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于精妙构思,凸显人物形象

2022-05-09杨丽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店家武松误会

《景阳冈》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小说片段。全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形神兼备,生动具体,读之脍炙人口。武松其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提起他,人们脑中立刻会浮现出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情景,他惩强除恶、英勇无畏而又机敏谨慎,是文学史上一位盛传不衰的英雄形象,是历代人们崇拜的偶像。文章之所以能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与作者高超的构思艺术分不开。

一、立体描写,凸显鲜明性格

刻画人物少不了运用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手法,这些手法,能使文笔细腻,描述具体。多法并用能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让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铭记在读者心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如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武松不信店家“三碗不过冈”的忠告,在酒店一连畅饮三大碗,店家劝他不能喝了,武松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他置店家再三劝阻为耳旁风,甚至很生气。这显示出他豪爽好强的性格特点。他连喝十八碗酒后,已是醉眼朦胧,步态踉跄,晚上还执意要过冈。店家怕他独自行走被老虎伤害,极力劝阻,他说:“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仍坚持上山。类似这样的豪言壮语不少,这写出了武松倔强的性格和心豪气壮、不畏强暴的形象。

对武松的心理描写也很真实、贴切。如他在山上看到官府榜文,知道山上确实有老虎时犹豫了片刻,心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武松出于自尊心,仍然要勇往直前,这可看出他的爱面子特点,也表现出英雄豪气。武松打虎耗尽气力,手脚酥软。稍歇片刻,他想,现在天色渐黑,若再跳出大虎,难于斗过,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这里,作者没有神化英雄,写得真实可信。武松的心理描写,透露出他有自知之明、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武松的神态描写主要体现在三“笑”上。一“笑”:店家说此酒“三碗不过冈”,武松“笑”道:我喝了三碗为何不醉?二“笑”:店家说等凑足二三十人一起过冈,他“笑”道:这条冈我已走二三十次,没听说有老虎,就是有我也不怕。三“笑”:他看到大树上关于防虎的提醒后“笑”道:这是店家诡计,用来吓唬胆小的在他家住宿,我不怕。从这三“笑”,可以看出武松性格中多疑自负、倔强勇敢的特点。当然他的“笑”是有依据的,这些他认为的“依据”促使他无惧无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本文重点是写武松打虎,“打”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面对老虎“按、扑、蹿、搭、掀、剪”的敏捷多变、十分凶猛的动作攻击,他采取三“闪”策略:先是闪在青石旁,再是閃在老虎背后,最后闪在一边。“闪”字表现了武松动作的快速、准确,面对老虎突袭,毫无防备,“闪”是避其锋芒的本能反应,也是防御伤害的必要手段,从他的动作可看出武松的机警敏捷。等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之后,消耗了体力,他迅速抓住战机,转守为攻。武松手中武器是哨棒,作者用“抡、劈、拿”等动词描写了他打虎动作的猛烈。哨棒折断后,武松只好赤手空拳搏斗,又准确地运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打虎场面描摹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英雄的形象活脱脱地跃然纸上。打死了老虎,他歇了一会儿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个“挨”字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武松与老虎的“特技”格斗之余,手脚酥软疲乏无力的状态,动作的描述使人物形象更显丰满朴实、逼真可信,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侧面铺垫,烘托立体形象

侧面描写,是通过与此人有联系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间接烘托,运用这种手法能突出主体人物或事物的目的,能使文章更显含蓄、客观,中心更突出。

本文编制故事情节,没有直扑故事情节的高潮,而是步步铺垫,以达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起笔写武松行路饥渴,望见一家酒店门前旗上“三碗不过冈”几个字,暗示醉酒过冈的危机。接着写他不听店家劝告,接连喝了十八碗,虽说酒能壮胆,但也能让人双眼昏花、神志不清、浑身乏力,况且这酒叫做“出门倒”,烈性很强。武松海量喝酒,后来见了老虎敢于与之搏斗,毫不怯懦。这关于“酒事”的描写,对武松打虎的英雄壮举来说,也是一种侧面铺垫。而后又通过店家之口交代冈上老虎:吊睛白额,天晚出来伤人,且已伤害二三十条大汉性命。这又是侧面描写,表现了老虎的凶残。还写了店家的多次苦口劝他晚上不要上山,写官府的安全告示,这都是侧面反映过冈的凶险性,贸然而行无疑是送死。接着交代了武松见到老虎时的情景:狂风骤起,一阵风过后,乱树背后传来扑地响声,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来,这种情景阴森可怖,让读者不寒而栗。作者在原文中说:“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写风,这是借景物侧面衬托老虎来势汹汹,反衬武松的勇猛无畏。

