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反思与改进

2022-05-09刘蕴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堂练习设计课堂教学

摘 要 刻意练习是指基于目标导向、适度挑战以及有针对性反馈的一种练习模式。当前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受到传统练习观念的影响,存在练习的设计与教学环节、课程本质、学生层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脱节的行动困境,严重异化了练习的本质和功能。从刻意练习的视角出发,教师可以从新授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三个维度将练习设计分为分解、整合、运用三个阶段来进行改进策略的探索。

关  键  词 刻意练习 课堂教学 练习设计

引用格式 刘蕴清.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反思与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2(11):1-4.

近年来,练习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等多份文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的总量、类型、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习惯、形成能力,也有助于教师精准分析学情、检验教学效果,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课堂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从数量、质量、作用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练习的量和度应该如何把控?如何进行设计才能尽可能实现练习效果的最优化?“刻意练习”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能为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反思与改进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传统练习观念下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理性反思

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看似令人满意,但是练习呈现效果却不容乐观;学生上课都能听懂,但是遇到练习题却不会做;题目明明已经讲解过多次,同类题型的正确率依旧不高等等。以上这些学生“懂而不会”“会学不会用”的现实困境,其实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师专业领域内的问题,练习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平。实际教学中的练习设计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脱节”。

1.练习设计与教学环节脱节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落实评价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常常存在与实际教学环节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练习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不一致,出现练习、教学“两张皮”。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练习纳入备课的细节中去,而是简单地对教材或是教辅材料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运用,致使课堂练习内容低效和无效,难以发挥练习的实际作用。

其次,课堂练习的顺序安排与教学安排不一致,出现超标练习的问题。在进行课堂练习的安排時,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讲与练”人为割裂,通常采用课上先讲、课后练习的方法。如此练习方式虽然可以集中学生精力,在复习环节起到强化巩固的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味地“先讲后练”可能加剧学生的认知负荷,造成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一知半解,集中安排的练习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导致学生“吃不下,难消化。”

2.练习设计与课程本质脱节

练习设计与课程本质脱节主要表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学科特征,练习的代表性和适切性不足。就练习的类型而言,不同学科的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往往呈现单一化和封闭化的倾向,大量的知识被当做机械化的标准答案,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审美性和情境性,对于实践学科的操作性和体验性也缺乏重视。如此枯燥乏味的练习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形成明确感知。就练习的周期而言,课堂的练习一味追求短周期,追求能够即时呈现和反馈的练习效果,却忽视了针对不同课程内容需要的练习周期的差异性。比如语文学科的背诵和积累,就需要长周期的练习对记忆进行巩固,此时,“速记速成”的短周期练习模式对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培育收效甚微。

3.练习设计与学生层次脱节

由于在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因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练习目标。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练习设计存在统一化、“一刀切”的问题。其根本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于学情的掌握不够清晰,对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初始水平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练习的个性化不足,精确性把握也较为薄弱。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课堂练习过于简单,起不到挑战和拓展延伸的作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长时间无法完成练习,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

4.练习设计与教学管理脱节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等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高效地运行。练习设计和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目前教师的练习设计与教学管理存在失效和失序的问题。练习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学科间的统筹规划,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导致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练习,单科练习多、总量任务繁重的情况时有发生。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教轻练,将练习的任务放到课后完成,造成练习缺乏实效性,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练习设计与教学评价脱节

课堂练习是师生沟通对话和评价反馈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和实用性发挥有时比课后作业和考试评价更为重要。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最终需要落实在教师反馈与评价上才能实现影响学生德行与智识发展的价值初衷[1]。就考察目前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练习存在刻板僵化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目前教师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全收全改”等具有专断性、划一性的价值形态[2]。教师通常运用单一的“A、B、C”“优良中”等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性、符号性批注,或是“很好”“不对”等模糊的评价,缺少明确清晰的反馈语,甚至还会出现反馈延迟和不反馈的情况。这种练习的反馈方式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通与交流,严重异化了练习的本质和功能,不利于练习内部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刻意练习的内涵

“刻意练习”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他在专长特长科学领域研究了几十年,通过研究一系列行业或是领域内的专家级人物的发展和成长经历,发现提高技能和能力最有效的办法都遵循着一条黄金法则,他将其命名为“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在介绍和分析刻意练习的法则时,对比分析了其与“一万小时定律”以及“熟能生巧”的区别。“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任何人只要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练习一万个小时都能获得成功,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练习中量的累积的重要性,但是却将练习的成果和时间之间建立了绝对正向的联系,忽视了练习方法在练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熟能生巧”强调了大量的重复练习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对于练习过程中习得的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缺少关注。在艾利克森看来,这两种观点下的练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天真的练习,难以发挥练习真正的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练习是有价值的呢?刻意练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练习的目标是具体明确的,并且处于一个有挑战性的、合理的难度水平;第二,目标是可以分解的,有利于过程中的监测和检验;第三,刻意练习必须是专注的,需要练习者在练习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心理表征,进行有意识的行动,自我调适和控制;第四,刻意练习是有指导的,既包含有针对性的练习反馈,也包括应对反馈做出的调整和努力。综合而言,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针对性练习,需要练习者走出舒适区,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专注而投入地开展行动,并在反馈和纠正中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超越。

三、刻意练习视角下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改进策略

斯普瑞格和斯图亚特的精熟模型描述了練习者从新手发展到专家的四个阶段进阶,重点关注了能力和意识两个维度,分别是无意识无能力阶段、有意识无能力阶段、有意识有能力阶段以及无意识有能力阶段[3]。新手学生随着学习和练习的精进程度逐渐从第一阶段向上发展,而教师相对于学生水平已经处于第四阶段,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学科知识可以成为教师的优势,也可能成为教师设计课堂练习的阻碍。原因在于教师经历了大量的练习累积,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已经趋于自动化,因而难以看到作为新手的学生的实际练习需求,导致练习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脱节现象。这一现象也被称作教师的“专家盲点”[4]。为了降低专家盲点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学的分解、整合和运用三个要素。从刻意练习的本质内涵出发,教师可以分别对应课堂教学中新授练习、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三种类型进行改进策略的探索[5]。

