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中张謇乡建实践对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2-05-07龚万达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双循环

龚万达

摘 要: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张謇的讲话,实质是对张謇内循环乡村建设模式的肯定,具有深刻的新时代含义。张謇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民营经济参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必须走独具中国特色的内生低成本之路,包括社会目标导向的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的产业经济模式和经济与社会互嵌的低成本区域性内循环乡村建设。必须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乡村振兴之路,重新组织起来,活化“三农”生态资源。必须走尊重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吸取西方早期工业化无视传统乡土文化的教训,高度重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国内大循环;双循环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2-00061-09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通考察,考察的重点是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以及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召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仅时隔14天,会后首次国内考察即来到南通,发表了肯定张謇乡村建设实践的讲话,实质是对张謇内循环乡村建设模式的肯定,具有深刻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张謇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作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均指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凸显出这两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在“三农”。

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2018年,全国工商联发起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倡议活动,引起学界关注。学者们对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对策[1]进行了研究,但一般性总结阐述较多,在理论基础指导下的深入研究较少。一些学者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的研究则对本课题深有启发。有学者认为,能否以金融手段有效激活沉淀自然资产,是以乡村振兴助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2]。乡村振兴要遵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文明战略转型,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3]。同时,乡村振兴不可能脱离乡村文化基础[4]。有学者提出,张謇对本地资源进行开发,提升价值和统筹协调形成收益、再返还本地社区的乡土社会治理方式值得借鉴[5]。以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基础。国外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殖民地农场农业和公司农业,而非原住民农业,对中国的乡村振兴借鉴意义不大。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是农户经济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以合作社的综合收益来弥补弱势成员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不足,对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参考价值[6]。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特别是提出“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合法权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张謇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参与新时代具有生态文明战略转型意义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走独具中国特色的内生低成本乡村振兴之路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世情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意义深远。这就需要在继续促进全球化、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一号文件中反复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说明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对于今天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经济而言,面对挑战,应积极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练好内功、夯实基础,促使新发展格局早日形成。

(一)社会目标导向的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的产业经济模式

张謇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之所以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内生低成本乡村振兴之路,是因为制度很大程度上派生于不同类型的原始积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以西欧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刻画中,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运用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劳动资料的分离过程,殖民制度、商业战争等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开办实业是为“救亡图存”,探寻国家工业化之路。中国独有的资源条件和文化传统,使得一批民族企业家开办的企业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更类似。“社会企业”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欧美。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社会企业是社会目标导向,是以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手段达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目标的“目标驱动型”组织。

张謇办厂的原始积累来自募集的民间资本和官方折价入股的机器,没有欧美模式的资本积累“原罪”。张謇“平生抱定村落主义”,践行“实业救国”,是社会目标导向,而不是为个人发财致富。“大生”的厂名即取自《易经·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用张謇自己的话来解释“大生”,“就是说一切政治学问的最低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7]张謇终其一生践行着自己的实业初心,立意于“为公”。张謇践行“实业救国”之时,正值清朝甲午战争惨败,巨额赔款使白银大量外流。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权,开始大规模的对华工业投资,外国资本入侵呈咄咄逼人之势。对于此时办实业的张謇而言,面临巨大的外部性风险。

张謇利用本地资源在南通当地整合农业、工业、垦牧、商业、运输业、金融、物流、通讯、仓储、保险,开创了全产业链的南通乡土社会区域性的本地化经济,实现了区域的内循环,来对冲巨大的外部性风险。大生公司的经营模式包括两个相互联结的领域:一是“厂纱户织”,纱厂与小农户纺织业直接合作,把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纺织业保留下来。二是把土地治理之后租给棉农作为棉花生產基地,农业没有从整个集团独立出去,变成向工业提供原料的基地,这种产业结构保证了大生公司的长期发展。

