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科技时代我国舞剧发展现状刍议

2022-05-09杨洋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舞剧创新

杨洋

摘要:舞剧作为舞蹈与戏剧的结合体,在我国是反映人民生活及历史变迁的重要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科技的影响必然也渗透到舞剧创作的方方面面,从观念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传播途径都接受着新科技的洗礼。当下,科技对舞剧艺术的“入侵”也在挑战着舞剧本体的表达,如何在新科技时代把握好其中的“度”,是舞剧创作形态发生“质”的变革的关键节点。

关键词:新科技  舞剧  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163-03

在当下艺术科技化与科技艺术化的社会中,舞蹈艺术与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而舞剧作为中国舞蹈创作的主流,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介入,使舞剧在表达风格、创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界面”“深层次”的整体观念,我国舞剧艺术也从此打开了新的篇章。

一、创作突围:新科技视阈下舞剧创作的深入探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新科技逐渐被剧场接纳,激发出全新的观演感知,技术与身体互相推动,无论是以何种手段创新交流媒介,都使得舞剧表现力与传播力度增强,以往的舞剧形态得以更新。我国舞剧也在这种新兴的态势下不断发展、探索,并取得不可小觑的成绩。

(一)新科技手段助力舞剧形式更新

新科技登上舞台,随之便产生了科技与舞蹈相结合的典型产物——新媒体舞蹈,即多媒体数字技术与舞蹈相结合所形成的新型舞蹈艺术模式。在技术与艺术的深化发展之下,新媒体舞蹈掀起了业内创作的一股热潮,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舞剧创作中更为明显。当下,我国许多编导选择运用LED背景屏来构设情景,引人入境。著名舞蹈编导家林怀民便巧妙利用新科技手段进行舞剧的形式创新,推进舞剧内容表达,其舞剧作品《秋水》仅仅只是用了“水”的动态画面,却营造出秋水绵柔、温润的质感,与屏幕前的肢体相互映衬,让人不禁赞叹“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

新媒体与舞剧的融合还体现在舞台装置技术的运用、影像互动的舞蹈表演以及影像投影的使用等。如舞剧《游园惊梦》第一场中,通过新媒体投影技术,打造出一个亦虚亦实的“牡丹园”,舞者在投影幕布中穿梭,融进新媒体营造的环境之中,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新媒体互动设计于舞剧中呈现,感应设备电子雷达眼,通过红外感应,可以及时捕捉演员在舞台上的运动调度位置,幕布上的云团一直跟随在舞者的身后,随舞者的左右运动而变化,这也是“杜丽娘”挥之不去的束缚的隐喻。

同时,新媒体技术开拓了舞剧中的舞美设计思路,促進舞剧表现方式更创新,使越来越多新兴技术与舞剧艺术实践相结合。当下诸多舞剧均以灯光舞美创新舞剧表现形式,用新形式来传达“深意味”。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下半场的“回忆双人舞”中,编导以舞台灯光为配合,形成三角形的构图,使三组双人舞演员在不同时空将李侠和兰芬二人过往经历的不同时空交叠呈现。舞剧最后倒放的场景中,编导同样巧妙地运用灯光,对李侠和兰芬二人的两个空间进行切割,在同一个舞台上表现两个事件,增强了舞剧的表意性,以此助力观众对舞剧表现内容的理解。

