护理干预措施,减少相关静脉损伤问题的发生。将其用于置管患者的持续质量改进,该方法可针对置管患者的静脉护理要求,组建静脉管理小组,于静脉管理小组主导下,参照静脉损伤问题的形成原因选择恰当措施进行预防,进而保障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
PICC患者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中,静脉治疗护理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①提升PICC护理操作规范性。置管患者的静脉护理工作较多,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与患者的静脉护理质量密切相关。常规护理模式下,由于管理制度落实欠佳,加之缺乏合理可靠的培训方案,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在开展PICC护理操作期间,可能会因出现操作不规范问题。而引入静脉治疗护理模式后,静脉管理小组可结合各科室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现状及PICC静脉护理要求,制定恰当的培训方案,并借助落实管理制度这一措施,提高各项PICC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水平;②减少并发症形成风险。患者置管期间,可能出现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5-6]。静脉治疗护理方法所建立的静脉管理小组,可通过对PICC护理质量的评估,从护理管理工作培训、管理制度落实等方面,抑制可能引发PICC并发症的相关原因。本研究证实: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8%,低于对照组(P<0.05);③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留置PICC期间,患者容易因留置导管产生的不适感、担忧病情进展等形成负性情绪[7]。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与置管患者的沟通较少,难以及时发现患者的错误认知。而引入静脉治疗护理后,该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参照置管患者的认知基础及情绪特征,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错误认知,有效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此外,这种护理方法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作用,也可缓解置管患者的异常情绪。本研究证实:护理后,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提升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是置管患者护理所面临的主要要求。根据既往护理管理经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主要难度为:置管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患者的任意一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其满意度水平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对患者需求状态的关注相对不足,因此,患者的满意度提升相对受限。而静脉治疗护理方法遵循提高护理工作安全性原则,该方法可逐一针对影响静脉护理质量、安全性的原因,制定干预措施加以优化[8]。此外,静脉治疗护理的缓解负性情绪作用、降低并发症风险作用,均与置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高度相符,由此可认为,这一护理方法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考虑到PICC临床护理管理的复杂性,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静脉治疗护理中更需要形成严格的PICC临床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在形成完整的工作制度后,确保PICC与静脉穿刺护理等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引导全体护理人员定期总结PICC患者护理中的问题、在护士长带领下不断学习与PICC相关的知识等,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在持续质量改进静脉治疗护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故意比传统PICC中存在的各种隐患,这对于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意义重大。上述观点在本次持续质量改进中也得到体现,例如我院护理人员为强化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案,针对各种潜在质量问题的诱因形成管理对策,尤其是针对制度落实不当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充分发挥制度功能的基础上,配合奖惩制度有效激发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保证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有学者在PICC患者静脉治疗护理中,认为整个护理管理方案应充分考虑到对各类危险因素的约束,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患者痛苦为主要目标优化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所以在持续质量改进中关注并发症护理以及改进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案,因此我院护理人员将持续质量改进的视野放在了PICC并发症护理管理等方面,在经过一系列科学护理后,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偏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证明该护理方法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宜于PICC患者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中,推行静脉治疗护理,以降低并发症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