更重要的是,大生集团最大程度上把实业收益留在本地,促进了南通地方的整体性民生改善和社会繁荣,这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支持。张謇的乡村建设实践在南通以持续30余年的卓越成效,证明了这是能够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的产业经济模式。该模式有两大优势:在南通范围内完成产业整合,形成了全产业链,大大节约了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通过把一二三产多种经济门类整合在一起,在区域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

(二)经济与社会互嵌的低成本区域性内循环乡村建设

张謇不仅把实业做成本地全产业链,而且把产业链和乡村社区建设互嵌。他在南通开办大生纱厂初步成功之后,为把棉花原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起垦牧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农业增量来支持棉纺业。接着兴办第三产业,并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综合经营收益,并且收益不外流,直接投入本地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中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兴办,使得南通当地的丰富劳动力普遍提质升级,成为人力资源。同时培育了与企业健康发展相契合的社会环境,在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这都成为大生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使实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础。

张謇本地化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社会性要素的参与使生产要素发生了变革,是生产要素“嵌入”了社会性要素的结果,说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嵌入”是指经济决策具有的社会、文化、政治和认知的结构特性,使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体系之中。人、土地、乡土文化在看起来落后的乡土社会中,其实都是非资本化的珍贵资源。只要以尊重乡土社会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资源要素,这些要素就不只是等待帮助解放和改造的对象。乡土社会的社会性因素以适当的方式加以组织与运用并和各个生产要素相结合,就会促进生产要素的社会性变革,这些资源就会为本地实业的发展提供天然的支持。张謇以产业本地化推进乡村社区建设的这一嵌入机制,成就了各生产要素与社会性要素的结合,触发了企业由利润导向向经济和社会双重导向的转变。当然,这一过程并非自然发生的。生产要素必须结合“企业家”精神的升华、资本流向的改变、劳动力困境的关注和新“土地”价值的发现才能够带来企业性质的蜕变,成为社会企业[8]。

所以,张謇能够在“抱定村落主义”的基础上取得乡村建设的成就。大生集团与南通乡土社会融为一体,相互融摄,共生共享,创造性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改造方案——南通道路。南通从偏僻的乡村一跃成为近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这是不同于西方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内生工业化模式。对于今天作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压舱石的乡村振兴而言,张謇探索出的低成本区域性内循环三产融合乡村建设之路,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条道路是内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

(三)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应以社会企业为目标进行转型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9]。这就需要改变工业文明阶段把经济资源仅仅当作生产力要素,从自然与社会中单独切割分离出来,单兵突进地来推进资本化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的系统思维对企业的社会性目标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要求,内在地要求企业必须考虑资源的公共属性,追求生态完整性,同时以社会可持续性为目标,追求经营的社会属性。由此也要求民营企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型,摒弃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的。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10]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紧接着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求“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意味着彻底打破了农业只是单纯“第一产业”的落后思维。一号文件确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促进发展升级的方向,是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也就是说,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要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乡村经济业态的多元性,以及乡村人文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作为生命共同体来考虑,这就要求在当前阶段还不是社会企业的民营企业要以参与乡村振兴为契机,至少力求参与乡村振兴的部分要以社会企业为目标进行转型。

三、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实质上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文明战略转型,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张謇乡村建设实践中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探索

张謇在其乡村建设实践中的许多做法,与今天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理念不谋而合,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在浙江工作时候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产业生态化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是遵循自然生态有机循环原理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化、绿色化过程或行为,通过各类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是产业生态化的基本特征,从而产业生态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源减量、环境减污、生态减用。

张謇为解决纱厂原料问题而兴办垦牧公司开发荒滩,为解决棉花加工的下脚料棉籽问题兴办了榨油厂,为解决产品和原料的运输问题创办轮船公司,为解决纱厂设备安装维修问题创办铁冶工厂。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当年张謇接触过生态学,但他在创办实业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对产业结构生态化方面的探索,最终所形成的产业全生态链,与当代生态经济理论异曲同工,体现了资源减量、环境减污、生态减用,客观上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以上产业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生在集团内部工业企业中进行延续生产或回收再生产,与今天的生态经济要求企业延长生产链,对资源“吃干榨净”充分利用的要求相一致。

