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资源协同与书刊同源同业

2022-05-10李军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同源书刊报刊

李军

我与《传媒》有缘,缘自1993年。

当时,我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工作。本司有一本杂志叫《中国报纸月报》,我是这本杂志的编辑之一。本刊“封面人物漫像题记系列”即主要由本人策划实施,此创意曾在报坛风靡一时:用文言文的写法和手绘钢笔淡彩人物漫画作为封面设计,逐期展示报界精英的精神气质和办报理念。范敬宜、徐光春、丁法章等位列其中,还有著名老报人李庄,刊中也做了介绍。后来,报刊管理体制改革,这本杂志就交由署直单位办,改名为《报刊管理》,2001年又改名为《传媒》至今,我是这本杂志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不仅与《传媒》创办有缘,亦与其主办的中国传媒年会有缘。过去,曾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的身份出席;后来,又以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局长的身份出席;现在退休了,以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参加。数年先后以三个身份参会,见证着一本期刊的成长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历程。

在长沙的第十六届中国传媒年会上致辞时,我谈到了一个观点:我们现在谈媒体融合,可见更多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纵向融合,即“后手拉前手”;鲜见传统纸媒之间的横向融合,即“左手拉右手”。于是我呼吁,落实媒体融合战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要重视传统出版的关联媒体、关联业务、关联系统、关联领域之间的资源协同,推动媒体“混血”创新。

从2014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算起,中国报刊融合发展已经七年多了。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全国报刊业迎难而上、艰苦探索、转型升级,取得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和成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与新型媒体特别是头部媒体深度合作,在两微一端全面发力,却恰恰忽视了最需要融合的部分——内容关联产业的融合。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到一个省调研,这个省有两本期刊发展得非常好,一本是市场类期刊、大众媒体,另一本是学术期刊。在这个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座谈时,我提出一个建议,学术出版应借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之势,孵化和衍生新的产品线,夯實建设基础、储备发展后劲、促进动能转换、扩大学术传播、壮大主流舆论。这个期刊的负责人说,我们看到故宫文化发展得很好,我们也很想学,但是,我们是做学术、搞理论的,没有渠道,没有市场,没有经验,没有团队,没有制作,没有产品设计能力。我说:“你们没有不要紧,你们没有,你们隔壁有,你们旁边那本走市场非常成功的期刊有。他们有经验,有渠道,有制作,有产品设计能力,你们两家可以来个强强联合呀。”他说:“唉,我们不大认识呀,一直没有打过交道”。你看,两本大刊,一街之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于是,我在思考,我们都能和头条、抖音、快手合作,为何不能刊刊合作、社社相联,来个合纵连横呢?再举一个例子,在我国一万多种期刊、五大办刊体制中,有一类叫作“出版社办刊”。出版社出刊也出书,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很难找到一社之中书刊两块业务打通、两种资源协同、两类渠道互补的样本。本是“同根生”,仍为“两张皮”。书刊同源,却不同业!

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推动资源集约、协同高效发展,从书刊同源不同业,加快转型为书刊同源又同业,推动媒体融合向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系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同源书刊报刊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书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浅析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同源异义形容词辨析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初中生》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
书刊文摘
同源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