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外翻拖出式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5-09郝阳王钧张虎裴正浩
郝阳 王钧 张虎 裴正浩
(南阳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直肠癌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该病在我国多发生于50 岁左右的人群中,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发展[1]。近年随着直肠癌外科技术、辅助治疗的发展,直肠癌生存率得到一定提高,但预后仍不理想。选取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手术方案是改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传统的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术是用内镜闭合器切断远端直肠,该手术方案具有一定治疗效果[2]。但由于传统的腹腔镜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在盆腔狭窄,或是需要进行超低位切除的患者中,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使得该手术方案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社会及心理上的压力而痛苦不堪。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研究的深入,及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医疗器械研发、更新显著进步。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应用率广的手术方案,治疗直肠癌患者,以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在腹腔镜辅助下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研究报道入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
纳入标准:①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3];②无手术禁忌症;③治疗依从性佳,可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患有重大器官功能衰竭、传染疾病、精神疾病者;③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
本研究最终纳入125 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的手术方案差异发为对照组61 例、观察组64 例。对照组男38 例,女23 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2.06±5.27)岁;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19 例,中分化28 例,高分化14 例。观察组男35 例,女29 例;年龄53~81 岁,平均年龄(63.12±5.67)岁;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17 例,中分化31 例,高分化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手术方案为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前切除术。术前,在腹腔镜下探查腹腔,观察病灶。游离直肠、直肠系膜,距瘤体约 2 cm 的位置切断直肠,在瘤体约11 cm的位置切断乙状结肠,吻合器置入后进行吻合,缝合、完成手术。
观察组应用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手术探查方法同对照组。游离直肠、直肠系膜,于肛尾韧的位置,将乙状结肠进行切断,扩张肛门。将患者直肠、乙状结肠外拖至患者肛门外。于瘤体远端约 2 cm 的位置,切断直肠远端,将瘤体、直肠及乙状结肠切断,对直肠远端的外露部分进行清洗。于下腹位置中心,做一小切口,将吻合器置入进行吻合。术中注意清扫肠系膜下动脉附近及其周围肿瘤淋巴结,对创面进行缝合,术毕。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手术期手术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 周及术后6 个月内的日排便次数、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3.2 安全性
对比两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皮下气肿发生率。
1.3.3 复发率
对两组患者以电话随访或患者自行来院复查的方式随访1 年,记录两组患者局部病灶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排便次数、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排便次数:与术后2 周比较,bP<0.05。
2.2 安全性
观察组总发症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4.75%(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安全性比较[n(%)]
2.3 复发率
术后随访资料显示,观察组64 例患者中在随访期间有2 例复发,对照组64 例患者中在随访期间有5 例复发。两组术后1 年复发率比较(对照组8.20% VS 观察组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4-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与结构的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我国直肠癌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直肠癌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不良饮食结构、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等,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患者仅存在大便隐血或是消化不良等症状,导致直肠癌患者得以确诊时多为中、晚期。近年来,随着医疗的飞速发展,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显著上升。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包块、便血、肠梗阻等症状。及时对直肠癌采取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在直肠切除术中如何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临床手术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直肠癌局部切除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经肛门局部切除、经肛门括约肌局部切除、经骶途径局部切除、经肛电凝术等。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率较高的是腹腔镜手术,直肠前切除术对延缓直肠癌患者病情进展意义重大,但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在术中难以完全切除病灶平,同时保肛难度较大。寻求一种相对于直肠前切除术来说操作更优化、完善的手术方案是临床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的重点。有研究指出,腹腔镜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在腹腔镜下操作对盆腔筋膜脏、壁两层之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的判断和入路的选择更为准确。且腹腔镜可抵达狭窄的小骨盆并放大局部术野,对盆腔植物神经的识别和保护作用更确切。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同为腹腔镜辅助手术,具有微创、手术视野清晰、术中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受到广大手术医师及患者的认可[6]。本次研究中,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2 周、术后6 个月内排便次数、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析本研究所得结果:直肠前切除术、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操作难度相符,但后者对机体带来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7]。术后肠功能的恢复与术后住院天数更是直接反映了患者的术后的恢复程度,因腹腔镜的放大作用,使得肿大的淋巴结被清扫得更彻底、更清楚,可以规避肿瘤残留多、切除操作难的弊端,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总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主要为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视野清晰度较高,能够彻底清扫肿大淋巴结,术中对直肠外翻拖出后再进行肿瘤切除,并展开肠吻合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概率,同时术中可避开在患者腹壁部位的辅助切口,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这该手术方案的安全性予以一定保证[8]。分析随访结果两组术后1 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的疗效也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疗效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短期复发发生率较低,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后续本研究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两种手术方案对直肠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