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与秩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2022-05-10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流量能量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林郑月娥: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界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事。当前,数码化经济和网络普及应用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必须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发展,在有需要时建立秩序。针对虚假信息加强、加快作出纠正和澄清,加强网络安全,应对网络及媒体上的不当及违法行为。要不断检视相关法律,研究其他国家和地方的经验,积极堵塞漏洞。要积极善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提升发放政府信息的效率,创新发布方式,注重政府资讯的传达性,让市民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贺一诚:澳门正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网络传播依法规范有序,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反之则会动摇人心,影响社会稳定。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网络流量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还应强调社会责任、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澳门将把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难得机遇,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强网络传播秩序管理,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传播秩序,让网络传播在规则的框架内,澎湃出新时代的正能量。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为世界互联网发展创造了中国经验、作出了中国贡献。当前,全媒体时代国际舆论的交流交锋更加突出,全球媒体格局正在快速调整、激烈演变之中。要奋力提升在国际舆论场的权威性、影响力;全媒体时代极大丰富了媒体产品、传播内容和用户体验,广大受众对高质量精品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要奋力推动“技术+艺术+思想”的融合传播,让主旋律作品“破茧”、“出圈”,实现传播力影响力最大化,实现两个效益大丰收;全媒体时代科技迭代升级、裂变式发展,一切皆有可能。要坚持做科技创新发展的践行者、传播者、引领者,不断在技术与思想、技术与艺术、技术与受众的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汲取百年奋斗伟力,开启新的伟大征程,网络媒体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有秩序才能保证可持续,大流量必须充盈正能量。要把准“定盘星”,让思想旗帜领航伟大征程。始终把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澎湃“正能量”,让主流价值主导网络阵地。聚焦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职责使命,切实用正向内容引领人民,用火热实践鼓舞人民,凝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要用好“新引擎”,让技术创新赋能媒体融合。紧抓信息革命机遇,注重技术创新应用,切实让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为正面宣传赋能。要守牢“安全线”,让文明之花盛开网络空间。把青少年作为传播工作的重点,推动广大青少年网民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春之歌。

新华社总编辑、党组副书记 傅华: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为互联网时代国家通讯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主流媒体要始终聚焦核心,全力奏响新时代主流舆论强音,做好总书记报道,讲活总书记故事;要善用网络之利,努力让全世界聆听中国声音,做强与“中国体量”相匹配的“中国音量”;要坚持科技赋能,始终站在媒体融合发展最高处,努力保持对媒体融合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要立破并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钟南山:意识形态的宣传有赖于网络媒体,近两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真正体现了网络媒体的作用,也切入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大流量澎湃正能量。2020年1月,中央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政策,比如说迅速地封闭“震中”,落实至基层的群防群控机制,将防控重点放在上游,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在疫情波及范围内进行全民核酸筛查。这一系列的措施不能靠强迫执行,而要依靠网络媒体的大流量宣传和教育引导,使老百姓自觉参与和执行。网络媒体需要有责任与担当。网络媒体是舆论动向的推动者,宣传正确主张的同时需要注意避免传达错误信息和报道的片面化。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王慧敏:如何澎湃正能量?光明日报及旗下新媒体,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守底色创亮色,做聚合人心的“筑梦人”。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深入体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让网络空间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二是以质量促流量,做深耕内容的“实干家”。坚持“内容为王”,光明日报新媒体形成了“以精对新、以深对浅、以准对快、以稳对变”的新闻理念,推出的“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等专栏,在内容上力求真实准确,观点上力求深度权威、效果上力求贴近群众。三是用活力强实力,做扩大主流的“破圈者”。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主流价值的传播要做到行稳致远,既需要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也需要温婉低吟的“红牙板”;既需要理直气壮,也需要刚柔相济;既需要旗帜鲜明,也需要润物无声。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郑庆东: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这是互联网时代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媒体应该追求的方向。近年来,经济日报社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顺应深度融合发展大势,努力打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高地,积极发挥经济领域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压舱石作用,广泛持续传播向上向善的网络正能量。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出受众欢迎的优质内容。以资源优化为抓手,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技术赋能,发挥技术驱动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开门办媒体”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周树春: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战略高度,更好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大力推进传播创新,不断提高传播效能,让“大流量”和“正能量”在国际传播中相互激荡。在网络传播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核心资源、基础性资源。我们要在化压力为动力中赢得战略主动,在“注意力”的争夺和较量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内容”和“流量”的辩证关系,把“流量”作为检验传播实效的重要标尺,避免“低流量”传播,让中国“好故事”不断产生传播“大流量”,让“流量之河”高悬“正能量瀑布”。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丁伟:作为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是时代之需、使命所在。我们要做的也必须做好的,就是为正能量找到流量的密码,让有需求的东西变得有流量。用户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思维原点。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发展不仅是变换赛道,更需要转换思维。媒体的新与旧,差别不在于形式,关键是与用户的关系。建立用户意识是互联网思维的原点,无论技术如何变,产品和传播都要围着用户转。从受众转为用户,从作品转向产品,意味着用户的诉求、喜好才是我们传播的原点。回应并满足用户的多维需求,可以从信息、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出发,传递信息,就要真材實料;传递情感,就要真情实感;表达观点,就要真知灼见。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 刘健:内容创新是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根本,优质内容不是生硬空洞的高调论述,不是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也不是刻板教条的单向灌输,要贴近网民需求,着力生产网民喜爱的内容。做好网上宣传,必须着力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特别是要增强讲故事的能力,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提升内容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广泛聚集正能量生产的强大力量。身处全员媒体、人人传播的时代,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普通网民,都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方,而是广泛参与到信息生产中。正能量的源头活水和生机活力就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主流媒体应当秉持开放理念,汇聚广泛力量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徐威:今天的中国与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关注外部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读懂我们对世界的责任和善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更需要拓宽国际视野、更需要关注国际话题,更需要立足本土视角。国际视野既是立足现实、放眼世界的全球眼光,也是关注自身、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作为一个国际媒体,新的凤凰必须具备国际格局,才能匹配“天下大事看凤凰”的承诺。目前,凤凰卫视集团全球收视观众超过5亿,凤凰还在全球设立60个记者站,这是我们拥有国际视野的基础。让国际资讯的大流量里澎湃中华的声音,让世界听清楚中国的声音,告诉世界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这是华语媒体的责任,更是凤凰卫视转型的使命与初心。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张朝阳:互联网平台在获取流量方面有优势,但如何让“大流量”成为好的流量、有用的流量、正面的流量、澎湃的正能量,我们认为,一是要用正能量引领大流量。二是用大流量营造正能量的舆论场。三是科技赋能传播正能量。搜狐将持续落实好互联网企业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始终致力于传播真实、可靠的新闻资讯。搜狐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全力做好网上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让流量向上向善、发挥出澎湃的正能量。

本期微观点摘自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嘉宾演讲内容

【编辑:郭文昕】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流量能量
正能量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流量大变局
三大运营商联手阿里巴巴酝酿推出“流量钱包”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