生态产业化就是要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对生态资源的“产业化”转化过程,就是盘活生态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融合一二三产业,实现资源市场化和价值增值。

外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既可以投资也可以撤资,但本地自然生态资源却不可移动。1901年5月,张謇创办的占地8200公顷的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废盐灶,开发沿海滩涂低价值土地,挖掘、开发、创造生态资源,提升土地价值,使自然资源重新赋值。张謇通过垦牧荒滩为大生集团建设了棉花生产基地,发挥了优质棉花原产地的地方优势,通过一二产业即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融合形成本地产业链,为大生提供质优价廉的本地棉花原料,降低原材料成本。在张謇的带动下,从通海到苏北,盐垦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使荒滩变为良田,生态资源实现巨大增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实现资源、环境、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乡村振兴中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要求需要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巨量流动性,使得中国亟须化解过剩资本,广布在中国农村的生态资源将是吸收新增流动性的广阔空间。生态资源资本化不仅能够吸纳新增的大量过剩资本,而且可以促使人民币锚定在实实在在的生态资源上,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元的牵制与剥削,还能促进投机领域去杠杆,解决农村长期的资本要素短缺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国家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截至2008年3月,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累计已达1.6万亿元。到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年度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从2014年开始,全国财政每年向三农投入达3万亿元。这些巨额投入和惠农工程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给生态资源带来几何级的增值。虽然这些固定资产暂时沉淀下来,但是为将来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变现打下坚实基础。绿水青山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应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化。

长期以来,人们将农业视为前置于工业的“第一产业”,农业的角色功能是被动的,是且只是工业的原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者以及工业产品的消费者。体现生态文明多样性的乡村百业与乡土文化的农业被按照工业化模式改造为“产业化农业”。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农业要素被统一按照工业部门的要素来定价,导致用工业化思路经营的农业不仅收益极其有限,而且要长期接受所谓“补贴”才能生存。农业效益越不好,越是想用所谓“成功”的工業化方式改造农业。这样的产业化农业思路,导致农业企业越是大规模扩张越是入不敷出的困境。传统小农户原本可以通过兼业化获取多样性收益和低成本生活,产业化农业的思路迫使小农户改变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失去了“内部化”来应对风险的能力。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11]作为乡村广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生态资源和空间资源载体,也是生命共同体,只能综合系统整体性开发,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振兴中,“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就是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说的,“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12]。而具有生态文明意蕴的乡村振兴中生态产业化的实现,必须改革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这可以从百年前张謇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得到启发。

(三)重新组织起来活化“三农”生态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张謇发起并开拓的沿海荒滩垦牧事业,把资本主义公司制引入了中国的农业生产部门。在张謇的通海垦牧公司带动下,至1922年,参与盐垦的公司数量增至45家,资本总额增至2266.6万元,共开垦治理土地523.85万亩[13]。不是由国家而是由民间主持完成这样的建设成就,所需要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封建土地制度的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就20世纪初的中国而言,资本主义公司制比封建土地制度更有利于把分散的资本和劳动力组织起来。也充分说明了,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从农业三产融合的角度来看,农村土地已经实现家庭承包,能够被价值化开发和定价的资源要素是空气、阳光、水、山林等生态资源以及蕴含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也不可能被分包到户。这些资源要素尚未被定价,具有被制度化定价的增值空间。这些资源在本区域内只有进行独占性开发,才能实现开发收益地方化,就必须发挥本地集体组织的作用,因为本地集体组织是资源产权归属的主体。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要“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14]。小农户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融入现代化进程必须重新组织起来,只能依靠集体经济才能谋长远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乡村资产的经营管理、乡村稳定和改善乡村治理必须依靠集体经济组织这一主体和关键载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新时代推进具有生态文明意蕴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

