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

2022-05-09宁静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演奏技巧贝多芬

摘要:贝多芬作为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衔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重要人物,在音乐界享有盛誉。其在中期创作的奏鸣曲尤为突出主角形象,且大量使用标题音乐,彻底改变和创新了音乐内容表现方式,塑造了更加统一的音乐形象。本文将浅析其32首奏鸣曲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热情”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作品并研究其演奏技巧以及情感处理。

关键词:贝多芬  热情奏鸣曲  曲式分析  演奏技巧  情感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074-04

一、作曲家生平与乐曲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生平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十一岁时展露出钢琴演奏即兴曲的天赋。25岁成为钢琴大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作曲家的名声越来越高。但是,从27岁开始,贝多芬的听力逐渐下降,直到45岁完全失聪。失聪后的贝多芬并没有一度沉沦,而是巧妙地利用骨传导的原理,重新“听”到钢琴的聲音,创作出交响曲九部、钢琴协奏曲五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等流传至今的不朽作品。贝多芬一生都在努力地奋斗,从不曾向命运低过头,他深刻地感受着生活,理解生活的意义,将深沉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之中,这是不曾有人想象到的。这些作品犹如璀璨的光芒,照耀着贝多芬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他远大的志向和无限的热情,非常值得称道。

(二)《“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

汉堡的出版商克朗茨为此作品定题为“热情”。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正处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此期间,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更加激烈,悲惨的人们在英勇地为自己的命运而战。贝多芬最初在拿破仑的身上寄予希望,认为他是为摆脱君主专制而奋斗的英雄。然而,1804年,贝多芬的身体逐渐恶化,拿破仑上台后自称皇帝,这让贝多芬非常生气。至此,他对拿破仑的希望也破灭了,各种精神上的压迫打击了他,但他始终坚强,耳聋并没有压抑他的意志,他依然顽强地战斗着。这种精神在《“热情”奏鸣曲》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贝多芬也用作品表达出了他对新时代和胜利的期盼。

从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意境上,能够从中感受到风暴的巨大威慑力和冲击力。它不是纯粹的力量再现,而是贝多芬内心风暴在作品中的重现,是他革命的意识和反抗一切压迫者的强烈愿望。

二、《“热情”奏鸣曲》作品分析

《“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该乐章为f小调的“十分快的快板”。整体划分为呈示部1~65小节,展开部65~135小节,135~204小节的再现部,以及最后204~262小节的尾声部分。

(一)呈示部

主部主题(1~16小节) 带领起整个乐章的音乐形象。从弱起小节开始,使用了上下声部平行的方式,对f小调的主和弦以三个八度环绕分解上升,加入颤音使其形成了对比特性的主题材料,最后在该调的属音上停留。在对以第3至4小节为基础原型进行移调再现的第四次(11~12小节)中出现的和声即使存在功能倒置的传统和声问题,但在这里的S2的应用调配了乐曲的色彩,并对作品情感起到了润色作用。随着音量强且激烈的琶音自上而下地进行, 主部的陈述最终开放式,结束在第16小节的属和弦的半终止上。

连接部(14~34小节),第24小节开始,属准备充分而引出后面降A大调副部的出现,有利于音乐材料继续且富有动力地发展。主题在上方声部缓和、简单地展开,最后开放性的终止在属七和弦,铺垫出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35~51小节)转入降A大调,风格变得开朗明亮,主题材料在此处的旋律声部被呼应。第38~39小节使用完满终止,而由于五音旋律位置被使用在旋律声部中,所以乐曲的完成感减弱,音乐发展得以延续。

连续的下行音阶过后以降a小调的主和弦结束,副部主题得到了开放式的终止,平稳进入到结束部,给听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以降A大调开始而结束在其同主音小调的主和弦上的音调跳跃的写作手法,无疑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充满情致。

结束部(51~65小节)情绪激昂,扣人心弦。调性为降a和声小调,素材取自主部主题。左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如同镜面一般,在反向进行的过程中将乐曲情绪推上高峰。这一部分在不改变和声进行的情况下,使用位移和力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加深听者的记忆,并能更好地着重和囊括主题。最后,力度逐渐变为微弱,结束在降a小调的主音上,呈示部在此完结。

(二)展开部

引入部分(66~78小节),大调的使用使得引入部分拥有了温暖的音乐色彩风格。从第79小节开始,由主题材料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音乐材料,在风格明朗的C大调上双手更替弹奏出主题旋律,左右手声部相呼应。101~103小节在属和弦与拿波利六和弦之间不断变换。最终左手在C音上进行属持续并渐弱,乐曲准备进入到再现部。

