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分析

2022-05-07孙晓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汉墓画像石猎犬

孙晓

(山东艺术学院)

文字和图像是记录历史的主要方式。汉代时兴作赋,对狩猎活动的描述必不可少,而狩猎赋在汉代处在发展的鼎盛阶段,杨晶瑜在《狩猎赋研究》中便明确提出:两汉狩猎赋计有10篇,其中完整的5篇,残篇残句2篇,亡佚篇目3篇。与此同时,汉画像石上的狩猎图以图像的方式向世人呈现狩猎活动。文献的记载与图像的描绘不可能完全相同,必然存在差距,本文将从文献记载与图像记录两个角度分析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

一、文献所记载的狩猎活动

两汉时期带有抒情言志的骚体赋不再符合时代,而且描写的内容在这一时期也有变化,这一时期狩猎题材更符合时代要求。在狩猎活动中,涉及中小型动物以及生活在深山、丛林的大型动物两种,且文字与图像记载的狩猎活动,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也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

(一)狩猎对象

1.中小型猎物

在张衡的《羽猎赋》中可窥见其对中小型猎物的捕杀情况:

“大诏猎者,竞逐长驱……马蹂麋鹿,轮辚雉兔。弓不妄弯,弩不虚举。鸟惊絓罗,兽与矢遇。”

针对中小型猎物与飞禽,猎者首先驾驶闪电般的战车进行长途驱赶,战马会践踏麋鹿,车轮会碾压幼兔。而且他们所使用的弓和弩从不虚发,不停地射猎,飞禽也会被网所困。这段文字主要是对鹿、兔、鸟类的捕杀进行阐述。

张衡的另一篇文章《西京赋》中则提及猎犬、猎鹰等狩猎场面:

“百禽悛遽,骙瞿奔触。丧精亡魂,失归忘趋。投轮关辐,不邀自遇。飞罕潚箾,流镝㩧。矢不虚舍,铤不苟跃。当足见蹍,值轮被轹。僵禽毙兽,烂若碛砾。……若夫游鷮高翚,绝坑逾斥。巉兔联猭,陵峦超壑。比诸东郭,莫之能获。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鸟不暇举,兽不碍发。青骹击于鞴下,韩卢噬于緤末。”

《西京赋》中的这段文字,涉及了很多狩猎工具,例如:罗网、竿殳、叉簇,显而易见,这些工具属于近距离射程范围内的猎物捕捉,所猎捕的对象是较大型野兽中的小型猎物。

2.大型猎物

大型猎物久居深山,凶猛异常,孔臧在《谏格虎赋》中这样来描写与虎搏斗的场景:

“於是分幕将士,营庶榛丛,戴星入野,列火求踪,见虎自来,乃往寻从。张罝网,罗刃锋。驱槛车,听鼓锺。猛虎颠遽,奔走西东。悕骇内怀,迷冒怔忪。耳目丧精,值网而。局然自縳,或只或双。车徒抃赞,咸称曰工。乃缚以丝组,斩其爪牙。支轮登较,高载归家。”

由于在深山树丛中的大型野兽,体型大且凶猛,所以在捕捉数量上较中小型猎物少。此外,两汉时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的影响下,与野兽的搏斗也被作为一种娱乐。孔臧的这篇文章中就详细描写了猎者捕杀猛虎的场景。

此外,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也涉及捕杀大型猎物的场景:

“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其上则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于是乃使剸诸之伦,手格此兽。……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弓不虚发,中必决眦,洞胸达腋,绝乎心系。”

司马相如交代了野兽的生存环境,深山野林,提及一些野兽白虎、玄豹、貙犴,又对捕获大型野兽的画面进行了详细描写,有空手击杀野兽者,亦有驾马乘车手握三刃戟或强弓者,紧张与刺激的气氛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二)文献记载中狩猎活动的目的

