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希文红色题材油画创作分析

2022-05-07徐润陶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红色

徐润陶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以红色为主题创作描绘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因时而起,涌现了大量的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绘画作品,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绘画艺术景观。这期间,以董希文为代表的一批油画家受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和辉煌成就所感染、激励和鼓舞,纷纷创作完成了大量红色题材的油画作品,推动我国美术事业迈向了新的艺术高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循着杰出画家董希文红色题材油画创作的历程,品读、欣赏、感受和回味其作品的无穷艺术魅力,感受其无尽艺术思想内涵和无限精神力量,对当今油画创作具有典范性的启示意义。

一、以现实主义描绘中国革命与建设成果

董希文系列红色题材油画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特点,其创作的油画作品无论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表达,还是现实生活内容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无一不体现了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验和诠释,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情和自己的思想倾向蕴含在作品之中。作品真实地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现实的本质,真诚地表现其真、善、美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为我们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艺术不朽篇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作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一个经历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中国社会历史的亲历者,董希文受到这一历史时刻及之后国家繁荣昌盛和革命热潮的鼓舞,心中洋溢着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无限热爱,为其油画创作积聚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董希文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对新社会生活喜悦情感进行创作,通过人物和场景构图安排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创造出一种立足现实生活、关注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油画作品。

1950年后,董希文一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62年设立董希文工作室,其间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进行了大量油画作品创作。董希文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描绘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用油画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创作出了《新解放区生产自救》(1950年)、《无限风光》(1953年)、《春到西藏》(1954年)、《大渡河泸定铁索桥》(1955年)、《红军过草地》(1956年)、《红军不怕远征》(1957年)、《鼓足干劲》(1958年)、《百万雄师下江南》(1960年)、《铁路工地上》(1963年)、《千年土地翻了身》(1963年)、《密云春水》(1964年)等一系列优秀的红色题材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既是董希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反思和再现,又是其以生活真实为创作原则追求艺术本质的精神写照。

在董希文诸多油画作品中,尤其是董希文于1952年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创作的讴歌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世纪杰作——《开国大典》最为经典(图1)。该作品以1949年10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建国盛典的各界代表们的影像资料为素材,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聚焦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现实主义方式再现了气势恢宏、庄严神圣的伟大历史时刻,承载了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董希文的这幅经典红色题材历史油画作品有别于其他题材油画,不是其个人的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而是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和一名中共党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悦鼓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现社会生活,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了红色信仰者在红色记忆下的多元视觉想象,成为一幅红色经典油画作品而被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深入人心。

图1 董希文《开国大典》 油画 1953年 405X23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以浪漫主义抒写革命英雄主义

董希文创作的系列红色题材油画作品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理想,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抒发其内心的深刻感受和强烈的主观愿望。董希文油画作品采用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大胆构图、对比强烈、色彩饱满、节奏明显而充满感染情绪的油画作品,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革命和建设现实生活中的英勇豪迈而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以及对正义和幸福的革命和建设未来的憧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成立后,董希文于1954年、1955年和1961年三次进藏采风写生,三次深入藏区的创作体验感受到了西藏解放后人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不断进行探索和取得进步的精神风貌。尤其是1955年第二次进藏,董希文随同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重走长征路,历经爬雪山、过草地,历时半年之久,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塑造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团结友爱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成为了先生艺术生涯中不可缺失的珍贵片段和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基于这一所见所闻的真实亲身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董希文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辅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绘就了大量的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如《春到西藏》《大渡河泸定铁索桥》《红军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山歌》《千年土地翻了身》等。这些作品从中国历史客观现实出发,董希文以其主观内心世界对美好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丰富的艺术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艺术形象塑造,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革命的理想和精神特征,表达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进行革命斗争和创造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革命理想。

