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三大支柱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性研究
2022-05-07张颖
张颖
摘 要: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称为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簡称“华社三大支柱”)。长久以来,这三大支柱一直是华人社会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记录着华人的历史、彰显着华人的民族情感,在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促进语言与民心相通等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梳理华社三大支柱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性,对于新时代凝聚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思想共识、发挥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华侨华人
中图分类号:D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2-00028-05
“华社三大支柱”最早是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惯用语,是华人社团(华团)、华文教育(华教)和华文报章的总称,三者均是华人自主创办并用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身处异乡的华侨华人实属住在国的少数族群,多元文化中的华侨华人常常会遭遇强大异质文化的夹击,所以,“华社三大支柱”成为华人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华人社团就像凝聚华人社会的大家庭,而华文媒体与华文教育则是家族中的左膀右臂,华文媒体记录着华人的历史、彰显着华人的民族情感,华文教育则传承发扬着中华文化、推动促进语言互通与民心相通。
一、华人社团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
不言而喻,华人社团是一种现实环境下的群体选择。从心理学上来看,人有着隶属于群体的基本需求。相较而言,华人比其他民族更愿意固守此传统。传统农业社会影响下的中国一直保留着传统父子、夫妇、长幼的血缘宗亲关系,并由此延伸出朋友等社会关系,这些即是费孝通先生所言的“熟人社会”。举目无亲的华侨华人在旅居异乡时,更需要这样的熟人环境。华人社团便是此类文化的结果。这种拟制的家庭关系扩大了移民联系的网络,使得身处异国他乡的少数族群在面对个人诉求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获取强大的支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上,华人社团肩负的历史责任并不一样,但其在凝聚人心上确是同一的。
(一)华人社团是近代民族主义认同需求的主动选择
华人社团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物。20世纪初,华侨代表性人士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自发形成社团组织,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唤醒更多华侨的民族情感,使之加入“志同道合”的组织中。自幼接触华侨的孙中山深知海外华侨组织蕴藏的革命潜力,他曾多次赴美向华侨宣传革命思想,以获得华侨在经济与政治上对其的支持。民族危机空前提高了华人社团在华侨华人中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所以,民族主义是华侨团体得以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1]。从某种意义上说,若失却了与祖国政治、法律、情感相联系的华侨社团,海外华侨的民族主义便无所依附[2]。华侨社团的历史说明,建立在宗族关系基础上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增强了海外华侨的民族认同,并使得这种认同力量在“政治命运”的刺激下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坚定洪流。
(二)华人社团是新生代华侨华人代表性人士的培养基地
新生代华侨华人特指在改革开放后侨居国外的二代、三代甚至是第四代华侨华人。新时代,新生代华侨华人已接替老一代成为社团的中坚力量,社团中涌现越来越多的新侨团新侨领,以新生代为主体的专业人士组建的专业社团、专业商会也应运而生。据统计,目前海外各类专业人才超60万,且近些年回祖籍国发展的专业人士呈持续上升态势。他们发起的数以千计的海外专业社团已经成为凝聚专业高精尖人士的重要社团组织,新生代华侨华人俨然成为祖籍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首先,新生代华侨华人代表性人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外智力支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交互多元的世界中,和平中求发展是重要的时代主题。新生代华侨华人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人才源泉。据统计,全美科技人才中华人占了四分之一,华裔博士占全美博士的7%。邓小平同志把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中的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发展高科技的重要环节,这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同世界的差距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高度赞扬华侨华人在科技领域的重要价值,称其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胡锦涛同志称赞华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华侨们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要着力做好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工作,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新时代要增强优秀新生代华侨华人代表性人士的根魂意识、乡土情结,加强侨务机构与华人专业社团的联系,为培养优秀的新生代侨领、代表性人士涵养水源。
其次,新生代华侨华人代表性人士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海外先锋力量。“祖籍记忆”仍是新生代华人认同祖籍国的基础。它是传统的亲缘、血缘、地缘的社会结构与人际网络的客观存在,并潜移默化为家国情怀的黏合剂,在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乡音乡情、建构华侨华人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生代华侨华人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团组织参与维护祖籍国和平的活动和宣传。2019年6月,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举办了以“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坚决支持中国政府采取一切措施打击“台独”。2019年8月,300多名菲律宾华侨青年代表人士在马尼拉举行大会,声讨“港独”分子的反中乱港暴行。这些华人社团组织为新生代华侨华人维护祖籍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重要平台,并成为培养华侨华人代表性人士的蓄水池。
