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22-05-07孙德魁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孙德魁

摘 要:加强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和工作任务之一。近年来,川渝两省市围绕整合统战文化资源,在加强相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利用机制逐步建立,数字化水平逐步提高,开发潜力逐步挖掘,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然而,当前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角度来看,建议明晰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外延,深耕细作“统战文化共建行动”,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打造川渝统战文化IP,强化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战文化;统战历史;统战资源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2-00033-06

2021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中共四川省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将整合“统战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川渝两省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具體举措之一[1]。在百年历史激荡中,中国共产党在川渝地区留下了统一战线的独特印记和荣耀,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川渝统战历史文化同根同源,既饱含红色基因,又凝铸统战理念,还承载巴蜀文明,彰显川渝一家亲。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在西部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和党在川渝地区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见证,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理应在新时代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目前关于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诸多学者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涌现出一批学术成果。其中有的研究提出“保护传承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事关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和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强青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提出了对策建议[2];有的研究围绕如何加强大连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3];有的研究以徐州地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分析了做好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措施[4];有的研究从统战文化建设视角出发,对四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在对台工作中的价值及运用进行了阐释[5];有的研究分析了重庆统战历史遗址保护、改造、利用的现实价值、现状及问题,总结了予以保护、改造、利用的三种模式及经验,提出了加强保护、改造、利用的若干对策建议[6]。然而目前对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缺乏将川渝统战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的系统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彰显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笔者在对川渝200余处统战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实路径,以期充分挖掘川渝两地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扩大川渝两地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动力与活力。

一、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

近年来,在中共四川省委和重庆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川渝两省市统战部门高度重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百年来党在川渝大地上建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历史见证,着力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切实加以保护、管理和运用,为传承弘扬党的统战文化提供了成功样本和鲜活经验。

一是保护利用机制逐步建立。川渝两省市统战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逐步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和统战历史文化遗址整体保护利用机制,发挥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展统一战线传统教育中的载体和阵地作用。四川省通过持续开展“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陆续通过开发建设统战文化主题园区、打造统战文化特色小镇等方式加强对域内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凸显统战历史文化价值。重庆市则依托《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办法》,针对保护利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三级保护责任体系,建成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代表的“1+4+24”重庆统战历史文化旧址集群。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重庆市委统战部推动实施打造了一条景点联线、建设一个交流基地、拍摄一套统战文化专题片、创作一部主题话剧、出版一本统战文化图鉴、制作一张统战文化地图、完成一批重点课题研究、举办一系列专题展览、开设一个统战文化讲坛等“九个一”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重庆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全国率先打响了“统战文化”品牌,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数字化水平逐步提高。川渝两省市坚持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有着悠久历史的统战文化与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数字化形式融为一体。比如,重庆市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统战历史文化专题展览上线,开通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网上陈列馆”(点击量近1000万人次),规划建设数字化展厅,建立完善市区两级数据库和动态管理机制,以实现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底数地域、领域、形态、管理四个“全覆盖”[7]。四川省则实施《四川数字统战建设“十四五”规划》,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发展“数字统战”,建设“云端”服务平台,明确省市县三级统战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共同推进统一战线数字化转型,共建大统战“数治”体系。为此,成都市委统战部于2021年推出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云导览”电子地图,首批选取成都58个特色统战点位,以“图文+视频+导航”的方式,空间化展示成都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方便市民云上游学、浏览,而且创新推动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切实做到了让统战文化可观可感、可忆可念。

三是开发潜力逐步挖掘。为满足人们多元化优质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步伐逐步加快,逐步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促进全域旅游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例,自2011年3月开馆以来,已接待统一战线和社会各界人士530万余人次、各类参访团和培训班5.5万余个。此外,四川省内的邓小平故里纪念园、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张澜故居、张澜纪念馆和“刘邓潘”起义旧址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在逐年攀升。2019年9月,四川省首个统战文化主题园区开建,该项目投资20亿元,占地520余亩,预计2022年建成投用,届时将新增3000个就业岗位,能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的食宿,满足500人以上教育培训需要[8]。

