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转变”:提高中班幼儿建构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2-05-09叶盈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摘要:建构游戏是一种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的益智游戏,深受幼儿喜爱。通过观察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可透视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想象偏“空洞”、布局观“混乱”、独自建构陷“瓶颈”,以及教师导入显“乏味”等问题。结合搭建“西湖景点”游戏,实施“导”变(主题建构之趣味)、“序”变(主题建构之构思)、“述”变(主题建构之表意)、“法”变(主题建构之作品)等“四策略”,可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建构能力。

关键词:“四转变”;建构能力;实践研究;科学有序

建构游戏因其操作性强、再现生活场景、易发挥想象力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其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能力,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建构游戏的问题透视

建构游戏作为中班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建构区自然成为班级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中班幼儿基本掌握了垒高、围合、架空等技能,单个技能练习时也能很好地完成,但如果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建构,他们的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想象偏“空洞”

【案例1】家乡的桥

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一些关于桥的照片,供幼儿参考。游戏一开始,甜甜看了看照片,开始搭建。不一会儿,老师走过来问:“甜甜,你搭了什么?”甜甜开心地说:“是桥啊!”可是,从甜甜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出桥的样子,像是叠石堆在那里,变成了一堵墙,上面是个正方形的小门。老师让甜甜讲解自己的桥,甜甜说:“桥是高高地立在那里,我就用木块一层叠一层,叠得高高的,木块上面搭了桥洞,橋洞应是空空的,我的就是空空的。”

案例分析:教师应引导幼儿不要用空洞的“想象”取代细致的观察。在建构活动中,通过对图片、模型和实体的观察,幼儿可以发现桥的特点——桥洞普遍是拱形的,桥会有墩子,有些桥上还有扶栏和桥顶。案例中教师收集了很多桥的照片供幼儿参考,甜甜只是从形式上观察了,但在搭建时依然凭空想象,没有根据图片进行思考,导致作品与实际脱节。

(二)导入显“乏味”

【案例2】快乐公园

在搭建“快乐公园”前,老师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公园吗?”“去过。”老师接着说:“那你们今天就搭‘快乐公园’吧!”小朋友开始动手了,过了很久,地上多了一个大圈圈,别的什么都没有。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轻描淡写式的提问实属无效。教师生动、有效的提问可大幅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现实中,公园里的建筑景观随处可见,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优美长廊等。由于幼儿缺乏认知经验,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让幼儿知道公园里的各种建筑,开启幼儿建构的思维之门。

(三)布局现“混乱”

【案例3】美丽的城堡

小朋友们正在搭建城堡,毛毛和畅畅在搭房子,悠悠和辰辰在搭围墙。毛毛搭的房子在左边的角落,辰辰搭的围墙在中间,畅畅搭的房子在右上角,悠悠的围墙在右下角,他们想把四个作品连接起来,想让围墙包围房子,由于隔得比较远,布局混乱,最终没有成功。

案例分析:从案例中可看出幼儿的建构作品较分散,布局不合理,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因此,幼儿在建构之前,先要有清晰的整体规划、合理的局部设计,给每个建筑物准确定位,避免在局部衔接时无从下手,导致不能建构出完整的作品。

(四)建构遇“瓶颈”

【案例4】未完成的消防车

伟伟特别爱搭车子,并且一个人能搭简单的四轮汽车。今天,他要挑战搭消防车,他仔细观察了消防车的特征以及需要的材料后就开始搭建了。一开始伟伟兴致很高,可搭着搭着就“焉”了,消防车太复杂了,光靠他自己是完不成的,好不容易完成了车头部分,游戏时间却到了。伟伟犹豫了:怎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搭建呢?需不需要别人帮助呢?