文章还极力渲染了老虎的凶猛,气势的骇人。它扑人时从“半空里蹿下来”,咆哮一声,如天空响起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虎尾像铁棒倒竖,被按在地上时扒起两堆黄泥,一个土坑。从老虎与武松搏斗时的“按、扑、蹿、搭、掀、剪”等动作,可看出老虎敏捷多变、十分凶猛、力大无穷。可以说文章把老虎写得越凶猛,就越能突出武松的勇猛无畏,机智灵活。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层层铺垫,烘托出一个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人物形象立体地凸显在读者眼前。

三、设置悬念,紧扣读者心弦

悬念,就是要把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先在前面做个暗示或显露,使读者在心中有个疑团,产生猜测,急切期待了解结果,设置悬念会引起读者欲知下文的浓厚兴趣。

本文在开始设置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场景,店家说但凡来店喝酒的,只需喝三碗就会大醉,是过不了山冈的。而武松说自己已经喝了三大碗为何不醉?店家说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店家的介绍,让读者感到这酒确实非同寻常,三碗是不能过冈的极限。可武松偏偏不信,接连喝了十八碗,超过平常人六倍。武松虽然酒量超众,但这十八碗酒能受得了吗?他还会过冈吗?读到这里,读者会产生系列疑问,勾起读者的心弦。

武松喝完酒提起哨棒就往山走。店家赶忙劝阻,说山上有猛虎,十分凶猛,已经伤害几十条大汉的性命。喝了超量酒的武松还会继续上山吗?这又是一个悬念。可武松执意要行,他在冈下路口看到官府的榜文,榜文警示路人晚上万不可过冈。此时他若继续过冈,会不会遇到凶猛的老虎,若遇到了是会选择躲避,还是迎面痛打,若打能打得过老虎吗?这一连串的问号会泛起在读者的脑中。然而武松行走一程,酒力发作,浑身燥热,睡意袭来。读者会想,若此时遇到老虎他还会打吗?会不会被老虎吃掉?这又是一个悬念。事偏凑巧,凶猛的老虎真的出现了,读者心里一紧,为武松的处境捏了一把汗。但他毕竟是武松,勇敢面对一切是他的本性。当手中的哨棒打折后,读者心中又冒出疑问,赤手空拳的武松会斗得过老虎吗?悬念让读者的心又提了起来,心海随着情节的逐步进展在激荡,读者脑中不断形成关切和疑窦,悬念产生的魅力会让读者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地阅读下去。

综上,本文层层设悬,步步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理,让读者为人物的命运担忧,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让读者从起笔就想知道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四、巧用误会,置人物于险境

生活是复杂的,人的认识也不免会发生某些误会,或一方对另一方产生误会,或双方互相产生误会,但随着认识的发展,误会也就会逐渐消除。引起误会的原因有多种:或人物语言,或人物行为,或人物服饰,或某种巧合,等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把这种误会现象很好地组织进作品,可使故事显得曲折,增添戏剧性,勾起读者阅读兴味,同时运用误会法还可以为文章蓄势,以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主题。

从本文可以看出,老虎十分凶猛、武松特别机敏,但老虎毕竟是百兽之王,尽管武松武艺高强,可与庞大的老虎搏斗断然没有胜算。那么怎样让武松毫无顾忌地晚上过冈呢?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巧用误会法构思,让武松在误会中逐步走向那险恶的环境,同时也要让读者阅读时感到自然顺畅,情节感到合情合理,不觉得牵强附会。文章写店家告诉武松,冈上有凶猛的老虎,并伤害几十条性命,并告诉他自己抄有官府榜文,天晚单人不能过冈。好心的店家百般相劝,而武松错误地认为是骗他住宿,多挣点店钱,所以根本不理会什么官府榜文。产生这种误会,一是缘于武松没有听说过冈上有虎,这条路自己也走过几十趟,店家的话根本不可信;二是武松的性格孤傲自负,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不轻信于人;三是要急于赶路回家,怕延迟时间耽误了事。