四是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川渝两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精神,将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提升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推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比如,重庆市明确将特园、国民参政会旧址、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重庆史迪威博物馆)等统战文化旧址,纳入《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办法》(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系全国首部关于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的地方性规章),予以统一规划、整体保护、分级管理、合理利用。四川省则围绕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大力建设统战文化,积极创新统一战线 “同心”文化,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明确纳入保护利用范畴;同时批复同意乐山、都江堰、广汉、江安、巴中、雅安和西昌等地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打造统战历史文化名城;就《关于加强全省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支持成都等地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鼓励支持全省各地强化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五是文化氛围逐步形成。自重庆市明确将深入挖掘保护“统战文化”纳入“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以来,重庆市委统战部牵头举行了一系列以统战文化为主题的调研、座谈、论坛、讲座,制定了《“同心·文化打造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重庆统战文化研究基地,打造了全国首个统战文化主题公园——同心园,主管出版了全国首个统战学研究期刊《统一战线学研究》,为广大群众供给了多样多彩的统战文化产品。“统战文化”作为重庆特色文化之一,还被明确纳入重庆历史文化体系之中[9]。《重庆日报》连续刊发《准确把握重庆统战文化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质》《推进重庆统战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统战文化之都”》系列文章,广泛宣传阐释重庆统战文化。2021年,市委统战部联合重庆日报推出“寻访重庆统战地标”系列报道活动,不断加强重庆统战历史文化宣传,高质量推进重庆统战文化建设。在重庆市的影响和带动下,四川省也加大了对统战文化氛围的营造力度。近年来,四川江安县依托“国立剧专”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馆一园一戏一古街”,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则联合人民网,选取了成都已被授牌或命名的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民主党派党史教育基地和留学报国教育基地等,策划制作“寻访成都统一战线红色印记”系列宣传片,引领广大统战成员和各界人士觸摸成都统战文化脉搏。

二、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不足

尽管川渝两省市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川渝两省市目前在推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对资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够清晰。由于实践中缺乏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具体认定标准,理论界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关注和重视也不够,因此目前对于哪些是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哪些类型等问题尚无明确解答,这同时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统战工作部门对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家底的掌握不够精准。比如,许多具有统战标识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被纳入《重庆统战历史文化旧址集群名录》之中,特别是见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庆莲花池国民党左派省党部旧址未被纳入其中,而作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所在地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西南学院”校址的彭家大院,虽具有鲜明统战历史文化特色,但目前仅被视为古民居予以保护利用。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容易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与抗战文化资源等混淆。比如,重庆市作为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数量最多的城市,现有抗战遗址遗迹395处[10],广大市民对其认知也比较清楚。然而由于相当一部分革命遗址,特别是抗战遗址也与党的统一战线实践相关,是党在川渝地区开展统一战线活动的珍贵记录,一些群众很容易将特园等统战历史文化属性鲜明的历史文物单纯地视为抗战文化资源或革命文化资源,而忽略其作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是资源保护利用机制不够顺畅。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统战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产权人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形成合力。目前统计发现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产权归属存在显著的多元化、分散化特征。比如,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和桂园、特园等95处统战历史文化旧址是国有产权,美军飞虎队司令部旧址、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旧址等21处旧址为私人所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郭沫若旧居)、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旧址、何北衡旧居、孟浩然故居等35处旧址为企业所有,此外原全国统战部副部长薛子正避难处旧址、饶国梁纪念馆、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资料编撰委员会档案库等25处旧址为集体所有,甚至还有12处产权不明或无产权的统战历史文化旧址,这都对统战部门开展相关资源的摸排普查、评估定级以及基本保护工作造成困难。此外,由于多头归属,资金投入、人员保障也受到掣肘,不少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固定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难以全面推动修缮保护和日常维护以及规范化运转。这其中反映出的是各级统战部门与文物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的缺乏。

三是资源集聚效应还不够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尚不均衡,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参与度不足,深度开发利用比较滞后,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比如,目前在川渝众多的统战文化场馆之中,仅有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少数场馆编制了扩容升级项目开发规划,但开发进度比较缓慢;四川省首个统战文化主题园区——“百年护国城·华商同心文化园”自开工建设以来也因疫情影响进度放缓;重庆市180多处统战历史文化旧址仅开放84处,整体利用率不高,而且展陈单一,存在“一馆管十年”的现象。此外,川渝两省市至今尚未出台具体针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与全域旅游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相关旅游线路的链条不够长,制约了统一战线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加上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相对分散,距离和交通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

四是资源知名度影响力不够广泛。这突出表现在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主要局限于统战系统内部和党政干部群体之中,且在川渝众多的统战文化场馆中,除邓小平故里、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旧址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以外,年接待量近百万的并不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往对统战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宣传和展示。特别是由于文物管理部门和影视制作单位、文艺创作者缺乏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统战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因此系统全面地反映川渝统战历史文化的文艺、影视作品不多,影响了其在市民生活中的“可见度”。

