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的全景解读
2022-05-09黄凯
《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发表于作者在1926年因遭受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而被迫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在厦门时鲁迅先生时常受到守旧势力和守旧派别的排挤和故意刁难,这时鲁迅反感周遭的人和事,开始通过写作以回忆童年成长的温馨旧事为主题的回忆性散文派遣心中的苦闷。《朝花夕拾》散文集中所包含的十篇文章都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叙述了作者儿童时期在他的保姆阿妈“阿长”的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故事。在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将这位质朴善良、唠叨迷信但却对作者充满真切关爱的保姆阿长形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还原。作者在《阿长与〈山海经〉》丝毫不矫揉造作、文过饰非的平实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快乐时光的追忆和对于保姆阿妈“阿长”的深切怀念。
一、多主题解读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新文化的旗手和坚持拥护者,其文学作品历来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作品主题的多义性。不论是他的小说作品还是散文作品,都具有多元的主题意蕴,揭示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事情的本质,带给读者更多的反思。作为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代表——《阿长与〈山海经〉》同样具有以上鲜明的特点,主题具有多元性。
(一)多元主题之一:人心向善、民族振兴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动荡的中国时局下用笔杆唤醒国人的良知及敢于反抗侵略的一位杰出作家、革命家,在鲁迅的作品中“阿长妈妈”是多次出现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阿长”在鲁迅的童年时光占据重要地位,并对鲁迅的一生影响深远。《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的阿长是一个善良、淳朴、并且追求学习进步的女性角色。不同时期的阿长经历的人生状态不一样,但总体上是一个命途多舛却乐观向上,收封建礼教束缚却又受文化熏陶的女性,她彰显人性至善至美,待人真诚热情。文章的主题之一也是歌颂人心向善,继而激发民族振兴的热情和信念。虽然从当时的创作背景来看,中国人普遍处在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但是阿长妈妈与这些庸常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善良和温暖是鲁迅小时候最大的心灵蕴藉,是“善”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性的美好。
(二)多元主题之二:男女平等意识
“阿长”所在时期是中国动荡的时期,内部政权不稳定,外部侵略肆虐,而“阿長”在年轻时死了丈夫,在周家做保姆时却又受到周围人的议论、冷言冷语。这些都让这个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的妇女变得麻木、愚昧,这也是文章开篇时鲁迅的描述,可是在后期与鲁迅的相处过程中,通过一本《山海经》,“阿长”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也是在实现女性权利、男女平等的路上首先做出的自我解放。根据文章内容可知,阿长具有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虽然人生中遭受了各种苦难和不公,但是她并没有妥协和气馁,更没有像当时其他的女性一样忍气吞声,不敢反抗,而是以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去奋斗,有着女性特有的勤劳和智慧,是当时女性意识觉醒和男女追求平等思想的集中展示。
(三)多元主题之三:讽刺封建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的笔下描绘的是人性之纯美、阿长之质朴,甚至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山海经》的神话故事。这些在当时的年代都是很难得的,当时的年代,人人自危,人心冷漠,不顾及他人,不关心他人,但是“阿长”则相反,阿长对鲁迅的关爱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也借此极端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无知。在当时众学者、有抱负的年轻人都用笔杆呐喊自救、振兴民族的时代,鲁迅先生也是借助此文章慰藉自己,让自己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也有勇气继续面对现实的残酷。周围人的麻木无知、阿长的愚昧等都是对当时封建社会最好的讽刺。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应用,让阿长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增加了整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人物的典型代表。
二、写作艺术手法解析
(一)先抑后扬、前后呼应