(三)再现部

主部(135~151小节)风格在八度音旋律的衬托下,较呈示部主题材料更显稳重。调性回到乐曲的主要调性f小调。

连接部(152~173小节)的音乐材料来源于呈示部的连接部分,比其多出四小节的数量,这是由于音乐材料进行了变化发展。同样使用了属持续,最后完全终止在f小调的同主音大调(F大调)的主和弦上,承接再现部,开启调性同为F大调的副部。

副部(174~189小节)由F大调到f小调的调性发展的副部,与呈示部的副部织体规模相同,最后也同为开放终止。

结束部(190~202小节)材料同样对呈示部结束部进行了拓展,最后以属到主和弦的终止式完满终止了整个再现部。

(四)尾声

203~262小节的尾声规模非常宏大,逐渐展现出乐曲最激昂的风格。先是对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进行了拓展延伸,分解琶音交替,情绪层次继续上升,逐渐扣人心弦。在此段激情褪去后,音乐再次恢复平静,静静的、留有一丝“命运”动机。紧接着是力量最强的三个音的出现,进入尾声的最终段,其力度、爆发力等都是前部分无法企及的,在持续的“ff”之后,257小节开始逐渐减弱,最终在结尾达到不完满终止,为第二乐章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三、《“热情”奏鸣曲》演奏技巧

(一)触键

主部主题材料开始,双手要注意在整齐下落弹奏分解和弦的同时保持“pp”的音量,贴键下落即可。在分解和弦上升换指时的幅度也要尽可能贴键,衔接自然、平稳。左手和声要占有一定的比重,演奏时做到圆滑而不留痕迹,使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在第二乐句对第一乐句进行模进之前,双手要移动至低音区域,这就要求在转移时要将手部动作减到最小化,控制着将力量平行贴键转移到对应音区再进行下落即可,避免与先前的材料形成太大反差。

同时也要注意第3、7、11小节的材料模进之间逐步递进和堆积的情感,这就要求特别是第7、11小节的第一拍的音符C和E要稍集中地落键。颤音要带有音头地贴键弹奏,不宜使用高抬指。

之后左手展现出交响曲《命运》的典型动机材料,每一组突弱的三个音符要短促地、贴键地弹奏,

14~16小节右手的华彩可以稍作喘息再开始。要注意转指处旋律不留缝隙,避免手腕大幅度动作。左手在华彩结束前的第15小节处的上行音列不能“扔掉”,同样也要保持音量,可以增大手指与琴键间的接触面,将力量沉下去,继续渐强,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最后突弱也要做到极致,在将倒数第二个和弦弹奏饱满的情况下与其形成巨大反差。

25小节处,左手进入属持续,注意整体音量不能过强,轮指也要做到均匀且清晰,不能拖音或吞音。右手声部首先要注意到“sf”每次出现的位置,其次还要明确好音值的长短关系,28小节、29小节的第一拍处带有连线的双音要将“连”充分表现出来,可以运用高抬指,同时也要强调这组双音。后两个双音是这组双音的补充说明,变为轻柔的“蜻蜓点水”式弹奏,一点即走。

这里由于左右手距离变得非常相近,所以要注意不能妨碍到彼此,笔者在这里进行了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右手每次下落都要到达准确的位置,首先形成一部分肌肉记忆,同时,左右手尽量相互让位,或是可以通过变通左手轮指的指法来避免双手碰撞在一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为准,确保能将两个紧挨着的双音弹奏准确。

33小节处,左手的重复音bE的触键可以处理的“干”一些,稍断一些,与下部分的“dolce”风格的半分解和弦的弹奏方式形成反差,表明音乐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部分。

35小节开始的左手半分解和弦在弹奏过程中掌关节要放松,应该充分地“沉”下去,尽可能“连”,突显浑厚且要带有强弱变化感的伴奏音响,但要注意适当控制音量,不能喧宾夺主,防止盖过右手对主题材料的呼应,右手在弹奏八度时同样要将力量“沉”下去,并尽可能连奏,注意音值长短对比和乐句之间的呼吸。

左右手开始交替弹奏的16分音符音型处需要高抬指慢练,训练好手指的独立性,然后再进行加速,在弹奏时,节奏一定要稳定,盡量减少手部多余动作,避免出现漏音、碰错音,并且有音头地弹奏。