改革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其实就是强调通过社会企业创新带动生态产业化。以村庄为单元把村民组织起来,在小农户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农民合作社,这其实就是本地化的“三农”社会企业。在充分尊重生态资源自身具有的本地性、整体性、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以农民合作社作为能够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微观主体,用合作社在全部涉农领域的综合收益来填补力量弱小的小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收益的不足,使本地民众能够共享生态经济增值收益,而不沿袭追求私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产业经营路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以生态资源资本化为抓手,以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路径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百业兴旺[15]。

四、走尊重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西方早期工业化无视传统乡土文化的教训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类史和自然史相互制约论”的当代阐释,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自然只有共存才能共生。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晶之一。我们坚持的乡村振兴,是全面乡村振兴,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16]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兴起迫使农业劳动者同土地相分离,把劳动者从已有的乡村社会中连根拔起,没有将小农户就地融入产业链,也就无法发挥传统乡土文化减轻社会震荡的功能。传统乡土文化中共有的惯例、习俗、价值观、信念、内化了的道德标准等无法再约束变为无产阶级的进城农民,无地、失地的进城农民集聚而形成的城市贫民窟就成为社会动荡之源。

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的“嵌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之所以可持续,是因为经济发展嵌入社会关系之中,当经济行为没有“嵌入”社会的时候,它就会变得具有破坏性。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资源环境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没有脱离具体社会关系的所谓经济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自我調节市场”的产生和扩展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自我调节市场”由于脱离了强大的社会力量的维系而单兵突进,市场脱嵌于社会,最后成为一个无法制约的系统,引发了“市场”和“社会”的双失灵,使社会成员面对的是机会和结果的不平等。对社会而言,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环境破坏等威胁也就成为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痼疾。所以,资本主义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决定社会。所以,经济必须实现“重新嵌入”社会之中,为防范因市场脱离社会而造成的矛盾与压力,应该重新建立对于经济的政治控制,要“还市场于社会”[17]。

由于经济脱嵌于社会,乡土文化无法发挥其缓冲功能,因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剧烈的对抗性阶级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列举过许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剧烈对抗的例子,令人触目惊心。无论是在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统治阶级都会追求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面对剧烈的社会动荡,西方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消化这些矛盾,采取的是外部化处置内部性风险。通过对外殖民、战争、不平等贸易、产业转移以及经济去实体化等手段来维系本国较长时期的繁荣和稳定。有些罔顾历史和自身国情的发展中国家,迷恋西方发展模式并全盘接受,又重演了西方早期发展的历史活剧,形成了大规模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城市贫民窟,使之成为长期的社会不稳定之源。

(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张謇模式成功的密码之一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张謇实业成功的作用不可小觑。从张謇办实业的思想基础来说,也是西方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依托中国独有的资源和社会文化传统,创办了一批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类似的企业。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忧患、求新求变意识和明清实学的批判意识以及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实际的经世致用思想,在几千年来的千磨万击中形成了诸多坚劲的精神潜质和思维方式,已熔铸于民族性格之中,作为传统文化主要传承者士人阶层的代表张謇,则更突出地体现和负载着这些文化潜质。这些潜质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内忧外患条件下得到激化和高昂,并在新形势下得到变通和发展,坚定了张謇变革弊政、以求自新的信念。也为张謇在新形势下接受西学并付诸实践提供了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继续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农耕文化是乡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18]。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农民主体身份的认同是由乡土文化提供的资源。从文化形式上来看,这些资源包括传统农业社会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习惯、仪式和象征[19]。男耕女织曾经是近代中国广大乡村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农耕文化的主体表征。张謇的大生纱厂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近代化工厂,但并没有按照西方工业化路径打击消灭南通当地乡村早已存在的农村传统家庭纺织业,而是保留了这一传统乡土文化。大生纱厂甚至专门生产提供给农户进行纺织的机纱原料。