五是资源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于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川渝两省市尚缺乏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机制,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协作不够,缺乏统一的统筹、议事、协调机构和平台,致使川渝两省市众多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互补和辐射带动作用。比如,重庆的周公馆、特园和四川自贡的吴玉章故居、成都的“刘邓潘”起义旧址、南充的张澜故居和张澜纪念馆之间,四川凉山州“彝海结盟”遗址和重庆的刘伯承故居之间的历史关联性十分密切,完全具备串联成线、发挥带动的优势和条件,但是至今缺少整体规划,未能以点带线、连线成片。目前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代表的统战历史文化场馆及其他资源的辐射力是具备的,但是囿于区域规划、空间布局等因素,其辐射区域还很有限,仍需进一步开发。

三、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路径

进一步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需要创造性地整合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明晰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外延,厘清其与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边界

应发挥川渝统战智库联盟优势,组织川渝两省市的专家学者围绕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概念的界定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携手对其做出准确概括、精准分类,界定清楚其内涵、外延。特别是要明确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界定标准,厘清其与抗战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的边界,让一般公众都能知晓统战文化与抗战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为此,应加大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时期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期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引导公众了解统战与抗战的不同之处。还可以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与川渝统一战线有关的文献、实物和图片等史料。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普通民众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而且能够凝聚川渝人民力量,保护利用好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此外,还应协调历史文物主管部门,在文物保护类别中设置“统战文化资源”类项目,明确不同等级统战文化资源保护标准,更有针對性地对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实施保护和利用。

(二)深耕细作“统战文化共建行动”,完善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工作的保障机制

将整合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川渝统一战线“统战文化共建行动”的重要抓手之一,以川渝省市党委统战部协同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为统领,在川渝统一战线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下,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团体或研究机构,深耕细作“统战文化共建行动”,共同发挥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资金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并推动建立文物保护经费据实结算机制,统筹推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复和合理适度利用。此外,应遵循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政策扶持、牵线搭桥的办法,鼓励、支持、引导、帮助川渝两省市的优秀民营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盘活统战历史文物修复、遗址保护资金。

(三)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联合发布《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名录》

川渝两省市统战工作部门要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做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统战名人故居和统一战线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川渝地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底数,共同编制、发布《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名录》,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加快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川渝统战标志性历史文化资源,对濒危珍贵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要制定翔实可行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方案。同时要结合人民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有序开放一批具有川渝统战辨识度的重要文物藏品和遗址遗迹,方便群众参观体验,让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四)深挖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打造川渝统战文化IP

IP在广义上是指那些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可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巴蜀大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统战光辉事迹,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IP价值优势显著、储备可观、开发前景广阔。川渝两省市统战工作部门要鼓励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发一系列彰显重庆统一战线文化主题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产品和文化宣传品,综合发挥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在川渝统战历史文化宣传的主渠道作用[11],宣传好、展示好川渝统战历史文化,提升人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比如,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鼓励引导优秀文化企业深挖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IP的市场潜力,推动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创、影视、文学等产业融合,促进其在线上线下出版、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多态呈现。

(五)发挥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集聚效应,强化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应充分重视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功能,以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程度和开发潜力、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便捷程度为主要标准,在川渝地区布局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顶层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精准施策、有序开发、错落有致、优化格局”的原则,注重发挥成都和重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和辐射力。要以统一战线在川渝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龙头,以川渝地区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为主体,将分散在川渝各地的统一战线遗址和纪念设施串联起来。应借助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契机,实施“川渝统战+全域旅游”工程,推动川渝统战历史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完善川渝统战历史文化景点建设,通过大数据基础平台形成“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云地图”,打造川渝统战文化旅游品牌。要把具有鲜明统战标识的川渝景点全部纳入全域旅游范畴,打造贯通川渝的统战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将其打造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核心文化地标和探索统战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研究展示、协同发展的新范本。

参考文献:

[1] 重庆四川两省市印发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N].重庆日报,2021-12-31(3).

[2] 林希玲,王娜娜,徐雪松.青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75-80.

[3] 孙军.大连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20(9):42-48.

[4] 刘怡然.探讨徐州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242-244.

[5] 谭宏玲.关于我省对台联络工作中统战文化建设的思考[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42-44.

[6] 邓义胜.重庆统战历史遗址保护改造利用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47-52.

[7] 重庆市委统战部理论学习中心组.高质量推进重庆统战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统战文化之都”[N].重庆日报,2019-09-25(14).

[8] 罗小平.四川省首个统战文化主题园区开建[EB/OL].(2019-09-08).http://www.sctyzx.gov.cn/lz/201909/54258423.html.

[9] 周勇.答“重庆文化之问”——对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探讨[N].重庆日报,2018-08-10(7).

[10] 让重庆395个抗战遗址活在当下[J].红岩春秋,2020(8):4.

[11] 市委黨校第六期宣干班文化单位课题组.整合闽台历史文化资源[N].厦门日报,2008-09-17(20).

责任编辑: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