右手声部每次落在“bG”,作为长音时都代表着下一次递进的开始,推动乐曲的向前发展,所以一定要将该音把握在手中,触键过程中是“按”进去而不是“砸”进去的感觉,不给予它结束感。

由于239小节处速度加快,所以左手的半分解和弦弹奏更具有了一定难度。要先经过慢练,将小拇指的独立性训练好,把分解和弦弹奏平均且不漏音,下键弹奏时也要尽可能地“连”起来,不要出现断层。“sf”标记的八度在弹奏时可以采用抓键的方式,使其有更加集中的音色。

(二)踏板

呈示部开头由于音量较弱,所以可以运用右踏板,而音乐材料又是平稳连贯的,但又不能过于饱满,所以左踏板半踩为宜,且尽可能地频繁多换。

诸如第4小节、第8小节处的休止符停顿处不能立即把音收掉,要带有犹豫感、仍有余音,手指离键,依靠踏板控制音的长短,表达对革命希望的不确定。

左右手和弦交替弹奏上升过程中,左踏板可以在第一拍踩至最深,而后进行浅换,保留前方和声的同时避免音响过于繁杂。当交替的和弦走到长音进行拖长之后,应在后方“p”标记处使用音后左踏板,将“p”音量延续过来,使强弱之间不会出现断层,也会使“ff”与“p”的对比更为强烈。

47小节处,下行音列可以稍踩右踏板,左踏板尽量频繁地换,再加上手指及手腕力量的控制,将整个音列连奏且音量极弱,需要我们认真用耳朵聆听,找到最佳效果。50小节最后几个低音要确保音量更为低调,右踏板完全踩下去,以便与之后的“f”形成鲜明对照,这里需要在平日练习中多下功夫。

51小节开始的两次小高潮的后半部分旋律线都体现于左手声部,此处的踏板不能拖泥带水,而是根据和声变化来踩,情感随音位的上升而递进。

由于104小节右手在每个和弦后都有休止的空拍,所以此处左踏板根据右手和弦的变化来换,在右手休止符处抬起踏板时可以轻柔地抬起,不能显得过于生硬,因为左手的和声仍是在进行着的。

再现部相比于呈示部来说更增添了一些激动的情绪,八度的使用使得音响效果更加充实,可半踩踏板,在连奏的同时保持住干净的旋律线。

218小节开始左右手交替的大量跑动。按照谱面标记,218~221小节可以两小节一换,如果在弹奏中觉得音响过于繁杂可以稍浅换几次;222~223小节在右手八分音符处进行换踏板,起到突出该八分音符的效果,该八分音符也构成了一条旋律线,随着情感递进而上升。

最后进入尾声的结束段落,由于双手交错的强有力的和弦再次出现,踏板也需要恰当的运用,切忌一下踩到底,此处可以根据和声,半小节一换。

注意此处的音型变为了三连音音型,所以踏板也要根据音型强弱特点,可以在三连音的中间音“点踏”,作为稍稍的强调,随着三连音音型以音组的形式上升,“点踏”可以稍持续一会,凸显出情感的层层递进效果。

(三)音乐处理

乐曲开头描绘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又带有警惕的色彩。分解和弦走到例如第3小节、第7小节的第一拍处,我们可以将左手的三和弦视作为一个新的乐器组加入,而这个加入要求我们要注意控制住音量,仍然保持在与前方分解和弦音量相一致的情况下,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听到主题材料的和声。

虽然音乐的表达是自由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各乐句之间的空拍,例如主题材料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之间不易停顿太久,在乐曲的固有的律动之内稍长一点为宜,这样既可以减弱转调带来的影响,也不至于使音乐出现断层,这种律动也挂钩着后方结束部部分。

第二乐句对第一乐句开始模进时的速度可以较先前稍渐慢地出来,好似这场革命有了一个新的希望契机。在渐强减弱处要先有意识地在第一个音上意识带领着作出渐强,做好准备,才能使整个小节渐强减弱,层次更加明显。颤音放中有收,张弛有度,在悄然的氛围中作出渐强渐弱处理,从而进一步渲染主题基调。

13小节处的最后一组“命运”动机的速度要求演奏者在自己的把控之中渐慢,主动地控制音乐的律动。

而后左右手交替的上行八度三和弦巩固了f小调的调性,同时又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在演奏这部分时仍应严守乐曲的律动,在“ff”的强度之下仍有节奏的框架,控制住切分音型,才能展现出此部分的魄力。

