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建构、媒介生态与传播价值

2022-05-10李建波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

李建波

摘要:近年来,以表达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作为新时代公共媒介产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特质、建构方式和社会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系统性的话语建构、融合式的媒介生态和广泛性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 话语建构 媒介生态 传播价值

“文化记忆”的形成、夯实与传承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传播的媒介生态和建构方式既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传播的过程。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现代传播的媒介形态,在公共传播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研究与关注。学术语境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指的是以娱乐性、大众性、消费性为基底,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着重突出独特的传统文化属性和精英文化属性的综艺节目。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建构是故事讲述者和故事接收者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通过信息的传播、场域的建构和空间的塑造等“知识、社会、认同”这一系统性的话语建构方式,将传统文化、古人思想、东方哲学等主流价值和人文底蕴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之中,形塑文化记忆。

1.信息层的话语建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是文化类综艺节目话语建构的基础材料和方式。主要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多模态的情境包装方式将知识信息体验化、娱乐化、立体化,增强知识信息的阐述能力和传播效果,多方位满足人们对知识文化和信息积累的需要。如央视推出的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专业阐释、生动演绎、竞技闯关等方式和舞台、灯光、道具等工具,既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也创新了知识信息的渗透方式,保证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强大的吸引力和足够的传播力。实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当代传播和中国精神底蕴的自觉传承,充分发挥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信息传递价值、知识传播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话语建构的最基本要素,话语的“信息策略”是公众文化记忆形成的基础材料和载体,为文化记忆的形成和重塑奠定了重要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场域层的话语建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满足公众娱乐性和消费性需求的基础上,更追求知识价值和社交价值的实现。话语的信息策略满足了人们的知识需要,话语的场域策略则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要。“话题性、交互性、垂直性”是场域策略的主要表现。“话题性”体现为话题度对收视率和传播力的影响。自媒体、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决定了“话题度”在媒介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如《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便运用网络流行语、时下热门话题植入等方式实现了节目内容和话题的创新,激发了观众的观看兴趣和自主传播的动力。“交互性”是社交场域的具体呈现,在当代文化社交需求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制作方和受众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主动输出和被动输入的关系,而是共创、共享、共建的动态交互关系。“弹幕文化”、“实时交互”体现了观众情感抒发、意见表达、价值探讨的强烈渴望和参与热情。“垂直性”是对受众群体的精准把握,文化类综艺节目和普通娱乐性综艺节目不同,其受众群体往往是圈层式、结构式的,如《国家宝藏》、《见字如面》、《博物馆奇妙夜》等综艺节目在B站、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传播率要远大于电视媒体,这种“垂直性”的受众群体表现了观众对话题深度和文化广度的追求。话语的“场域策略”有助于消弭受眾群体间的观念鸿沟,为文化记忆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3.空间层的话语建构。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叙事艺术的一种,叙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维度中展开的,话语的“空间策略”丰富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空间,提升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质感和表现力。一是物理空间的拓展,与传统综艺节目以演播室和舞台为主要物理空间不同,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出了演播室,如《非凡匠心》、《一路书香》、《博物馆奇妙夜》等综艺节目重在户外体验,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二是历史空间的再现,历史空间的叙事功能是多维的,通过对历史情景的还原再现,带动观众完成文化记忆的重塑和情感心灵的震撼,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便是通过专业布景和拍摄手法再现了历史空间,唤起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三是心理空间的共振,节目对心理空间的渲染是联结讲述者和观众心理共识的关键前提。运用灯光、音效、人声等物理方式构建起来的心理空间是观众自发完成心理想象和情境创设的关键,如《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极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心理空间的塑造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升华了精神境界,完成了意义的建构。

运用媒介生态学相关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度基于基本生态位的优势,而隐患源于生态位的重叠和同质,需要优化节目生态位,实现长远发展。

1.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态位优势。生态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基因优势和物种优势。所谓“基因优势”指的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高关注度、高讨论度、高传播度的先天优势。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的,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亲和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媒介功能、社会功能和社交功能,基因优势凸显。“物种优势”是从综艺节目媒介生态平衡角度分析的,媒介生态平衡的前提是物种的多样性存在和多元性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毫无疑问是媒介生态中的重要物种之一,为维护媒介生态平衡、推动媒介生态良性运作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之前“泛娱乐化”的综艺生态严重破坏了媒介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激发了观众的文化需求,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期待,促进了对媒介生态失衡的纠偏和调适。