在董希文创作的众多红色题材油画作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和《百万雄师下江南》是其红色题材油画作品的杰出代表。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历史题材为背景,描绘的是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夜宿草地,因寒冷而无法入睡的战士们围坐在篝火周围烤衣服、吹笛子的场景。作品采用了夸张地大面积、多层次黑蓝和普蓝的冷色调为基调,点上象征光明的烧得正旺的桔黄色篝火作对比,意境是浪漫的,旋律是高尚的,情调是动人的,生动地描绘出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严酷的物质环境和坚毅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再如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以解放军渡过长江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表现是解放军渡江作战时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浩大历史场景,汹涌的江水、火红的晚霞、高举的红旗、扛起的云梯、冲锋的战士、船尾的艄公等,画作远景与近景相呼应、人物与环境相辉映,整个画面呈一个大的圆弧状从而形成了一种巨大张力。这幅作品采用写实兼浪漫主义手法,用热烈的色彩、生动的笔触、富有动力感的构图、奔放的情绪,进行艺术形象塑造,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解放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必胜信念,再现了百万雄师过长江的伟大历史时刻,传达了画家的真挚感情、艺术理念和社会理想。正如董希文在谈到这幅作品的创作理念时说“这幅画必须采用火红的调子,以达到大快人心的目的”。

三、以表现主义反映民族化风格

纵观董希文的艺术创作之路,他的油画创作具有以现实主义为主其他艺术风格多元并存的特点。相较于以现实主义描绘中国革命与建设成果、以浪漫主义抒写革命英雄主义,以表现主义反映民族化风格则是被业界所忽视的现象。董希文长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他艺术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创作出了大量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佳作,浪漫主义创作数量次之,表现主义创作几乎不为关注。究其原因,其一,董希文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影响深远;其二,当时国内特殊的艺术环境,造成社会对现实主义类作品的认可度更高;其三,与董希文坚持批判的艺术继承原则,以及表现主义创作方法存世作品少有关。

董希文在油画中所追求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其鲜明艺术特色的形成,同他的艺术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油画民族化”是指西方油画中国化和民族化,这是董希文系列红色题材油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已被我国油画界接受。董希文建国后创作的许多红色油画作品通过线条、构图、色彩等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对我国民族性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描绘,已成为油画民族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而且对其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在此之前,董希文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转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法国教师及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先生,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半年,接受了当时我国全部美术教育体系的培养,1939年又赴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学习油画,为其以后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3年先生去敦煌考察,潜心研究民族传统壁画艺术两年半,临摹了大量壁画。通过临摹,董希文对敦煌壁画尤其是在五、六世纪的壁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油画风格的转变和艺术旨趣的滋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其油画民族化提供了丰厚的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董希文将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应用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之中,开始了“油画中国风”的探索,如《苗女赶场》(1942年)、《苗民跳月》(1945年)、《哈萨克牧羊女》(1948年)等油画作品,体现了其作品的色彩与光影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构图动力感的十足。

在油画“新中国十七年”,一反西方近现代绘画表现主义表达非常明显的哀叹、悲观、失望和无助的情绪和带有悲剧性题材的主观色彩,吸收了其着重表现内心情感表达的特点,强调作者感情的投入和抒发,同时,舍弃了其内容荒诞离奇,情节变化突兀,模糊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界线的问题,充分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营养,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主义画风,将现实主义的艺术造型、构图与工艺美术的民族化装饰性色彩、线条结合在一起,生动表达了画家的中国心、民族情,深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变迁。如董希文1954年创作的油画《春到西藏》歌颂祖国伟大建设中美丽西藏社会发展的春天,画面中雪山、土地、公路、汽车与劳作的藏族妇女一起构成了美丽的西藏景色,表现了春天一样美丽的藏族人民的心情,也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又如董希文1963年创作的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高耸的雪山、碧蓝的天空、倾泻而下的阳光、昂首奋蹄的牦牛、犁头铲起的新土、后仰的扶犁人等使画面充满了动感,无不表现出西藏农奴翻身做主人、辛勤耕耘的喜悦心情。特别一提的是不朽红色经典巨著《开国大典》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画中的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和远处红旗的海洋以及黄色的灯穗、金黄色的菊花极富中国民族特色,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烘托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庆典气氛。毛主席看了油画《开国大典》激动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四、结语

艺术是特定社会时期的文化精华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美术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视觉表达形式,它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具有最为直观、丰富和多样的特点。董希文置身于我国历史的特定时期创作的大量红色题材油画艺术作品是其用绘画语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红色记忆和多元视觉形象的艺术塑造,其作品的色彩表达、匠心构图和隐喻透视,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画家的审美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用精品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像董希文一样肩负着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艺术追求,创作出“那种在自己作品上一笔下去几乎是要负几千年的责任的精神”的不朽作品,是值得当今油画创作者深思和借鉴的。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油画红色
万类霜天(油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油画去哪了
追忆红色浪漫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