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样态

2022-05-09郭志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求恩语文老师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教育、对学科、对教学、对学习的理解,这种理解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表现出来。优秀教师总是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以先进理念和独特站位实施教学,这就使这群优秀者在弘扬课堂教学基础属性的前提下,形成了较为先进的课堂样态。名师从课堂中走出,名师又扎根课堂,不断演绎着课堂的变革。久而久之,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课堂样态又逐步显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质,形成名师的课堂特点,给一线教师以有益的借鉴。

彰显教学主见。

劳凯声教授说过,一万个教师就有一万种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长期的实践让优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独特。带着这种理解走进课堂,他们的教学就是基于自己教学主张的教学,从而让课堂充满个性,显现独特的风格。

特级教师戴继华主张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真境”。“真”,是合规律性,主要体现在“真教”和“真学”上。“真教”是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课程特征、教材价值、教情学情等为基础,践行适切方法的语文课堂教学。“真学”是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有所收获的学习过程。执教高中语文《闺怨词》二首,他让学生自读、比读、深读、延读,四读相连,悟在其中,显示出真读;他抓住文本的原点、展点、生点、续点,四点一线,学在点中,体现出真学;教师教学,美篇、美设、美导、美成,四美并举,彰显出真美;整个教学过程,文境、场境、情境、悟境,四境融合,呈现出真境,鲜明地体现出他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有个性、有特点,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教学主见的课堂。

无论是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还是肖培东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无论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名师课堂都有鲜明的个性,又极具魅力的课堂样态。他们说出的是“自己的句子”,体现的是自己教学的独特风韵,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这就使他们的教学表情非常的特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就有一种特别诱人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

名师的课堂都有一个基本的站位,这就是学生主体。一切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真真切切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梁增红老师教《纪念白求恩》,就注意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有思考、有深度地学。从整堂课的设计来看,梁老师紧紧扣住议论文的语言,基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安排了四个板块:一是让学生讨论文中记叙白求恩事迹和经历的文字是否多余,让学生体会议论文叙述简明扼要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先后就一组反义词、别人怎样评价白求恩、毛泽东对白求恩称谓的变化三个角度,让学生感悟议论文语言的准确而有力;三是请学生从作者叙述与白求恩的关系、原标题“学习白求恩”改为“纪念白求恩”、一组排比句三个维度,让学生理解议论的精辟而恳切;四是请学生为白求恩设计“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体悟议论文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这样设计,就把学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投入到文本中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思考,细细玩味,互相讨论,开展创作,学生经历了一场真正的语文学习的思维风暴。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学生由被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真正走向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对文本的理解、对作品的艺术、对白求恩形象的认识,都是在思维被充分激活以后的真实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变教材为学材,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变师问为生问,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变叠加为统整,不断积淀学习智慧。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不断增强,学习品质得以不断凝炼。优秀教师的课堂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善于寻找新的视角,善于进入新的领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体现简约取向。

华罗庚说过,一般的老师把简单的问题教复杂,优秀的老师把复杂的问题教简单。事实上,听优秀教师的课,他们总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单的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茅盾《雾》是一篇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散文作品,按照通常的教法,先介绍时代背景,接着理出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然后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的特色。有位老师经过认真研读文章发现,这篇文章构思非常精致,作者以“雾”为线索,以时间为序,精心描绘了三幅图画,即晨雾图、浓雾图、雨雾图,通过“遮没”“吞噬”“抹煞”三个词语,准确表现了三幅图画的特征,制造了雾越来越浓、越来越令人窒息的强烈氛围,而随着雾情的变化,作者对雾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先是“讨厌”,后是“诅咒”,最后呼唤“宁愿有急风大雨”,这里,作者的情感是越来越强烈。以这样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学生一下子就进入情境,再介绍一下19世纪20年代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很顺畅地感悟作品,并能通过作者的写作技法来优化自己的写作意识,提高写作能力。