张謇的全产业链区域性本地化经济模式,使农村传统家庭纺织业嵌入全产业链,成为全产业链的一部分。对大生公司的这一成功不能仅是单向思考,认为是大生纱厂拯救了农村传统家庭纺织业,而也应该从传统乡土文化的角度认识。外部新技术不会因为其本身的劳动生产率的先进性就能畅通无阻地进入现存的农业生产系统,而是必须首先经过传统乡土文化的过滤,传统乡土文化是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的文化过滤器。由传统乡土文化过滤筛选之后才能决定其是否被允许进入现存生产技术结构。如果外部新技术与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技术要素差异不大,技术上可以低成本迁移,与传统价值观不存在明显龃龉,传统乡土文化才会把新技术“同化”到现有生产技术结构之中。反之,将禁止其进入。在事实上,张謇的大生纱厂也是借助了南通本地的农村传统家庭纺织业实现了大生纱厂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乡土文化首先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边界的乡村共同体中的一种人际关系形态,这种人际关系在信息对称和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致公认的规矩,塑造着农民行为的“乡土逻辑”,建构着乡村共同体熟人社会,支撑着乡土文化和社会的持续。张謇的工厂是在南通乡村区域而非大城市,工人大都是来自本乡本土的当地农民,“亦工亦农,工耕结合”。这种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必须离乡进城的转移成本。因为没有把劳动者从已有的乡村社会中连根拔起,所以可以继续遵循共有的乡土社会文化和“乡土逻辑”,减轻了文明转换的震荡。

乡土文化在张謇的企业里内构为组织结构的控制性规范。大生集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应用工头制进行生产管理,在工人管理上与传统乡土社会紧密联系。工头制有对工人敲诈勒索和残酷惩罚的消极一面,但是也有工头对工人保护的一面。工头手下的工人往往是那些与工头有着地缘、亲缘关系的人,工人和工头建立了一种具有地缘或者亲缘关系的非正式组织的共同体和非正式制度。凭借这些非正式制度,工人依附于工头,而工头对工人提供保护,工人之间相互依靠,在经济上也可以相互帮助。

工头受企业主的委托行使招工、生产、劳动管理的权力。张謇非常注意学习西方近代化的先进工厂管理经验,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这些制度可以称作正式制度。但是,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互动并非都是严格服从正式制度,成员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到嵌入到组织结构中的传统乡土文化的非正式规范的制约。这些传统乡土文化中的非正式规范,在现实中往往能超越正式组织的等级与规范的界限,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特殊影响,工头制的采用就是如此。

事实上,就20世纪初刚刚发轫不久的中国近代化民族工业的发展而言,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体现,传统乡土文化的工头制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在没有更先进管理手段的情况下,如果不采用工头制,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也就失去了约束或控制,這样正式组织的生存也将非常艰难。正如经济学家韦森所言:“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20]

综上所述,百年前,张謇的乡村建设实践确实有值得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借鉴的经验。民营企业家应以张謇为榜样,“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跟进国家生态文明转型的宏观目标,到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志萌,邱信丰.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现状、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9(2):54-59.

[2] 温铁军.激活沉淀资产以乡村振兴助力国内大循环[J].中国农村金融,2021(1):12-13.

[3]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4] 邱建生,汪明杰,张树威,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治理——以培田客家古村落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12.

[5] 杜洁,董筱丹.中国近代社会企业的在地化经营——以张謇的大生公司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8-126.

[6] 温铁军.土地改革不照搬西方教条[J].中国报道,2014(2):24-25.

[7] 卫春回.张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6.

[8] 时立荣,刘菁,徐美美.社会性嵌入:从企业生产要素看社会企业模式的产生[J].河南社会科学,2014(4):91-95+124.

[9]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09-01(1).

[10]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2-403.

[11]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13] 严学熙.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J].历史研究,1988(3):84-97.

[14]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2(1).

[15] 温铁军,罗士轩,刘亚慧.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3.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1).

[17] 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8] 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12):55-57.

[19]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5-59.

[20] 韦森.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J].东岳论丛,2004(6):5-12.

责任编辑:宋好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双循环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