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22-05-10孙爱婷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孙爱婷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已融入医疗卫生、商业、政务、金融、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1]。《2020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 397亿元,同比增长23.1%,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万亿元。大数据产业持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建设[2-3]。大数据技术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对相关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各高校亟需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一)明确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高职院校的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制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并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学校要思政、专业要思政、教师要思政、课程要思政,各方需要紧密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模式,建立健全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大数据岗位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与素质选修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4]。同时在体制机制、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思政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把握,确立保障机制,稳步提升育人实效。

(三)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

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与“岗课证”深度融合,围绕大数据专业“1+X”技能等级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对职业岗位面向、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核心课开发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精准定位,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从知识、理论、实践等方面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践课程,建立“岗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5]。

(四)服务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就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秉持“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地方性职业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为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输送。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思路

(一)大数据岗位需求分析

结合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确立大数据专业面向的初始岗位有大数据平台运维技术人员、数据可视化技术人员、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人员、大数据算法分析师,发展岗位有数据挖掘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数据项目经理等。表1给出了初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6]。

表1 大数据专业初始工作岗位知识、技能要求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服务区域岗位需求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大数据技术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等专业技能,适应大数据行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能从事数据平台运维、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培养模式

我院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标大数据平台运维技术人员、数据可视化技术人员、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人员、大数据算法分析师等岗位,采用“1+3+N”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平台,学校、专业、学生共同融入,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培养方式,打造适合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7]。其中,“1”代表学院平台;“3”代表学校、专业、学生;“N”表示多种培养方式,如“1.5+0.5+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实践+竞赛”培养方式、课证融通培养方式等。培养方式也会随着产业发展、学生能力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变。

(四)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定位是个立体体系,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层面构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岗位定位便是这个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准确地进行了岗位定位,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是岗位上职业活动的内容,它是联系个体与岗位的纽带。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通过分析和设计,最终实现“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对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并提取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任务开展教学。

三、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建设

融“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专业建设为一体,打造高素质的“专业+产业”混编教师队伍。依托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平台,将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聘进来”,把企业实际项目和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鼓励专业教师下厂实习,参与企业实战项目,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掌握所需专业技能;校企共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和课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不断积累,提升教师“双师”素质[8]。

(二)专业思政建设

围绕思政育人内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方面,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系统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研究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落地见效的专业思政体系。

(三)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共建大数据实验室,为搭建大数据基础知识实验、课程实训、科研创新、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教学和实验环境。同时提出一系列关于“教学改革、技能竞赛、科研创新、岗位对接”实验室建设方案,从各方面提升学生使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孵化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作岗位,配备成熟完善的实习设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配备相当数量的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充分对接岗位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就业。建设和配置与本专业有关的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资源库、虚拟仿真软件、活页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合理利用智慧职教国家资源库、泛雅课程资源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工单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方便学生自学和研究,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开展。

(四)岗课证融通

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满足本专业1+X证书等级要求,课程设置与证书认证单元学习内容紧密对接。我们重新修订对接课程的课程标准,细化课程项目学习模块和项目考核评价标准,满足1+X认证单元的学习结果要求和评价要求,最终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学生能力与岗位技能对接,进而达到学以致用[9]。

(五)教学方法创新

本专业应注重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法、“讲—演”法、纠错法、“验—评”法等创新教学方法,以强化岗位技能与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岗课证融通、目标达成、提升职业素养”为教学思路,实施“线上线下+校企合作+匠心育人”教学模式,有效达成“懂理论,熟操作,强技能,提素养”的教学目标[10]。

(六)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以课程建设平台为载体,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构建全程、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公正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课中测评和全员互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转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后多元多维互评,建立学生评价体系资源库,更清晰地掌握每名同学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