二、华文教育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接触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一是因为华文教育有不断发展的华人社会主体,二是因为华文教育是一种营利性的民间行为,它的发展业态是被住在国认定为合理合法的。9300B54E-E42E-4ED1-BD56-22189056A50C
(一)历史上华文教育历经坎坷却始终呈发展壮大的趋势
盡管不同的国家对于华文教育的政策会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国家对华文教育持许可或支持的态度。以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为例,作为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地最为集中的东南亚,其华文教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690年印尼华侨创办的第一所华文学校——明诚书院。从20世纪90年代起,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菲律宾、老挝和印尼等国家均采取了鼓励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在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学汉语的人不再局限于华裔,“汉语热”日益高涨[3]。马来西亚实行着“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华文教育政策,这些年华文教育越来越被马来西亚政府重视。2019年,马来西亚政府首次在财政预算中拨款给华文独中,第一次为全津贴华小提供特别拨款[5]。钱款数目虽然不大,但意义重大,此举实则是马来西亚政府对独中的肯定。因马来西亚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华校教师总会及独大教育中心也积极发起为期2年的“华教新路向”活动,并筹建培训中心、发展华教基地,大力推广华文教育。此外,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实行的是相对宽松的教育政策。例如,在泰国,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汉语已经成为泰国最受欢迎的外语之一。截至201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泰国已有134所高校开设了中国汉语文化专业学科[6]。由中华海外联谊会主办、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承办的“华文教育名师巡讲”让当地100多名华文教师受益匪浅。菲律宾的汉语教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地华侨开办的大清中西学堂。2011年,菲律宾教育部将汉语列入主流中学外语特别项目学习语言中,这是继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德语之后的第5种特别外语进中学课堂,从此,汉语正式进入菲律宾主流教学体系。虽然东南亚各国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不尽相同,但各国对华文教育日益重视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很大程度上与热衷于华文教育传统的华侨华人领袖不遗余力的推介息息相关。例如,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马来西亚董教总、菲律宾华文学校研究中心、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和柬埔寨柬华理事会都是从事华文教育的重要社团组织,这些华文机构积极投身华文教育,也为住在国作出了重要的经济贡献。此外,随着中国的国际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事务中的贡献日益增加,更多国家认识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性,愿意推动汉语学习,这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华文教育搭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梁
中华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动力,也是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不同国家在政治制度、思想信仰、社会体系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时遭受重重阻力。寻求一个良性平台使中华文化合理合适地走出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追溯华文学校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华文学校最早是依靠华侨个人自掏腰包修建,后演变成华人社团、华人企业捐资办学。由此可见,华文学校的办学模式实质上是民间自发而成的企业模式。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虽然在传播中华文化、沿袭汉语教学等办学理念和宗旨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在资金源及创建模式上并不相同。这使得两者的生存业态产生了差异:官方定位的孔子学院很容易被定格为“文化入侵”;而民间自筹的华文学校则只是文化教学的培训机构。秉持民间化、自主性、市场化原则的华文教育更易长期良性发展。在未来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格局下,我们更要牢握这个有效支柱,弥补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的不足,通过华文教育有效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华文媒体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份近代华文媒体《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诞生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距今已200余年。200余年来,海外华文媒体发展道路曲折不平,既有辉煌又有坎坷,多样的际遇也使其成为国际舆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华文媒体在文化认同中发挥的独特价值