在以上两节中分别对狩猎对象进行了分类阐述,那么,文献中记载的狩猎活动的背后含义是什么呢?事实上,大部分文献中对狩猎活动做详细阶段分类的很少,一般只作整体描述。因为狩猎场景不是作赋者的描写重点。例如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在描写猎杀野兽的场面时,司马相如着重描写的是楚王的器物、在捕杀猎物时的动作和传达的情绪。

“楚王乃驾驯驳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阳子骖乘,纤阿为御,案节未舒,即陵狡兽。”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司马相如侧重的是楚王的在捕猎时的待遇,以此来凸显楚王的尊贵。马车上雕饰美玉;旗帜上摇缀明月珍珠;强弓上雕刻乌嗥花纹;连御马者都是马伯乐。由此可见,作者是借狩猎传达的是一种身份,在狩猎活动背后蕴含一种礼制。

同样的思想孔臧的《谏格虎赋》中也有所体现:

“夫兕虎之生,与天地偕。山林泽薮,又其宅也。被有德之君,则不为害。今君荒于游猎,莫恤国政。驱民入山林,格虎于其廷。妨害农业,残夭民命。”

这篇赋前半部分是对猎虎过程进行描写,但最后话锋一转,表明主题,狩猎的激烈与紧张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整个活动是否利于百姓安居乐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合乎礼制。也就是说,文献记载中狩猎活动的功能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而是因为某些国家大事,或者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的尊贵,抑或是为了符合当时社会的观念和制度。

二、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内容分析

山东长清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以横幅构图,镌刻于花岗岩石之上。花岗岩石尺寸为:长245cm,高46cm,厚40cm。一面刻石像,即《狩猎图》。《狩猎图》被宽三厘米的条状边框包围,刻画区长155cm,高35cm,均采用平面减地阴线刻技法。作为历史的载体,图像相较于文字,表达直观,且侧重于表现形象。本节将对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进行分析,为方便讨论将《狩猎图》分段阐述,如下图1、图2、图3、图4、图5。其中,图中人物用阿拉伯数字(1~16)标示,飞禽类动物采用罗马数字(Ⅰ~ⅩⅠⅠⅠ)标示,兽类动物则用小写英文字母(a~z)与圆圈数字(①~⑦)标示。长清大街汉墓《狩猎图》以各种人物、动物的动态形式展开,涉及人物16人、飞禽类动物24只、兽类动物33只,其中,马3匹、虎2只、鹿11只、野猪1只、犬10只、兔6只。整幅画面似乎是按照一定顺序展开叙述,但却又集合了几乎所有狩猎活动中最精彩的画面。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一)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释读

杨爱国先生曾指出画像石的释读方向应当按照原石的方向从左向右释读。因此,本文所写方向均按照原石方向。画像石左下方一辆轺车自左向右行驶,轺车(马a)之上载有二人,一人(人1)驾驶马车,一人(人2)在马车后方拉弓欲射杀飞鸟,此外,轺车之上还有两只猎鹰(鹰Ⅰ、鹰ⅩⅩⅠⅤ),一前一后驻足在车上,其中车前的猎鹰(鹰Ⅰ)正被驾车者(人1)训练前往捕捉猎物。轺车前方御马(马b)前行的弓箭手(人3)反身拉弓射中飞鸟(鸟Ⅶ),尾随的猎犬(犬c)直立跳起扑向中箭的飞鸟(鸟Ⅶ),上方驯兽者(人4)手拿木棍状工具训练猎犬(犬d)捕杀猎物,此状致使许多鸟类(鸟Ⅱ、鸟Ⅲ、鸟Ⅴ、鸟Ⅳ、鸟Ⅵ)受惊在天空上方四处纷飞。画面持续延伸前方是一群牵犬、扛畢之人。这里的“畢”在《说文》中释为:“畢,田网也。”在《国语·齐语》中释义:“田守毕弋。”所以,作为一种捕捉中小型猎物的工具,畢在汉代很多狩猎画像石中普遍存在。整幅画面人员最密集的地方便是扛畢捕猎的场景(如图2、图3),人数达11人。画面中,天空中有飞禽(鸟Ⅷ、鸟Ⅸ)飞过,陆地上一人(人6)驾马(马e)扛畢疾驰而行,其周围全是扛畢之人,其中,有的右手牵犬左手扛畢(人7、人8、犬h、犬f),有的以肩扛畢寻找猎物(人5、人9、人10),还有的向前伸畢做捕猎动作捕捉猎物(人13、人15),甚至已经有两人(人11、人12)在猎犬(犬i)的协助下,用畢捕获兔子(兔j、兔k)。有趣的是,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有三只兔(兔g、兔m、兔n)正卧在猎者身边。