特级教师丁卫军教人物通讯《三个太阳》,作品介绍了女画家陈雅丹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情景。全文四个片段:投下一个漂流瓶、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留下三个太阳,4300多字,一节课完成,怎么教?丁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缩写(复述故事),一个是角色对话(模仿记者采访画家),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走近人物,初步把握主题。接下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指导批文入情,按照女画家——南极——南极人的递进,适当链接,最终理解南极精神。这样设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就有了长足的长进。

融通学科元素。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关键是培养他们的综合性素养,让他们能对所涉及的学科进行融合,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秀的名师总是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本学科,把本学科的各板块有机融通,在此基础上,又打通与其他学科的连接,让学生具有纵横捭阖的思维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具备创新素养。

特级教师李凤老师主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一切带有语文气质的素材,将它们整合成灵动鲜活的语文课程”。执教自读课文《梦回繁华》采取跨界融通的设计:有社会的、历史的,更有美术的、音乐的。颇为用心地选图配乐,细究图片的色彩、构图的方式、出现的时机,讲究配乐的意境,关注音画的和谐。先研读文字想象画面,再观察画面体悟文字,图文动静辉映,原本平面的文字变得鲜活、灵动且立体。学生在二者之间自由切换,和谐、惬意。讲解“手卷”这种绘画作品的展示顺序及欣赏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本文局部的说明顺序;用“慢板”“柔板”“快板”“紧板”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画面节奏越来越快、人物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丰富的特点;美术和音乐融合,在经典民乐箜篌曲的伴奏下画作由右向左次第呈现,不同的艺术形式相映成趣,养心怡情中形象地再现并滋养了文本。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提出的目标和困惑展开,将学生的认知与文本的视界逐渐打通,师生相谐步入教学胜境,演绎出情理共生的交响曲。

邱磊老师对学科的综合性理解非常到位,他关注地理学科,认为地理是一门横跨文理,纵贯时空,且以图文形意、系统思维为特征的学科,跨界性极强。一方面,在内部结构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地形、气候、水源,会深刻影响不同的交通、人口、城市与经济。可以说,自然界的诸多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文地理乃至文化地理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地理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还能形成系统整合、深度协同的优势。譬如语文中的古代诗歌,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只要合理挖掘,就能创生特色化的“跨界课堂”。2021年9月,邱磊出版了《古诗词中的地理课》(四卷本),用40节课的形式,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诗化的地理世界。再如化学与地理中的化石能源、岩溶地貌的“联姻”,物理与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板块运动,生物与地理中的植被分布、地质演化……可以说,地理的每个板块都可以拆成某些学科的某一部分,甚至用某一学科的术语,可以重构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而地理的“顶层跨界”,就是完成与生活、文化相联结。学生的姓氏家族、社区街道、衣食住行,都可以成为广泛意义上的跨界对象。现在,一场以“地理+”为主线的跨界之旅,正以“万物皆备于我”的宏愿,形成互通生成、启迪智慧、点染生命的教育探索。这样的学科融合,培养的正是学生的综合思维、跨界能力、创造潜能。

追求哲思审美。

名师的课堂是审美的课堂,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都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欢畅,每一堂课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这种美又不是停留在感官层面的刺激,而是荡起学生心灵涟漪的充满哲学思辨的美。听他们的课,人们常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慨。