属持续部分,左手的伴奏导致节奏的不明确,使人仿佛有一种犹豫的感觉,同时右手弹奏出的旋律也忽长忽短,似有似无,更加体现了犹豫彷徨的心态。在属持续的过程中,我们就应有意识即将进入下一阶段,并将其过渡自然,意识到接下来要进入大调。这种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过渡段中要想做到有表现力,本身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副部主题开始于35小节,风格变得豁达,包含对美好的期盼,整体的情感就像有丝丝希望从困境的迷雾中渗透了出来。而后走到标有“渐强”标记的乐句,要注意不能仅靠右手完成渐强,而是要加上左手声部浑厚和声的音量变化,演奏者自己首先要具备足够自信的渐强,才能使音乐真正富有层次。

渐强到高峰之后的刹那,在41小节第一拍处双手也要突弱下来,特别是左手的和弦一定控制到位,从而再次形成一组强弱鲜明的对照。“sf”后可以喘息片刻。43小节开始的“p”的音量不要过早弱下来,一定要为后方音量为“pp”的下行音列提前留有余地。

46小节处的颤音之后、下行音列开始之前,为了有更好的表现力,可以在装饰音处微微停滞片刻乐曲的脉搏,慢慢将极弱的音量一点一点从中抽离出来,再开始下行音列。

51~65小节开始是全曲的第一个小高潮,注意律动与呈示部主题动机材料相一致,可以使表现力更加强烈,如此强烈的情感进一步又体现在音乐材料之间通过转调形成的矛盾之中。在整体高八度重复的第二遍时的力度一定要把握住力度从“ff”减到“f”的程度,注意不要太强,以便再度循序渐进,开启再一次小高潮。

58小节开始,左手声部有四组小二度旋律进行,分别是三组向下构成的小二度和一组向上构成的小二度旋律,后者要比前者力量更加饱满,以便更好地连接这些乐句。

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难点在于第123小节开始的属准备部分,准确快速地弹奏分解琶音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处在这样一个情绪逐渐激动上升的阶段时,演奏者内心要有一个“节拍器”,但并不是完全刻板的,而是要跟随音乐本身的律动而变化的。在巴伦博伊姆的演奏版本中,我们能够明显感知到他在此处的节拍处理方面尤为重视清晰度,不论音型如何变化,律动仍是稳定的。

该作品基于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它结构严谨庄严,主题材料丰富多样,和声节奏大胆新颖,力度和音區大幅度对比,戏剧性和矛盾冲突激烈。越是像贝多芬奏鸣曲这样充满不同色彩的音乐和角色的乐曲,越需要演奏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更好地组织起来,这样就有了对于曲目的处理。贝多芬奏鸣曲的情感层次是非常鲜明的,演奏者在弹奏时常会在头脑中构现一幅画面或是一个故事,实际上无论如何去构想,最重要的是自己真的在讲述一个故事,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才能将自己和听众都切实带入到乐曲之中。

四、结语

歌德曾在信中这样描写他在特普里茨第一次遇到贝多芬本人时的印象“……我从没有遇见过像这样富有活力、简单和真诚的艺术家”。其中涵盖的也是贝多芬音乐的重要特征。“活力”是贝多芬作曲的过程以及其音乐本身的活泼性,因为他的作曲过程就像是一方面探寻其他可能性,一方面又继续前进着,充满活力。“简单”一词,换而言之可以是“单纯”,就像是他作品中的一种浓缩形式,可以理解为像《“热情”奏鸣曲》,作品越是庞大,动机材料越短。而“真诚”是贝多芬音乐的重要核心。他的音乐能让人心情透彻,直达内心深处。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整个三十二首奏鸣曲都是贝多芬为我们展现的奋斗着的英雄一生。通过不同层面地剖析《“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我们能够形成对奏鸣曲式初步层次的了解,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有方向地、更为深入地研究相关作品。

参考文献:

[1]彭珊.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J].戏剧之家,2019(10):47-48+51.

[2]阙媛媛.贝多芬《f小调热情奏鸣曲》op.57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1(08):56-59.

[3]韩雪.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4]王毓.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所蕴涵的高度艺术性[J].大众文艺,2015(20):162-163.

[5]马丁·梅耶尔,行人编译.布伦德尔谈贝多芬(上)[J].钢琴艺术,2020(11):11-19.

[6]马天程,何一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J].北方音乐,2020(10):15-16.

[7]吴玖忆.贝多芬奏鸣曲中装饰音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8]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匡昉.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演奏版本之比较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3):77-85.

[10]蔡馥如.威廉·肯普夫[J].钢琴艺术,2005(02):15-16.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演奏技巧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