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09王静刘芳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王静 刘芳芳

摘要:本研究将产教融合作为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背景,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参与主体和教育方式方面论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特征。最后从企业需求、市场趋势、岗位要求、项目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维度提出了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7-0160-02

1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特征

1.1 教育理念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长期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但在很大程度上却以自身教育资源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调整与互动,造成人才培养的空心化。但近些年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随之发生转变,与就业环境、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教育理念则更具实用性与开放性。摒弃了以往学术止于校内,就业止于毕业的人才培养弊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极大地刺激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快高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取向。

1.2 教育目标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从高校角度来看,在传统教育目标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具体教育方向,结合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导师加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机制中,则有利于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为企业培养实践性人才,不但降低了企業招聘成本,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入职员工的工作能力。

1.3 参与主体

在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背景下,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从传统的高校自身逐步成长为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相结合的多元化主体,其中高校发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则负责提供就业岗位及实践指导、科研单位为高校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相互合作及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1.4 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方面,产教融合的优势在于从根本上弥补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的弊端,产教融合中的合作企业不但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和实践场地,更重要的在于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在实践课程时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彻底解决传统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特别是在经过实践岗位学习后,高校的理论学习针对性更强,帮助理论落地,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效果明显。

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2.1 打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需明确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充分调研的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重新建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校内学知识、企业学能力的培养循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普及与应用,其课程内容相较于传统学科而言,计算机课程的变化幅度更为巨大,出现了市场需求引领教学的情况出现。而互联网企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场地,其敏锐的嗅觉和市场感知能力则有利于帮助高校提高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确保人才培养的及时性。

2.2 以市场趋势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干课程相当于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骨架,不但支撑整个人才培养机制的正常运转,更加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能否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因此,建立市场趋势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势在必行。整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校教师、研究院所、政府机构等单位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优秀教师等人员科学分析计算机专业在未来5年~10年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重点,以此为依据科学设置主干课程。

2.3 以企业工作岗位内容为导向编制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估标准

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估覆盖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师选择、教育目标、教学方案、考试评估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多个环节。将企业工作岗位内容作为评估标准编制的导向,教师在制定课程评估标准时充分参考企业导师的专业意见,有利于强化课程针对性,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最终帮助学生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学生专业技能最优化。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目标与课程选择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必须充分结合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第二,课程评估标准以企业岗位标准为基准;第三,将企业岗位工作拆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部分,分别设置学习任务;第四,将企业岗位工作环境代入教学,利用情景再现方法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工作的认知。

2.4 教学实践环节利用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设置教学任务

在教学任务的设置时,充分利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协商提供其优质的成功项目作为基础,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两方面对项目案例进行拆分,根据项目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再返回企业项目管理部门调研目标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目标,学校教师再根据已确定好的课程目标开展课程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最后根据毕业生的反馈结果评估课程方案的制定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具体如图2所示。

教学任务的设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反复沟通与实践尝试,并在实施过程中持续优化与完善,最终形成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结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经验的优势,极大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成熟性。

2.5 借鉴企业工程师培训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与迭代进步,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不但对企业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也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巨大压力。为满足企业需求与技术发展要求,高校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需充分借鉴企业工程师培训课程体系,原因如下:首先,企业的工程师培训课程体系符合企业所需,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其次,企业针对工程师设置的课程培训相较于高校课程具有更好的实践性,有利于高校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高效地提升技术水平。

2.6 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具有两方面的优势,对高校而言,实训基地可以充分承担学生的实习任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在实习环境、技能培养、岗位要求等方面均能显著优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课程。对企业而言,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但有利于整合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有利于得到高校在前沿领域的技术支持,加上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对企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获得良性运转后,更加有利于推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化,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对高校、企业均产生积极作用。

2.7 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学评价多元化

美国的教育评价专家Stufflebenm,D,L认为:“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对以往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并非仅仅证明教学成果的优劣”。基于以上理念,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应由高校自身向关联企业倾斜,逐步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学评价多元化。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针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学习能力等多维度产生最为例行的判断,进而得出科学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推动企业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环节,能够得出更具参考价值的评价结果,帮助高校制定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企业、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形成良性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同时满足企业迫切的人才需求。本研究虽然从企业需求、市场趋势、岗位要求、项目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维度提出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意见,但仍然需要结合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在深入整合各自优势后才能形成良性运转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艳,罗利.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0):108-109.

[2] 朱磊.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J].中国商人,2021(5):122-123.

[3] 王荣军,杨永亮.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优化[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166-167.

[4] Wang Q Q,Zheng L G,Meng J N.Road recognition and motion target tracking Based on infrared im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2021,20(2):107.

[5] 王民明,叢茂柠.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1,12(5):34-37.

[6] 汤卫东,李永胜,刘美玲,等.创新创业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培养策略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106-108.

[7] 管艺博.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以广东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44-46.

【通联编辑:李雅琪】

收稿日期:2021-11-20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GJX2021D503)

作者简介:王静(1981—),女,北京人,长春电子科技学院,硕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仿真;刘芳芳(1982—),女,长春人,长春电子科技学院,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为大数据。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