店家出于好意,担忧武松的人身安全,劝他暂栖一夜,等明日人多了结伴而行。劝的次数多了,武松非但不领情,反而对店家有了更大误会,认为他可能会图财害命。产生这样的误会基于这样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混乱,饥殍遍野,盗贼四起,抢劫杀人者屡见不鲜,常常行走于江湖的人必须多留个心眼,不可疏忽;二是武松身上带着宋江、柴进给的许多盘缠,他自然得谨慎行事。当武松在路上看到树上的告示时,又一次产生误会,认为是店家在耍诡计,吓唬胆小者,这是店家为了留住客人的连环计谋。

应该说,这些误会具有它的合理性,因而武松才认为冈上无虎,才敢夜晚独自过冈,并在店家面前说“真有老虎我也不怕”的硬话。等到了土地面看到官府告示,才相信冈上真有老虎。此时平常果断自信的武松有些犹豫不决,但他怕店家耻笑,毁了“好汉”的名声,还是决定先上山看看。本文巧用误会,无疑是将武松置于险境境地,进一步突出人物的英雄形象。作者用误会法构置故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的情理性。

五、安排巧合,设置情节波折

无巧不成书,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巧妙结合故事情节的方法。此法用得恰当,可以增强作品的故事性,使情节波澜起伏,让读者在惊讶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巧合之法也能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巧合,关键在于“巧”。文章写武松带着醉意走上山时,作者用一系列巧合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故事开始,武松在酒店不顾“三碗不过冈”的良劝,一气喝了十八碗,他并没有“出门倒”,这使读者感到意外,十分佩服他的海量,认为他不可能再倒了,也就松了一口气。没有想到,偏偏是到了冈顶这个危险地带,他的酒力突然发作,走路踉跄不稳,这就显得很巧;还巧的是奔过树林,十分困乏,正要休息,却遇到一块光滑的大青石,这正好给醉倒的武松提供了休息的场地;更巧的是那只猛虎似乎能掐会算似的早等候在那里,武松刚刚躺下,它便跳出来了。写武松与老虎搏斗时,三次闪过了老虎的猛扑,刚有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奋力反击老虎时,可是用力过猛,把哨棒打在树枝上折成了两截。这是武松唯一的打虎武器,在这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武器却报废了,不能再发挥搏斗作用,这种巧合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顶峰,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武松却只能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

这时,读者最关心的是武松怎样打死一只凶猛老虎,怎样解决“巧合”中的一大难题。老虎毕竟体型硕大,尽管武松武功高强、力大超人,但仍然无法与老虎抗衡。在这里,不能像写神魔小说《西游记》一样,孙悟空打不赢妖精就有观音菩萨来帮助,也不能像武侠小说那样写人物有特异功能,若有这样的神人或超人存在,尖锐的矛盾即刻就能解决。然而,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想要塑造现实生活中打虎的一位民间英雄,让读者相信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从而设计出最为合理的打虎方法。大家都知道,老虎得力的捕食工具是锐利的牙齿和前爪,因而,打虎就要先防止和控制这些,不然就会受到致命攻击。武松有勇有谋,他先控制老虎的尖牙利爪,再發力打虎。作者在这里又设计了一个巧合:那只老虎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一下子控制住它,一番拳打脚踢,老虎就一命呜呼了。若没有这样的巧合,打死老虎是很难的,故事不知还要折腾到什么时候才能收尾。

本文的巧合,巧得真实,巧得新奇,巧得自然,巧合符合事件发展的必然性,符合生活的情理性,更加凸显了武松的机智勇猛。也使故事情节显得精彩纷呈、曲折生动。

施耐庵之所以把武松打虎的情景写得那么精彩,描绘的形象那么鲜明突出,除了他善于运用精巧的艺术手法外,还与他善于准备资料分不开。据史料记载,他从来没有见过老虎,更不了解老虎的形貌、生活习性,更别说猎人是怎样打虎的。为了使描写逼真,他走访了许多猎户,获得有关老虎和猎虎的资料。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深山老林,爬到大树上观察老虎出现时的一举一动,看它捕食小鹿的情景。并喂养了一只猫,细加观察猫与老虎相似的地方,反复描摹它的形象。作家的创作经历,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把文章中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染读者,吸引读者,就必须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并苦心进行艺术构思。

杨丽丽,山东省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店家武松误会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遇上了行家
多地查缴“牙签弩” 央视:仍有店家偷偷卖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秀才写招牌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