通常狩猎活动的后半程几近深山,一些大型的动物就会出现,整个过程也接近画面中后部分,画中下部一人(人14)高仰T字型工具追赶奔跑的鹿,三只猎犬(犬l、犬s、犬t)在捕猎者的指挥下奋力追逐,致使林中的鹿和鸟类惊慌失措,有的鸟(鸟Ⅹ)向左飞、有的鸟(鸟ⅪⅤ、鸟Ⅺ、鸟ⅩⅤ)向右飞、还有低飞的鸟(鸟Ⅻ、鸟ⅫⅠ)。林中的鹿也到处乱窜,因惧怕猎犬(犬s、犬t)的追赶一只成年鹿(鹿u)和一只幼鹿(鹿v)在奔跑中反身而望,来不及逃跑的另一只幼鹿(鹿r)早已被猎犬(犬q)撕咬住后腿,慌乱中有两只幼鹿向对方跑去。在延绵的深山中,一只虎(虎x)因其它动物的惊慌咆哮而出,向左跑去。疾驰于山坡之上的成年鹿(鹿z)正中山坡右侧的猎犬(犬③)的埋伏,隐藏在山林中的还有一只鹿(鹿y)以及因惊吓而警惕的野猪(猪⑦)与老虎(虎⑥)面对嘶吼。此外,空中一只猎鹰(鹰ⅩⅥ)早已捕获野兔(兔①),另一只猎鹰(鹰ⅩⅦ)也伸出利爪以备抓捕,惊得其他鸟类四处纷飞(鸟ⅩⅤⅢ、鸟ⅪⅩ、鸟ⅩⅩ、鸟ⅩⅩⅠ、鸟ⅩⅡ、鸟ⅩⅩⅢ)。画像石结尾处一人(人16)手持强弓朝向左方射鹿,有三只鹿(鹿②、鹿④、鹿⑤)见状逃跑,其中一只鹿(鹿④)尾部中箭,整幅画面就此结束。

(二)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的意义

经过对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的释读,不难发现,整幅画面中的人或物完全是以动态的形象呈现在观者眼前,这样就不难发现文献记载的狩猎活动与图像记录的狩猎活动之间的差别。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呈现的是物象运动的瞬间,而文献中对狩猎活动的记载选择简单描写,将重点关注在更深层事物之上。所以说,从图像方面来讨论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动态的画面内容是图像记录所展示的重点。若论深层含义,则文献记载更能直观地表达。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的画面内容与文献记载的对照,厘清了研究对象以及范围,比较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作为汉画像石艺术的形式之一,从原始功能讨论狩猎活动,其满足人类生层的基本条件——解决温饱,还能提供娱乐活动以及培养军事力量。在思想上,自古以来祭祀是古人之大事,画像石理所应当有一定祭祀性,而《狩猎图》不仅帮助祭祀提供“血食”,而且在狩猎中又包含习射,也符合祭祀之礼。狩猎图有对汉代真实狩猎活动的复刻,写照汉代现实社会生活,也有对现实生活变形的表现,反映墓主人的思想观念,既有生活性的一面,又有象征性的一面。

猜你喜欢

汉墓画像石猎犬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最后的奔跑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银雀山汉墓竹简:破解千古谜团
小宠物,大当家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汉风新韵
行走在水面的狗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