案例分析:像消防车这类拼搭比较难的车子需要两个以上的幼儿合作完成,即使幼儿动作再快,相对较大的工程量也会影响幼儿搭建的进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重视在各个领域中培养儿童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当幼儿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作品时,教师不妨有意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完成,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基于以上四个问题,笔者原本想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策略来解决,但效果不理想。于是,笔者结合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设想了“四转变”策略。

二、幼儿建构游戏的实施策略

(一)“导”变:主题建构之趣味

1.从天马行空到结合实际

天马行空并不是凭空捏造,而体现的是基于“实际”的一种发散思维。在实际建构中,很多幼儿的“创造”不符合事物的基本特征,究其原因是幼儿没有形成物体的表征认识,没有聚焦事物特征,缺乏观察探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1)重点观察法

首先,引导幼儿初步观察对象的整体特征,使其抓住重点,深入事物的细节,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部分进行观察交流。

如搭塔时,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塔的整体形象——高高的、圆柱形、有很多层、笔直地耸立着;然后,引导幼儿发现塔最明显的特征:塔顶都是尖尖的,每一层都有窗户和小门,还有走廊。在了解特征后,启发幼儿产生思考:塔顶除了尖尖的,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塔身一定是圆柱形吗?

(2)作品分析法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年龄段幼儿的建构作品,从形状、构造、颜色等方面去剖析特点和不同之处,开阔思维,让幼儿的想象不局限于仅有的经验,而是更大胆地去创造。

如搭桥时,教师收集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关于桥的建构作品,引导幼儿分析桥不同部位的形状,桥身可以长翅膀,像飞机一样;桥洞可以是拱形的、梯形的;桥头可以像小动物,也可以像天空上的白云;桥也可以跟航母一样,在水中自由行进。

2.从乏味无趣到情境唤醒

(1)以创设情境导入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缺乏趣味的提问导入往往无法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创设情境,如在建构“西湖景点”时,首先让幼儿在脑海中搭一个圆池当作西湖,初定一个框架。然后,再引导幼儿:“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边,会看到什么?”让幼儿身临其境,再现“西湖景点”,唤醒幼儿的回忆,“断桥、雷峰塔、宝石山……你们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吗?”教师可利用图片让幼儿观察桥、塔、山的特征,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有力地激发幼儿参与搭建的热情。

(2)以故事讲述导入

中班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对新奇的事物或故事比较感兴趣。故事讲述导入的优点在于能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引人入胜。西湖的背后有许多故事,教师可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如讲述“西湖的传说”,西湖是王母娘娘手中的明珠变的,玉龙和金凤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故事让幼儿对西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搭建奠定基础。

(二)“序”变:主题建构之构思

1.从凌乱无序到科学设计

教室的“小”容不下西湖的“大”,幼儿的逻辑思维尚未完善,教师应改变幼儿建构游戏的生长点——比例。如果实现不了1∶1,那可以改成1∶N。教师完成情境导入后,可让幼儿设计图纸,把自己要搭建的建筑科学有序地画在图纸上,如以西湖为中心,布局好每个建筑的位置。幼儿选择搭建雷峰塔、断桥、宝石山和高楼,然后讨论位置。虽然受场地的限制,幼儿的图纸并不能完全按照实际的地理位置来设计,但是幼儿能在建构活动开始前设计图纸,将各个景点合理布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从随意混搭到合理分配

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建构材料和人力这两个因素,建构区材料多,人力也多,如何合理分配材料和人力是个关键点。教师可试探性地提问,让幼儿进行区内讨论。

师:你们要怎么搭西湖呢?

生1:我要搭宝石山和雷峰塔,大家都不要跟我抢。

师:你一个人能搭完吗?

生1:一个人搭有点难。

师:你們可以一起商量下。

生2:我可以帮他搭宝石山。

生3:我和茜茜搭雷峰塔,明明和晨晨搭宝石山,佑佑搭断桥和西湖,毛毛搭高楼。

师:这样不错,那你们要用什么材料来搭呢?

