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技术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2-05-09董丽花宋燕燕邢艳芳
董丽花 宋燕燕 邢艳芳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学校从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直到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行业人才。文章以《数字影视合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为例,研究技术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探索校企共建课程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术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线上课程;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7-0166-02
技术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为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此类课程实践课时占比均在50%以上,技术知识点的全面,学生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是也逐渐显现出课程的一些的弊端,比如课程内容未能反映当前技术热点,与企业需求不够吻合,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学生缺乏综合的项目训练,拿到项目无从着手等。因此,此类课程很有必要从企业生产中提取典型项目案例,将知识和技能细化。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数字影视合成技术》课程为教学案例,探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 课程定位
《数字影视合成技术》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培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图形图像),课程标识为IA。课程以影视后期合成软件After Effects的系统学习和案例创作实训为主要内容。课程要求学生理解数字视频合成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字视频合成技术的专业知识及具体应用,了解数字影视特效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合成理论、抠像、颜色校正、运动跟踪、摄像机、三维合成、基础影视特效等技术;学生能独立完成宣传短片、影视片头、动画、广告等短视频的制作;能迅速参与实际工作;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基本思路
以产业为导向,将产业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知识创新相结合,构建相关项目实践者参与的课程开发动态机制,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学校培养标准等规范与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教材、教学之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通过企业调研及企业生产项目分析,提取出典型案例;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细化各环节任务;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建设:
第一是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结合行业标准,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吻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条理化、结构化,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按模块重建课程结构。
第二是线上开放课程的建设。充分运用开放课程平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是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形成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为主、探究式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第四是综合性项目演练,努力营造真实工作场景。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竞赛资源,让学生体验完整的项目生产过程。
3 以《数字影视合成技术》为例的课程设计
3.1 课程体系重构
《数字影视合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知识结构相对零散。如图1所示,传统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丰富,但往往因为琐碎的知识技能的练习,使学生只知道各种操作技巧而不知用于何处,部分学生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了深入学习的兴趣。所以,多数学生只能达到软件的初级应用水平,缺乏后续学习的动力和创作作品的热情。
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需求,需要对《数字影视合成技术》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按项目模块重建课程体系。图2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各主线学习任务明确,各领域的技能需求明确,且具备深入学习的发展空间。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兴趣指向,激发其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潜能。
3.2 线上开放课程的建设
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建设线上开放课程,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按原有教材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数字影视合成技术》课程在开放课程平台上开设了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演示视频、微课等。学生根据学习任务,选择相应知识点进行学习,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展开个性化的学习。
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引入和提取企业典型案例和可用资源,可以确保將产业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知识创新相结合;可以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学校培养标准等规范与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教育资源中去;可以摈弃过时的技术和不规范的教学材料,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
当然,目前课程整体资源还不够完善,仅模拟了部分企业项目,比如产品包装与宣传、会展宣传视频制作等。实际生产项目的开发受到时间和软硬件条件等的限制,需要与企业展开深度沟通和合作方可实现。
3.3 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为主、探究式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学习任务进行阶段性的安排,主要分成五个阶段来进行,如图4所示:
1) 确定任务。明确本节课或本周的学习任务,告知学生需要去解决的问题、需要完成的具体学习内容。
2) 引导学习。利用讲授法讲解本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相关视频和文档,展开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定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处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4) 学习反馈和交流。学生分小组的交流学习结果,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重点、难点解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效果评价。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分小组互评,推荐出小组优秀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授课手段,获取学生的关注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常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在课堂实践中表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关注力、提高課堂教学效果。
3.4 努力营造真实工作环境
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努力营造真实工作环境,让更多学生能
体验完整的项目生产过程。第一,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创造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机会,参与商业案例的制作。第二,模拟项目,根据企业商业案例,模拟整个项目的生产过程。第三,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以上三种方式中,企业实践项目的直接参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能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训,但参与的学生均感觉体验深刻、受益良多。模拟项目的方式,学生均可参与,相对受益面更广,缺点是项目的现实价值无法体现。技能竞赛也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展现作品价值重要手段,课程以竞赛的标准与要求制定相应的结课作品考核要求,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领航杯”等各类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近年来学生参与竞赛的人次增长迅速,作品获奖名次提升明显。
4 结束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是积极推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于课程任课教师来说,解放思想、积极面对、勇于探索,认真思考课程设计的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合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能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产生高水平技术应用成果,服务于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 鲍计国.建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5):33-37.
[2] 缐联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20(10):24-26.
[3] 张挺耸,徐铭泽.创新创业导向下的高校校企合作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20(17):41-43.
[4] 张伶俐.校企合作办学问题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38-39.
[5] 郝连儒.民办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突出问题[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12-14.
[6] 陈贵清,林小东,陈忠士.校企合作共建“数控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J].职业技术,2020,19(4):84-87.
[7] 王广保,张健.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探索[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64-67.
[8] 孙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166-167.
[9] 何静.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52.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1-05-12
基金项目:20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TEP工程模式理念下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0SJA2313);2019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学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1901250013)
作者简介:董丽花(1979—),女,江苏省丹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宋燕燕,副教授,硕士;邢艳芳,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