(二)新交流媒介拓宽舞剧传播广度

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舞剧本体的表达,同时也拓宽了舞剧传播的媒介。这对于舞剧艺术的传播与普及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使之在广泛的传播中收到不同受众群体的反馈,以反作用于舞剧自身的发展。电视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舞剧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平台。《舞蹈世界》作为一档舞蹈类专栏节目,有很多舞剧在此平台呈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该栏目中,不仅将剧中经典舞段展示播放,并且配以编导周莉亚、韩真的创作思路与内容解读,使观众既能足不出户地观赏大型优质舞剧,又能理解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了解舞剧创作的形成过程,感受舞剧艺术的强大魅力。由此,“电波”的成功破圈,获得艺术与市场的双丰收,电视媒体必然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舞剧艺术的传播开拓了新的途径。新科技视野下的舞剧形态不仅限于舞剧自身,也对舞剧的外部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使舞剧能够“走出”剧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19年,华为公布5G技术后,在该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时代随之而来,我国舞剧也受此影响开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杨丽萍舞剧《春之祭》便巧借新科技之手,实现了自身传播的多维度探索。《春之祭》团队与浙江移动携手完成了全球首次大型演出的5G+8K+VR高清直播,使观众在剧场之外也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观看舞剧。同年5月,舞剧《天路》以4K超高清技术拍摄,通过5G技术在影院、电视大屏、手机端等多渠道进行网络同步直播,在全球首次使用“4K+5G”的方式引领艺术传播的创新实践,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对艺术传播的推动力量。

此外,在传播途径中,科技能促使舞剧对外交流,不仅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网络范围内,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社交平台都能够进行多层次的深入渗透与传播,从而促进舞剧艺术的普及,以期利用科技交流平台等媒介,将中华美学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以“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方式予以推广,使其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拓宽了舞剧的传播渠道。

二、问题反思:新科技语境下舞剧创作的对面思考

面对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编导们以新科技手段探索舞剧更多的表达方式,使我国舞剧形态得以不断更新,舞台呈现越来越真实。但新科技的使用对舞剧来说并非完全是善事,舞蹈本体地位被弱化、舞剧内涵被新科技手段削减,诸多问题随之凸显。

(一)舞蹈本体的弱化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求新求异,科技反而会喧兵夺主,弱化了舞蹈的本体表达,那么身体如何与新科技共存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都市化、市场化进程中,创作者会偏向于利用新科技手段,使舞剧更华丽、更美观,同时,也追求以新奇的表达吸引大众的目光。但这时如果编导对“度”的把握不够准确,便会引起舞蹈的本体缺失,一不小心就使舞蹈成为了展示新科技的附属品。当今,舞美设计过于强调这一问题在旅游景区的实景舞剧演出中较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印象刘三姐》等印象系列。当舞美过于华丽,观众与舞台距离过远,观众会看不清舞蹈动作,引入观众眼底的全部都是绚丽的舞台光影技术,舞剧中舞蹈的中心地位被新科技所替代。那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这时舞剧还需不需要引入较强的科学技术。并且,在大量引入新科技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大型制作消耗大,但传播效果与投资不成正比,或是新科技的大量引入,使有些观众并不“买账”,如何运用才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等,这都是我国当下舞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我国“有高原,无高峰”的舞剧发展现状下,不得不说大多数编导已具备创新意识,但现阶段并未十分成熟,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舞台呈现的趋同

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当下舞剧创作中已成为“主流”,所谓的新科技助力舞剧创新成为许多编导的切入点,科技引领舞剧的“先锋意识”逐渐被效仿。纵览近些年我国产出的舞剧作品,相较之下不难发现一些趋同问题。例如过分重视高新科技的运用、将科技堆积于舞台之上、剧中讲述不清楚的事件、LED大屏直接在舞台大幕上投放人物介绍和故事梗概等手段屡见不鲜,如此下去新科技之于舞剧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为打开舞剧市场,追求更多的流量,舞剧创作趋于商业化、媚俗化,成为一场形式主义的怪谈,忽略了舞剧精神内涵的表达,失去艺术创作的本心。时代在不断发展,技术化的探索如若没有内涵融入,仅仅只是停留在舞台上的流光溢彩,满足视觉上的观感体验,必然会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舞剧创作的趋同化只会愈发加深。那么,面对如此现状,我国舞蹈编导们更应立足于舞剧本位,讲好中国故事,切记使舞剧变成科技喧兵夺主下的无灵魂堆砌,要让科技促进舞剧表达,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让科技助力舞剧,使舞剧拓宽科技的使用与表现范围。