生3:牛奶杯最多,把它当作主要材料,来搭雷峰塔、宝石山和高楼。

生4:木板有长有短,长的可以搭断桥,短的可以拼起来搭马路。

(分工后,小朋友们积极行动起来了)

当幼儿需要合作完成作品时,教师要在言语上给予指示和肯定,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改变幼儿独自建构的习惯,让幼儿学会分工,分配好每一小朋友的任务。

(三)“述”变:主题建构之表意

1.从长篇大论到简明扼要

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总抓不住重点,很多话都无关紧要,并且多次重复。幼儿解说自己的作品也是增加语言能力的途径之一。幼儿可以从解说图纸入手,首先向大家介绍设计的主题;再说一说建筑物的名字,表明选择搭图纸里的建筑物的原因;最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2.从毫无逻辑到条理清晰

在幼儿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讲述得更加清楚、有条理。教师可问幼儿:“你们有几个人搭?是怎么分工的?你们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搭建方法?你们遇到哪些困难?”这些提问能促使幼儿讲述清晰。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理清思路,层层深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法”变:主题建构之作品

1.从拼搭单一到分类运用

幼儿掌握了很多建构的技能,但却不能多样化运用。幼儿的思维单一固定,如塔的搭建方式一般只认定垒高,所以教师可引导幼儿搭建时用到围合。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每个建筑物进行搭建技能的分析,如雷峰塔和高楼用围合和垒高,宝石山用对称,断桥和路用架空。

2.从自我建构到自主共建

以往的建构游戏中,教师的引导较多,而在“西湖景点”游戏中教师要从“教师教幼儿”向“幼儿教幼儿”转变,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从封闭的自我学习到自主的共建学习。《纲要》中也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幼儿建构。

(1)纵向:以大带小

这是基于儿童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提出来的。以大带小属于纵向的范畴,如在搭建活动中大中班幼儿可以一起去搭建,共同发现问题,交流并想出解决方案。搭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一大一小两名幼儿来分享作品,教师给予肯定,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2)横向:以强助弱

以强助弱是基于幼儿发展不均衡提出来的。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可以让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组成一组,合作搭建“西湖景点”,提高弱者的动手能力,幼儿一起交流协商,有困难时一起克服,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三、幼儿建构游戏的收获与思考

(一)联系实际,创造想象

建构游戏虽然需要无限的想象,但不能脱离实际,事物的“质”不能变。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有限,观察图片是幼儿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实物图,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结构和特点,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利用建构材料加以装饰,如颜色的变化、形状的选择,最后呈现不同的表现结果,实现一物多样。除此之外,实地观察也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利用休闲时间带领幼儿参观其感兴趣的建筑物,从不同角度和高度看一看和摸一摸,让幼儿感知不同位置和方向,明确建构游戏与空间概念的内在联系,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巧妙指引,激发潜能

无论是哪种提问和指引,教师都应以科学、有趣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问题,巧妙多样地提问,扩展幼儿的思路。如交叉使用预估式提问、逐步分层提问、发散式提问、试探性提问、聚焦性提问和互动式提问,让幼儿在各种提问中触发思维、理清思路,让能力强的幼儿“吃得饱”,能力弱的幼儿“吃得好”,促使幼儿始终对建构游戏产生兴趣,保持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提问时也可创设相应的情境,准备丰富的材料,避免无趣以及主观意识影响到幼儿,要用温和的语气与幼儿平等交流,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问题,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游戏的兴趣,实现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幼儿的潜能。

(三)科学有序,合作互助

做任何事都讲究步骤,要有先后之分。在建构游戏中,没有前期的准备,幼儿的搭建就会毫无头绪。

在进行建构游戏前,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关注幼儿的计划、分工和合作等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利用计划表有序地列出游戏计划和人员分工,引导幼儿借鉴相似的建筑图片,在已有的经验上发挥想象。幼儿设计图纸时要经过小组讨论,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搭建。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合作,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作品。游戏后,教师对幼儿合作行为的适当评价有利于幼儿自我反思,为下一次的建构游戏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郭丽.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建构游戏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1(06).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叶盈,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