1.分解——新授练习设计

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目标领域,并在练习的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纠偏的作用。在陈述目标的时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明确到底需要做什么。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的练习来诊断和评估学生的前概念,把握学生的已有技能和缺失技能,找准学习的起点,以便于根据学情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第二,在具体目标的陈述中,关注具体清晰的要求。比如语文教师在表述“提高阅读速度”这一目标时,可以将其具体阐述为“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读完800字左右的文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针对目标进行要求的细化和方法指导,比如“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连词成句地读”“带着问题读”等方法加以训练,使学生正确地解读和落实目标。第三,对复杂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制定阶段性的计划,以便于实时监测。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提到,一步步微小的改变和进步可以使得练习者看到自己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编制评分表清晰地描述不同练习水平的特征,并在布置练习时将其发给学生,从而提高学习和练习的质量。

还需要特别注意新授练习设计中针对性的集中练习和即时反馈的重要性。在学期初期,学生尚未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心理表征来帮助自己记忆和识别规律,并很好地解决问题[6]。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复杂任务中包含的成分技能进行分解,提供给学生单独集中练习的机会。以小学语文“对比”手法教学为例,可以单独出示运用对比手法的片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分析特点,再引导学生抓住身边事物的特征作出比较,进行单独的句子或者段落写作的练习。与完整的完成一篇习作相比,这样的练习既不会造成长篇写作的压力,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练习机会。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清晰、明确、面对面的评价反馈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创建和调整心理表征,随时监测和纠正自己的表现。

2.整合——巩固练习设计

在掌握了各项成分技能之后,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掌握,完成复杂任务,还需要对分解的知识和任务进行整合练习。对于新手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整合阶段表现出各种不足是很常见的。原因在于整合性的练习需要同时注意并加工大量的信息,而人们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和加工的信息是有限的[7]。因此,教师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该注意帮助学生调节认知负荷。

第一,设置层级化练习,为知识整合预留空间。首先,教师要以整体化的思维建构课堂练习内容,并善于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将完整的练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层级递进的子问题,每次只关注一项任务,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同时调整练习任务的难度,使之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要遵循练习设计的“共时性”原则,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曾指出,共时是指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8]。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需要尽量在一段连续的、完整的时间内呈现本阶段练习的内容及其分解出的子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框架,为知识整合提供有效空间。

第二,优化练习设计内容,实现知识的多维关联。练习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多样的,有考察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等静态层面的练习,有关注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过程和方法的练习,因此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分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得练习内容更加清晰、具体。有研究表明,减少一些无关的负荷,即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帮助。比如进行非计算类练习设计时,可以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辅助完成,减少因计算压力造成的时间消耗,让他们更专心地投入练习的核心训练要求中。

第三,提供练习指导,为有效练习提供教学支架。刻意练习是一种有指导的练习,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当学生面对综合应用类问题,无法及时调动提取条件化信息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练习的指导,比如一些学习单或是任务单,有助于学生合理利用练习时间,规划练习思路,从练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第四,恰当安排反馈,为有效整合提供针对性指导。刻意练习的理论认为,当练习中的反馈能够清晰地告诉学生优势与不足,并且能够提供信息,帮助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时,效果是最好的。首先,教师应该指出学生学习中需要进行改进的具体方面,把握好反馈的量和度。过少的反馈难以发挥有效价值,过多的反馈可能会让学生无法有效辨识练习的集中点。因此,有效的反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集中到一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以部分带动整体,充分引导学生的后续练习。其次,就反馈的时间而言,一般经常性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时刻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然而,研究表明,延迟性的反馈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频率提供反馈,以适应学生的练习时机。

3.运用——拓展练习设计

刻意练习视角下,针对迁移最有效的教学“干预”是包含互动因子的干预,最无效的则为“说教式”的干预。因此,在拓展练习设计的环节,教师应该注意创设练习的情境,增加互动式的练习,开发多种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第一,增设情境体验式练习,联结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练习的情境,进行练习场域的拓展。比如在数学“认识公顷”的教学中,通过课堂书面练习和教师的讲授,学生可能无法清晰认识公顷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用脚步丈量,增加真实的感受和体验。静态的知识通过真实情境下的动态体验活动被感知和内化。除此之外,教室内部也可以通过环境改造和场景布置来设置虚拟情境,比如开展模拟辩论赛、模拟法庭等,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案例、问题、场景之中,促进学习更加深入,为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和知识的迁移搭建交流和训练平台。

第二,增加互动式练习,优化人际交互。包含互动因子的有效练习可以分为双向型互动练习、多向型互动练习和网状型互动练习。在双向型互动中,师生之间积极地进行信息交互,教师以提问、引问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問题、解决问题。多向型互动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竞赛活动等形式加强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调动多感官参与,增强活动体验。在网状型互动结构中,师生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包含各个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互动的辐射范围更广泛。这种互动下的练习信息全面开放,教师、教材、书面文本不再是仅有的学习源,相反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拓宽互动范围,实现虚拟和现实的有机融通。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小学作业设计的伦理失衡与纠偏[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69-73.

[2] 罗生全,孟宪云.新时代中小学作业问题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21(Z1):15-18.

[3][4][7] 安布罗斯,等.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 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62,65.

[5] 张婧.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6] 艾利克森,普尔.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89.

[8] 高嵩,陈晓端.论当代主题式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79-86.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设计课堂教学
BUBA台灯设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