2.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态位隐患。基于媒介生态视角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存在隐患,面临危机,主要表现在生态位严重的重叠化、同质化问题。当两种种群生态位出现严重同质化情况后,弱势一方便会被淘汰,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节目竞争和盲目追求话题热点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央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后,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大量汉字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朗读者》节目后,大量的书信朗读类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节目呈井喷态势。节目之间存在着形式重叠、内容同质、套路雷同等问题,在受众资源和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同质化问题的隐患逐渐凸显出来,造成了媒介资源的浪费,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影响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传播力。

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态位优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记忆塑造和现代文明传播方面意义非凡,良好、平衡的生态系统是保证其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条件,为此,需从两方面优化。一是“量与质”的调控,不同媒介类型在媒介生态中会受到承受力的限制,虽然总体上看,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仍然是供小于求的,但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严格把控种群密度,不能盲目追求“量”的发展而忽略“质”的要求。要让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生态的承受范围内高质量发展。二是“线与面”的调适。“线”的调适指的是生态位的细分和受众的垂直。为了减少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制作时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细分主题、类型和侧重,增强受众黏度和传播力度。“面”的调适指的是媒介生态的资源整合和優化。融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核心资源具备优化组合和共享的条件,不同的媒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通合作渠道,促成多向传播,充分利用媒介生态资源,打造良性运转的生态链和媒介环境。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使命是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实现价值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近年火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在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和强化身份认同等方面所发挥的传播价值。

1.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发展需要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模式、形态的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如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饱含赤诚的家国情怀,融汇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厚重的文明积淀,在生动的舞台诠释、现场演绎中,有思想深度、有艺术价值的节目内容使观众的情感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产生强烈共鸣,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和中华文明的自豪油然而生,强大的文化自信力量不断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焕发无穷生机。同时,文化自信的发展也体现在强大的包容力中。如央视《朗读者》节目,融贯古今、联通中外、不限时空,以文化包容力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大国的文化风范。

2.传播主流价值。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思想需求日趋浓烈,守正创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担负着“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文化类综艺节目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灵感和素材,不断探索并创造出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俱佳并且富于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电视艺术精品,实现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要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引导,运用中国文化价值、榜样力量、道德规范让人们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和熏陶中汲取思想养分和文化精华,在全社会营造起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成为中华文明的自觉传承者和建设者。

3.强化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关键前提,而身份认同是增强社会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文化类综艺节目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在文明和文化的自觉传承中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共同的文化属性和精神信仰唤起大众的文化认同进而强化身份认同。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运用媒介手段将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出去,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海外同胞的民族认同,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可见,作为电视媒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价值已经不限于传播行为本身,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出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价值。

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系统性的话语建构、融合式的媒介生态和广泛性的传播价值推动了文化记忆的重塑。传承文化记忆的核心意义是构建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增强身份认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文化合力和思想合力。在现代传播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表征符号,已经成为打造电视艺术精品、提升观众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性最鲜活的时代文本。

作者系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2021年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陵寝文化价值挖掘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ZDJH-47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正良,田淼琪.我国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学审视[J].电视研究,2017(12).

[2]宋雨惠.文化传播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价值输出的重要意义[J].传播力研究,2019(19).

[3]孙银泽,龚鑫.文化传承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与价值回归[J].西部广播电视,2019(13).

[4]孙振虎,李佳咪.从《国家宝藏》看文化综艺节目对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J].东南传播,2018(05).

[5]吴亚倩.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实践创新——以《我在颐和园等你》为例[J].视听,2021(05).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
刍议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传播价值
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
从传播误区角度分析“屠呦呦获诺奖事件”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效能分析
纪实类医疗电视真人秀的传播价值分析
电台经营需摆脱固有的上升通道思维,创新发展
历史题材影视剧中传播价值与历史观的冲突及调和
品牌广告传播视野下的雕塑设计
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