三、改变策略:多元语境中坚守文化初心

新科技视野下,舞剧的创新意味着舞剧要在当代语境下自身突破,尽管有许多困境与阻碍,舞剧与科技结合仍令人拭目以待,并期待着未来发展的良好态势,产生更加符合舞劇创新形式以及契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切换。

(一)坚持在文化母体中创新

科技并不是舞剧创新发展、体现时代意识的唯一手段,舞蹈作品更需要首先关注本体语汇,秉持文化初心,巧借他山之石,扬本体之风采。面对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母体中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编导韩真与周莉亚为此作出了良好范例,《李白》《杜甫》《花木兰》等作品均以我国历史人物故事为蓝本,牢牢把握文化基调,用“小人物”讲述“大历史”,用科技助力文化传播。如舞剧《杜甫》,她们根据杜甫的生活语境及诗圣的地位,在表现人物壮志豪情之处,以LED屏幕映衬杜甫的诗词来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的笔底波澜,诠释了“一个人笔下的唐朝”这一主题。同时,编导二人也关注语汇的创新,前篇的《丽人行》舞段和后篇王朝破碎之时的仕女舞,借助光影、舞台装置区分舞台空间,在对比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在“度”中恪守文化自主精神

科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就要取决于持剑者的态度。舞剧创作在“度”的把握上,更多的是要明晰“道”与“技”所占比重的大小。首先,创作者必须要在“个人本位”的基础上正视科技之用,把握市场经济角色、政治文化角色、艺术行业角色之间的平衡。其次,创作者要恪守文化自主精神,针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均作出良好范例,如《石榴花开》,编导肩负“文化复活”的使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进行舞台创新实践,讲述了淮河岸边两代花鼓灯艺人的传习故事。在舞台设计上,采用有坡度的“陀螺式”旋转舞台,隐喻“花鼓灯”的代代传承。又如《努力餐》,其以餐楼为核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工作。编导在舞剧创作中融入火锅、川剧变脸、担担面以及成都方言说唱等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两部舞剧均将地域特色融入舞剧创新当中,使舞剧作品在彰显传承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与时代接轨,不落于俗套。

(三)正向意识引领舞剧形态

舞蹈作为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人们意识、观念、文化、信仰的集合体,想要在时代中成就精品,不仅要靠技术,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传达。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舞剧的创作必须要有正向意识来引领。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醒·狮》的创作便经过多年打磨,剧作家将“匠心”嵌入每个细节,以“醒狮”展现岭南人民的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新科技手段推进环境、表演、叙事、舞蹈多元一体,筑起一场视听盛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红旗》,同样以奋斗拼搏的精神立意,打动着万千观众。该作品以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为蓝本,展现了近40年“红旗人”的传承历程,在“红旗人”不断奋勇拼搏、自主创新之下,“红旗车”诞生,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成绩,而是全体中华人民为之自豪的成就。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使得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发生深刻变化。新科技与舞蹈的跨界交流、融合无疑是舞剧形态变革的一次契机,舞剧在虚拟与现实中互联互通。那么,怎样在复杂的语境中呈现精品,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成为当下我国舞剧创作的重要议题。面对新科技的来袭,我国舞剧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让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使舞蹈艺术不再故步自封的“闭关”发展,走出“象牙塔”被更多人所熟知,这成为当下舞剧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这不仅是众多舞蹈人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号召。值得肯定的是,如今我国许多舞剧作品已经作出了良好的探索,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舞剧成为这一个时代的经典,积淀更深的文化厚度,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谢锦玉.栉风沐雨二十载,凝心共铸荷花魂——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综述[J].舞蹈,2020(06):14-23.

[2]刘春.脱离与沉浸——舞蹈剧场中前沿科技创作观念探索[J].民族艺术研究,2017(02):135-141.

[3]李青.新媒体互动技术在舞剧中的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5):32-35.

[4]慕羽.中国舞剧的守正与创新:从“主流”到“新主流”[N].中国艺术报,2021-09-06(003).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猜你喜欢

舞剧创新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回眸,是为了下一次的启程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