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青菜菌核病的识别与防治
2022-05-06孙洪助
孙洪助
(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山东威海 264200)
青菜即不结球白菜,是主要的绿叶蔬菜之一,其生长期较短,对环境适应性强,采用设施栽培可以实现全年生产供应,一般作为设施栽培倒茬空档期的首选,对稳定市场蔬菜供应和增加农业效益起到重要作用。菌核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在相对低温和高湿条件下易发作,尤其是冬季保护地栽培发生较严重,是青菜的一种重要病害,给设施青菜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总结青菜菌核病的症状以及防治,为设施青菜高产优产奠定基础。
菌核病症状
病原多从青菜茎基部开始侵染,也可危害叶片和叶柄,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部位开始为黄褐色,后变为淡白色,最后腐烂,无臭味,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苗期至成株期均可造成大片倒伏,病株体逐渐长满白色菌丝,最终腐烂(图1~6)。
图1 青菜菌核病的田间症状
图2 青菜茎基部发病症状
图3 白色棉絮状菌丝
图4 鼠粪状菌核,上面常有水珠
图5 菌核外表黑色,里边白色
图6 被菌核病危害的青菜植株
发病条件
病原菌
青菜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为黑色鼠粪状,多着生在茎上,菌核外部为黑色,内部白色。这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病原菌,在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该菌引发病害的报道。这种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在60 个科的350 多种草本植物上[1]。
传播方式
初侵染时病原主要以菌核在种子上、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并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菌核在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2]。菌核萌发时产生小突起,约5 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4~7天放射孢子,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即该病的初侵染。
再侵染的途径很多,一是田间植株过密,病株与健株接触后,会成为再侵染的一个途径;二是农事操作不当,在积累大量病原菌的地块进行农事操作后,没有对农具或鞋子进行消毒处理,再到另一无病菌的地块进行农事操作,也会导致病原菌的传播;三是通过灌溉水传播,土壤中的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孢子借灌溉水在设施内进行传播;四是气流传播,子囊孢子随气流在设施内进行传播[3]。
发病环境及因素
外部环境
由于菌丝不耐干燥,所以本病对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低于80% 时不能发病,相对湿度高于85% 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相对湿度高于95% 时病害发生严重。该病在温度为5~35℃时均能发生,最适温度为20℃,高于30℃时病菌难以侵入寄主组织,发病程度急剧下降,高于35℃时,该病害不能发生[4]。因此,低温、湿度大的冬季或早春该病易发生和流行。而且,设施栽培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发病较露地栽培更严重。
栽培管理因素
菌核病病菌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落入土壤中的菌核可以存活1~3 年,连作年限长,则土壤中有效菌源积累增多;氮肥施用过量,引起青菜茎叶生长过快,抗病性下降,易感病;设施放风不及时,导致棚内湿度过大,容易引起病害。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种子处理
选择包衣种子,若种子未包衣,在播种前要用药剂拌种,以杀灭种子表皮病菌。
实行轮作
不宜连续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青菜,而且最好不要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以减少病源。
覆膜栽培
病害初侵染源主要来源于土壤,覆盖地膜,能减少子囊盘出土和子囊孢子弹射,降低病菌的初侵染率,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及土表含盐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地温。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增加植株的抗病性。
通风排湿
在晴天上午保持较高棚温,让水珠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让棚内的湿气排出,夜间覆盖保温,防止叶片结露。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残体,将发病植株和病残叶带到棚外深埋。摘除病、黄、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环境,对病害发生可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突出一个“早”字,要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隔7~8 天喷1 次,连续喷2~3 次即可。药剂可选用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4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200 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500~6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均匀喷雾,重点对茎基部、老叶和地面进行喷雾,几种药可以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