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胶质瘤患者经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5-08李宇船刘珊珊周国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胶质瘤立体靶向

李宇船 刘珊珊 周国平

(1.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河南 南阳 473000;2.南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脑胶质瘤是源发于脑神经质细胞的肿瘤,且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至今该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或罕见的基因遗传突变有关;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严重者会引发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生活、经济增加不必要的负担[1]。针对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是源于可完全切除肿瘤的操作,但脑胶质瘤具有复发性,即使手术切除后,其复发性也未能改变,且成为临床棘手问题之一。随着微创手术时代的到来,其中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脑胶质瘤,并经临床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2]。因此,为进一步观察脑胶质瘤患者经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脑胶质瘤患者104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n=51,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和研究组(n=53,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其中参照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3.46±2.12)岁,肿瘤直径2-7 cm,平均直径(3.36±1.13)cm。研究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3.58±2.16)岁,肿瘤直径2-6 cm,平均直径(3.45±1.27)cm。Cm、、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完善CT、MRI检查定位肿瘤位置,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脑胶质瘤;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②伴有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损害;③免疫系统障碍者;④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根据术前定位肿瘤的位置,按照预定的手术通路对肿瘤进行分离和切除,尽量多可能保留正常神经组织及脑组织,切除后对操作区域彻底进行止血,将切口结果逐步复位,且术区视情况留置引流管将少量渗血引出,切除肿瘤组织送检,对其病情进行诊断。

研究组:给予患者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实施患者局部麻醉,安装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对患者头颅进行扫描,首先精确计算出患者手术靶点三维坐标值,其次确认手术各项过程,并根据其计算坐标值,为确定手术开颅和手术轨迹安装定向仪和导向系统。然后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完成后,在显微镜监视下进行开颅切除患者的病灶,根据坐标值调整定向仪,以导向针为辅助,牵引选择距离病灶最近位置切开皮层(注意操作尽量避免功能区、血管多发区域)将病灶充分暴露于视野下,准备将事先测定的肿瘤范围全部切除,切除后对操作区域彻底进行止血,仔细缝合患者硬脑膜和头皮各层,术后给予患者抗癫痫药物,至少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神经肽水平变化、及治疗后存活率、复发率。①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统计。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患者各项指标呈现正常趋势,临床症状逐步消失;有效:未见新病灶,临床症状减少;无效:病情无好转且恶化。临床总疗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②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统计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s,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标准,NIHSS总分范围0-42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差;GCS总分范围0-15分,分值越高则状态越好;ADL总分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强[4]。③治疗前后分别行腰椎穿刺取5ml脑脊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β-Endorphins,β-EP)和精氨酸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水平。④分别对患者进行1年电话、微信等方式随访,统计其存活率、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D)描述,两两间使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神经功能、ADL评分

治疗后,研究组NIHSS、GCS、ADL评分分别低/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GCS、ADL评分比较(D,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GCS、ADL评分比较(D,分)

注:两组间比较,a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bP<0.05。

2.3 神经肽水平

治疗后,两组β-EP、AVP水平均下降,但研究组下降趋势小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肽水平变化比较(D)

表3 两组神经肽水平变化比较(D)

注:两组间比较,a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bP<0.05。

2.4 存活率、复发率

经整理随访结果得知,参照组存活率37例(72.54%),复发率20例(39.21%);研究组存活率47例(88.67%),复发率7例(13.20%)。研究组存活率、复发率分别高/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统计,恶性脑胶质瘤是引起34岁以下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位疾病[5]。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脑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具有放射抗拒性,常规开颅手术往往并不能彻底切除肿瘤,且易损伤肿瘤周边功能区,导致患者预后较差[6]。因此,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生活治疗,手术切除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切除胶质瘤病变,降低肿瘤周围功能的损伤成为神经外科的热点[7]。

随着临床多方面技术发展,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的创立和发展使得神经外科手术安全性越来越高,被广泛应用于胶质瘤治疗中[8]。该技术由于可清晰展示颅脑肿瘤病灶、脑组织及肿瘤病灶间的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准确选择开颅点,为其提供诊断依据,最为特殊的是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能够实施定向活检避免开颅处理,且脑内靶点精确定位[9]。据刘宏志学者[10]研究显示立体定向手术不仅能做到脑内靶点的精确定位,而且可依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治疗的需要,将重要脑组织部位及颅脑深处小病灶和囊肿彻底切除,既达到精确手术操作的目的,又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损伤、且维持患者神经功能。

本次研究中显示,研究组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且治疗后,研究组NIHSS、GCS、ADL评分分别低/高于参照组,说明采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临床疗效显著,且充分证明其可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王宏宇学者[11]研究中提到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由于立体扫面技术的辅助可精确判断手术轨迹,且在常规计算机扫面影像基础上加入定向技术,可减少手术视野盲区,具有患者术中创伤少、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本次研究选择β-EP、AVP两种指标来评判神经肽水平变化原因在于两者作为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皆有保护神经系统的功能,手术操作对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侵害性,且造成β-EP、AVP水平下降。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β-EP、AVP水平下降趋势小于参照组,研究组存活率、复发率分别高/低于参照组,进一步说明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在保护神经功能充分发挥良好效果,也表明该术术后复发率低,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脑胶质瘤患者经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对临床具有一定价值。

猜你喜欢

胶质瘤立体靶向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