文章开头部分,鲁迅描述的阿长是一个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在周家做保姆的妇女,并且年轻时死了丈夫这个事实,让周围人对此议论纷纷、冷语相向。但是阿长表现的却是麻木无知、逆来顺受,可是随着陪伴鲁迅时间越长,阿长竟然可以给鲁迅讲《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并且在不识字的情况下,还可以给鲁迅买来《山海经》这本书,要知道这是很多人都买不来的,这也让鲁迅刮目相看,并唤之“阿长妈妈”。在成人之后的鲁迅看来,这是阿长成长及自我救赎的过程,后来的阿长在鲁迅的笔下就成了热情的、乐观的、真诚的,这时典型的先抑后扬。先抑后扬作为常用的一种文学手法,能够给读者带来前后心理的落差,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展现出鲁迅先生独特的人物塑造技巧,成为现当代文学的典范。
(二)语言诙谐幽默、耐人寻味
阅读文本之后,很多学者都认为鲁迅先生字里行间都透着幽默诙谐,语言风趣且耐人寻味。也有人说,这类词汇运用在描绘自己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时尤为突出,这其实是鲁迅对于阿长的感情使然。“阿长妈妈”的称呼不是凭口喊出,在鲁迅后来的文章中甚至有提到想要“照料阿长”,这足以表现阿长与鲁迅的感情深厚,感情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尽管语言诙谐幽默,感情却足以打动人心。
(三)引用神话典故、引人入胜
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便是《山海经》,首先是通过阿长给鲁迅讲解其中“美女蛇”与“赤链蛇”的故事。后来又是其他人都很难买来的书却被阿长买来,由此转变鲁迅对阿长的看法,这本书是贯穿全文,当然文章中也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都是出自《山海经》,这也吸引读者继续拜读,引人入胜。这样让散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各种故事性的内容,让读者对该文章具有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其艺术魅力。
(四)幼年鲁迅及成年阿长两个视角穿插
文章描述的是童年的鲁迅与成年的阿长之间的情节,这些描述中鲁迅是童年的视角,遇事的态度、处事的方式都有幼年时期的特征。而阿长则不然,她是成年人,尽管是受封建礼教影响颇深的妇女,但是与幼年的鲁迅不一样,两种视角同时进行,让读者更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到鲁迅与阿长的感情。
三、“阿长”人物形象分析
(一)“阿长”名字的由来
关于“阿长”名字的由来,在文章中鲁迅有特意提起过,并非姓长,取名阿长的原因竟然是之前的女佣叫阿长,这个被主人家“赐予”的名字却透露出当时的贫苦女性生活的现状,一群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在毫无尊严的环境下,依然愚昧无知,逆来顺受。鲁迅在后期的作品中提及阿长多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底层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阿长
在当时的年代,如果丈夫去世或者孩子去世,都视为不祥之人。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以及《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形象都有类似的描述。況且,周家作为当时有影响力并且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家,让阿长这样的人做女佣,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包括幼年时期的鲁迅都对阿长有不好的看法。她们经历的这些人生过程已经非常悲惨,仍被人说三道四,而自己却无动于衷、麻木冷淡,这是被封建礼教侵害思想的一群人。但是就是这样的角色,在给予幼年鲁迅的关心、爱护时却又诚诚恳恳、热情洋溢,这是随民族自救、妇女自救的呼吁中行动起来的典型。
(三)阿长对鲁迅的感情
虽然阿长在周家的女佣经历不受人待见,但是她对幼年鲁迅的关心和爱护是真挚的,她是把鲁迅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呵护。就《山海经》,周边人都没办法时,阿长一个不认识字的妇女竟然可以给他买来,这足以让童年的鲁迅忘掉不愉快,而奉阿长为“超能力的神”。我们从阿长与幼年鲁迅的互动中,不难看出阿长对于幼年鲁迅是母亲般的疼爱,这与主仆没有关系。同样,这样的感情也是鲁迅十分珍视的,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阿长妈妈,这也使一位母亲的形象瞬间高大。
鲁迅先生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其中有讽刺封建礼教、唤醒国人、振兴民族等诸多主题,也自然有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被世人知晓、研究。在探讨《阿长与〈山海经〉》时,从主题表达、写作艺术手法、阿长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叙述,也是重新审视和阅读文章的过程,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走进当代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汤汝昭.民俗的叙写、控制与认同缺失——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重读发微[J].中学语文,2019(25).
黄凯,山东省宁阳县第十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