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中“割”“折”“发”三字注考
2022-05-09袁玲
《庖丁解牛》是先秦的道家学派庄子所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本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表达了做人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总共可以分作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动作的熟练,以及动作、声音的美妙;第二段写文惠君对庖丁的夸赞,从侧面展现庖丁解牛技艺的精湛、高超;第三段则是庖丁与文惠君的对答,庖丁讲述自己对“道”境三阶段的理解;第四段写文惠君在庖丁的启发下,对养生道理的领悟。为了将道理说明得更加清晰、易理解,作者结合运用多种手法,使得文章呈现出结构严密、语言简练、情节生动等特征,充分展现出庄子文章的特点[1],也成为庄子的代表作。
在《庖丁解牛》中,关于“割”“折”“发”三字的原文内容为: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该部分内容常见翻译为:“好的厨子,一年会换一把刀,是因他们用刀来割肉;对一般厨子,每月会换一把刀,是因他们用刀来砍骨头。如今,我的刀已用十九年了,它宰所的牛也有几千头,但刀口还像刚是从磨石磨出来的一样。”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对《庖丁解牛》文选有着相关注解,写道“岁指每年”“更指换”“族和众指一般的”“折指砍断”,其实庖丁意思是指良庖、族庖的换刀比较勤,是因为其不懂牛体结构,是生割硬砍的。
由郭锡良等所主编《古代汉语》中,《庖丁解牛》文选有着相关注解,写道“岁指每年;更指换;族庖指一般厨师;月指每月;折指断,将骨头砍断的意思”。内容两句话的意思是:“良庖每年会换一次刀,而族庖每月会换一次刀,是因为其都不懂牛生理的结构,一个是生割,另一个是硬砍。”
由朱东润所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养生主》内有着相关注解,写道“更为换;割指割肉,是不顺腠理强割行为;族庖指众庖;折指用刀对骨头宰折。”
《古代汉语》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文字与文学方面的权威,对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几乎是学术界风向标。因此,各家的古文选本在对这段话解释时,一般都是以此为据,尤其对句中的“割”“折”“发”三个动词有着一致的理解,大部分都认为“割”是割牛肉的意思,指不顺腠理强割的行为;“折”是砍牛骨,意思是把牛骨砍折、砍断;“发”是指“出”的意思[2]。
若仅仅从解牛事实以及情理分析,这样理解并没有什么问题。但结合“割”“折”和“发”在上下文意中的意思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上述解释存在不妥,甚至不太能讲得通,似乎应当为它们寻找另外更合适的注释。
从词义进行分析,“割”所指不顺腠理强割,无形增加不顺腠理和强两修饰语;“折”一定就是砍牛骨头?不可能是刀砍折吗?因此,注释者主要立足情理而对词义和文法本质忽视,通过词义来对情理凑合[3]。
对“割”的相关训释有很多,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割,剥也。从刀,害声。”在《尔雅·释言》中指出:“割,裂也。”在《玉篇·刀部》中指出:“割,截也。”在《汉语大字典》中对“割”的解释义项有7个,第1义项是基本义,指用刀截断。在《汉语大词典》中,对“割”字的义项有17个,在第8义项中指“刀口的伤缺”,还引例出庄子的“良庖岁更刀,割也”。且又引出高亨的“割者,伤缺也……今北方方言谓刀刃伤缺为豁,豁,正此割字”。因此,此处所说“割”字,并非表示用刀截断的意思,而采用“刀口的傷缺”引申义。其实“割”字就是指“豁”意,在《汉语大词典》中对庄子和相关句例引用就十分恰当。
对“折”的相关训释有很多,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折,断也。”在《广雅·释诂一》中指出:“折,曲也。”在《汉语大字典》中对“折”的解释义项有28个,第1义项是基本义,指折断、弄断的意思,例证的材料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在《汉语大词典》中,对“折”字的义项有25个,在第2义项中指“曲折、弯”的意思,例证的材料是“河九折注於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因此,“折”本身就存在“断”或者“曲”基本义,只需要稍微进行引申,就能够引申出目前所指“缺”或者“豁”之意,何况“折”和“割”上下语境互成对文,能够互训,因此可知这里其实指的肢解牛所用的刀砍缺了。
另外,从全篇的上下文文意进行分析,庄子所讲主要是解牛人的“技”以及其中所蕴含“道”理,因此在写到宰牛“刀”。自“良庖岁更刀”开始,一直至“恢恢乎”为止,都是围绕着“刀”重点写,以“刀”来当作“技”和“道”具体的形象,用“刀”锋利似“新发于硎”表现出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和蕴含“道”的哲理。作者先通过“良庖”和“族庖”的技不高和道不深的刀使用情况进行陪衬,指出他们的刀频繁更换,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不高,但庖丁的刀使用十九年的时间,解了数千的牛,其刀刃却仍然似新发于硎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能够结合牛的形体结构解剖,也说明其技和道深,对解牛之道已经熟练掌握[4]。
不管从词义还是根据上下文文意分析,文内“割”和“折”两动词并非“割肉”和“砍牛骨”之意,即“割”和“折”两动词并非针对牛肉和牛骨,而针对的是解牛所用刀刃。对文法的结构分析,其“割也”和“折也”均对主语小分句进行了省略,其主语均紧承前一个分句内的宾语所省略,其前一分句内宾语的“刀”也正为“割也”和“折也”未出现的相应主语。
因此,此《庖丁解牛》内这段话意思应该是:“良庖(优良的宰牛者)每年都要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的刀砍缺了(有豁口了);族庖(一般的宰牛者)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同样也是因为他的刀砍缺了(有豁口了)。”通过这样的解释,再和下文中“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衔接,就能够具有畅通的意思,因为在下文中此句主语同样为“刀”,就是说“我今天所用的刀已经用十九年,用它解的牛已有数千头,可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所磨出的一样,这简直就是良庖和族庖无法达到的啊”。
对“发”的相关训释有很多。《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射发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将箭射出去。《广雅·释诂三》中指出“发,开也”,即认为“发”是“开”的一种引申义。《尚书·武成》有言:“发钜桥之粟”,《孟子·梁惠王上》有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庄子·肱箧》有言“将为月去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吕氏春秋.·音律》有言“令农发土”,《战国策·齐策四》中说“书未发”,《史记·剌客列传》用作“秦王发图”,《三国志·吴主传》用作“穿堑发渠”,这些相关句中所涉及的“发”都具有“开”的意思。在今北方的方言中,也将“给刀开口”说成“开口”“发口”等,将“给锯开口”说成“发锯”。因此在《庄子释译》中的译注也是能够有据可考且顺理成章[5]。
正如所述,在《庖丁解牛》中关于“割”“折”“发”三字的注释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从多角度对《庖丁解牛》中“割”“折”“发”三字进行注考分析,得出《庖丁解牛》一文中“割”“折”“发”的本质含义,希望对此文的阅读与学习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钱金涛.《庖丁解牛》嵌含的庞大解世密码[J].语文教学研究,2019(4):3-6.
[2]许芳杰.道之所存: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教学的理论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00(004):285-285.
[3]汤会斌.技道合一——从《庖丁解牛》浅谈初中语文改革的价值取向[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00(29):57-57.
[4]官炳才.一字立“骨”,读懂庄子——《庖丁解牛》教学设计述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3).123-130.
[5]解晓昕.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所揭示的生命应然之路[J].北方文学,2019(23):170-170.
袁玲,山东省邹平市教学研究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