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米”的“巧妇”能成“炊”

2022-05-09陈艳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积累

陈艳

内容提要:在“读”领风骚的语文教学风下,教师们千般引领,可谓“读”具匠心。可一提到“写”,教师无奈,学生为难,几乎已达到谈“写”色变之程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何缘由?有何策略?我认为应该多背、多积累、多比较,为写作“囤积米粮”;在随感日记,当堂巧练中“炊米成饭”。

关键词:积累  巧写精炼  爱上写作

静心想想,学生们怕的无非就是无事可写,肚中无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若能让学生们成为“有米”的“巧妇”,那又何愁不成炊呢?

一、引领阅读,囤积米粮

新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明确指出:“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能出口成章,先得肚中有墨。要想抒发感受,必得先有经历与体验。因此,让孩子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是首要任务。让孩子的生活之海有浪花可撷取,是习作关键。只有“米粮”充足,方能破“怕”攻“难”。

(1)引领阅读,爱上阅读。《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熟读背诵。

(2)广读课外文集,多积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安排学生课外阅读,能促进我们的学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的学生博览群书,方能增强文化底蕴,写文章才会“随心所欲”。鲁迅先生不也说过“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细读生活琐事,多比较。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面对习作,却总是咬着笔杆不知所措。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孩子对生活不够留意,缺少生活琐事,不会选择书写材料。面对这一难题,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学会读生活,学会比较。

二、巧写精练,有米成炊

没有谁天生就会做饭,也没有人一出生就能写作,天才也是勤奋所得。如何让满仓的米粮成炊呢?这就还需我们教师的巧妙锤炼。

(1)随感日记,真情流露。“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是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课中告诉学生的感悟。因为她小时候受过委屈,有过体验,所以面对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会情绪激动,会在那一刻将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句,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那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而日记则是让学生有感而发的最好形式。我们不妨给孩子一本日记本,当他们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些事情的时候,真的很想表达心情的时候再来书写。在真情流露中,学生才能学以致用。而我们的批改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不要苦了自己,又累了孩子。

(2)当堂巧练,活用米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高段语文课堂,一定不可或缺客堂中的作文小练笔。一次次的练,方能让学生对已储存的“米粮”运用自如。

(3)练于情感迸发处。读着《圆明园的毁灭》,孩子沉浸于昔日的辉煌;面对强盗的肆意毁灭,一股恨意哪能不燃上心头。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在废墟里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那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斑斑。一种伟大的父爱,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呈现于学生眼前。此时,学生内心的琴弦开始波动,心灵深處的柔软处被发现,那一刻,学生们文思如泉涌。

(4)练于无限想象中。想象,是学生提高习作能力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想象能让文字化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变成一个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而那一刻,学生们就会有无限表达欲望。《桂花雨》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但文中的“摇花乐”部分却能唤起学生无限想象。“小琦君在桂花树下尽情摇晃,桂花雨纷纷落下,落到她的头上,落到她的肩上,有的还调皮地钻进她的脖子里……”“小琦君在桂花树下尽情地摇啊、唱啊,想跳舞却又不敢跳,生怕踩坏了桂花宝宝……”

(5)练于文字精炼处。教材中要说语言精练,莫过于古诗词。而这恰是安排学生编写小故事的好时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写家书意万重。”那秋的凉意、心的落寞,想写却又思绪万千无从落笔的情绪,在学生们的笔下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6)练于模仿迁移中。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构思缜密,有很多的写作特色值得借鉴,有些也涉及到较多的写作方法。如:总分总的构段形式、文章的首尾呼应、实写与联想的有机结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写作知识,并能安排练习使其转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而在这一“知”与“能”的转化中,模仿习作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有模仿才会有创造。

一次次的练习中,加大了学生运用语言的频率,激活了学生脑中的语言积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更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成都:北京师大, 2008.11

[2]董洪亮.教育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方凌雁,庞红卫.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J].南京:江苏教育研究, 2002.

[4]语文课程标准[M].成都:北京师大, 2011.11

猜你喜欢

积累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