经典文学作品以艺术性的语言构建生动的形象,赋存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诗情蕴含着哲理,哲理深化着诗情。在薛永娟老师的“审美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品评鉴赏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思美等,全面感受文字所构成的诗意世界,把握作品深层蕴藏的美学内涵和哲理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别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氓》一诗时,薛教师考虑到“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经久不衰,烛照着现实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其思想内容、情感认知和生命体验能够穿越时空与高中学生对话共鸣。于是,教师以诗歌文本中的“思辨点”切入,设计有质量的学习任务——男女主人公形象争鸣、婚姻悲剧追因、“弃妇”现象探究,三个任务由文本内的语言品读、形象悟读走向文本外的群诗赏读,层层递进,以此来促成学生思考质疑、分析辨别、客观求证、形成观点,进而“能审美”“能识见”“能思辨”“能建构”。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如对三次“淇水”、三次“笑”的品读,深入了解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路径;学生结合诗句描写的内容及表达情感所依托的意象进行深度思考、充分论辩,得出女主人公形象中的“完美”与“不完美”,男主人公也可能并非“陈世美”;学生结合补充的时代背景,认为《氓》所处时代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随时会面临被冷落甚至被抛弃的可能;学生在相互争辩中发现当今时代“弃妇”频出固然有“氓”的负心薄幸,也存在理想和现实的心理落差,个性和价值观的不匹配等原因,所以这一个“采桑女”的抗争尤其具有时代和“人性”意义;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弃妇”诗词,惊奇地发现婚姻中的“弃妇”形象类似于君臣伦理中的“政治弃妇”即“逐臣”,以屈原的《离骚》和曹植的《七哀诗》为证。师生经由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在理智与情感的互动中进行深度思考、思辨思考,从而悟得哲学深蕴和美学真髓。

特级教师刘昕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安排了三个审美活动:诵读鉴赏圆明园的辉煌、诵读痛察圆明园的毁灭、再读深思圆明园何以有如此命运,孩子们的情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对祖国辉煌标志的自豪,到因美被毁的义愤填膺,到振兴中华责无旁贷的激昂,情绪不断铺垫、跌宕起伏、渐向高潮,理解由表及里、逐步深刻、涌出使命,作品的美充分呈现,课堂的美师生共情,言意共生、学文育人的语文教学任务真正落地。这样的课堂既有审美的厚度,又有哲理的深度,充分彰显出名师课堂的审美哲思。

实现无痕育人。

立德树人是时代要求,学科育人是时代主题,课程思政是时代特点。如何实现课堂的无痕育人?特级教师李凤在这方面有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课前进行学情调研,确定教学起点、切入点、突破口,以实施无痕育人。在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初二(5)班教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生提出这样一些的问题:1.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2.作者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如此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来到各拉丹冬?3.作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但为什么还觉得各拉丹冬是值得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的地方?4.文中多次写“我”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与写景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5.第12段中“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長眠于此吧”作者为什么没有求生的欲望?6.为什么不见自然生物痕迹的各拉丹冬,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它的近旁?这是否自相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课堂上,李老师以育人为灵魂和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依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建构主体交互、融通润泽的育人范式,涵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学生学习成长;二是变教为学,从学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学的活动。和学生一起阅读《纪念白求恩》时,不仅解决了一般老师都会关注的文章观点、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更是在适切的时机自然融入对白求恩工作与生活的介绍,白求恩和毛泽东主席珍贵的“一面”等有温度的“花絮”,让学生深深感念于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伟大精神。带领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在字里行间真切体会到毛泽东主席对白求恩医生的崇敬和对白求恩医生牺牲的惋惜。这样的选择抓住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本质,让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水乳交融;三是让教师成为学生获得教养的渠道。教学中,老师用自己对语文、对儿童的真情真爱辐射、感染,营造出有爱的语文活动情境。学生从老师对他们的爱中,从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里,从老师尊重、公正地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专业伦理上,从师生之间交互往还的智慧碰撞中……获得教养。

学生说上李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舒服。这“舒服”首先应该来自起伏有致、疾徐相间、张弛有度、动静交错的课堂节奏,来源于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中。在师生互动中,李凤老师的教师角色显得很模糊,她会很平等地成为交流与倾诉的参与者,说学生之所欲说,道学生之所爱道,此时的她,儿童的角色、姐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伙伴的角色、母亲的角色等多种角色色彩反而会变得鲜明起来。是啊,当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之中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如盐之溶于水,如细雨润泽万物,我们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郭志明,江苏省通州市教育局教研员。

猜你喜欢

白求恩语文老师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我的语文书
白求恩纪念歌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