在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文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外华文媒体的最大功能在于它延伸了国内媒体视角,这在建构华侨华人民族性、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均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优秀的节目层出不穷,将这些优秀的节目推出去,需要借助华文媒体的推广。通过海外华文媒体这一独特纽带和重要桥梁向世界传播中国梦,必将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7]。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有一批优秀的意见领袖积极组建华文媒体,成为国内媒体在国外社会中的宣介者。以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一节日的热播立即在海外引起了热切的关注。作为英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周报,《英中时报》于2007年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在《英中时报》上刊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英国专版》。2012年,《英国专版》刊载了《舌尖上的中国,引全球华人共思怀》专栏文章,通过对生活在英国的华侨华人的专访,用饮食文化的魅力牵引出华侨华人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此文在华人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侨报》也作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海外故乡情》的专题报道。《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虽然在美国仅播放了7集,却成为纽约80后、90后华人茶前饭后、短信电话里的必聊话题。
海外华侨华人骨子里的民族性,一是源于中华同宗同源的亲近感,二是与华文媒体的宣传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时期,先驱们通过在海外大量的办报唤醒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报刊起到了舆论动员作用。当年海内外办报超120家,如在北美、南美、中美、澳洲,以及菲律宾等地都有同盟会、兴中会创办的机关报[8]。《中兴日报》早在1909年公开申明:“论普通报纸之天职者,辄曰开通民智也,为舆论之母也。”梁启超于1912年在北京一次演讲中谈到辛亥革命迅速获得成功的原因时认为,“报馆鼓吹之功最高,此天下之公言也”。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各地华侨积极投入抗战,《救国时报》《先锋报》等一大批宣传抗日主张的报纸诞生。这些华文报刊在抗战中的宣传动员,使得大量华侨不仅捐钱捐物支持前线,甚至愿意牺牲性命来保家卫国。9300B54E-E42E-4ED1-BD56-22189056A50C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海外华文媒体则是助推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华文媒体创建者中,自始至终都有一批文化媒体人推介中华文化走出去。东南亚华文报刊几乎都有武侠小说连载的传统,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勾勒出一幅幅传奇的“江湖众生相”,也展示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华文媒体一直沿袭着由有深厚中华文化情怀的人办媒体的传统。新时代,华文媒体继续肩负着关注华人利益、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使命。《欧洲时报》在巴黎创办的文化中心,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交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中华文化最优秀的一面在海外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视野下的华文媒体在凝聚新生代华侨华人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传播模式、传播渠道变革日益加快,各国华文媒体都积极在变革中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网络媒体出现后,微博、微信、手机报、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一种新业态。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作为信息时代中的一员,华文媒体必须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不能退缩与逃离,只能去适应和转型。在2021年上半年的“世界华文媒体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中,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老中地方新闻-老中网”、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位列2021年上半年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海外地区总榜前三[9]。创刊于1929年的《星洲日报》多次蝉联此榜单前三,《星洲日报》通过網站、客户端、手机报多渠道的发展变革已成为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深具影响力的中文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正以其快捷、互动、高效的沟通特质深深地吸引着华侨华人中的新生代。新媒体缩短了年轻人与祖籍国之间的物理距离,为他们了解祖籍国文化、与国内家人朋友互动、参与祖籍国公共事务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实现了文化的“共同在场性”[10]。
“华社三大支柱”于过去、现在的华人社会均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在传统华人社会中,“华社三大支柱”不仅是联络情感的重要组织、民主运动的培育基地,也是族群认同的文化土壤。而在当代华人社会,“华社三大支柱”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联系纽带,亦是融通中外的宝贵资源,更是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力量。
参考文献:
[1] 班国瑞,邓丽兰.英国华人社团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华人社会的转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2):60-66.
[2] 吴前进.孙中山与海外华侨民族主义[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3):1-7.
[3][5][6]张春旺,张秀明.世界侨情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1、82、89.
[4] 杨晴川.东南亚各国重视华文教育[EB/OL].(2006-03-23).https://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ong_he/zong_he_news/200603/t20060323_21287.shtml.
[7] 何亚非.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梦[J].求是,2015(1):60-61.
[8] 郭招金.世界华文媒体二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EB/OL].(2015-08-27).http://www.scio.gov.cn/m/zhzc/35353/35354/Document/1506815/1506815.htm.
[9] 2021年上半年世界华文媒体新媒体影响力榜[EB/OL].(2021-08-18).http://www.199it.com/archives/1297919.html.
[10] 张焕萍.从“双重缺席”到“共同在场”——华人移民的社交媒体使用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4):21-30.
责任编辑:吉强9300B54E-E42E-4ED1-BD56-22189056A5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