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人才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实证研究
——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2-05-06刘彩虹於红梅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机械类典型问卷

刘彩虹 於红梅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培养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然而高职人才就业受到第三次信息化革命、“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普及的影响,出现“就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离职率高”等现象。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一大批具备高技能、高技术的复合型高职人才,却出现“人才缺口大”“人不符岗”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反映出高职人才市场 “供不应求”的就业质量困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必须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教育教学改革内涵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找到痛点,培养“人岗匹配度高”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使得高职人才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另,助推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目标。[1]

学术界围绕高职人才就业质量困境开展了许多研究,曾湘泉认为高校教育脱离企业需求,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急需优化经济布局,重新对接岗位需求。段敏芳认为高职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就业市场不完竣,就业渠道急需畅通。张凤林指出造成就业质量困境的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科体系与产业结构不协调。武毅英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产业需求脱节,教育教学改革滞后,需要制定就业制度,优化就业市场,调整招生规模,整合教育层次、类型和专业结构。刘丽玲强调大部分学生高估了自己的行事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高低一定会影响就业质量和就业率[2]。这些研究涉及面虽广,但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同时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理论研究内容和成果比较丰富,缺乏实践运用和数据支撑,或是数据完备,但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的角度,定位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典型岗位群,厘清典型岗位群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得出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借此探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尝试找到走出高职人才就业质量困境的出路。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典型岗位群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2019年至2020年,课题组采取开放式调研问卷形式,面向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3个专业)人才就业的多家企业,调研了2018~2020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共发放问卷573份,收回535份,有效问卷511份。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机械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地域主要为湖北武汉及周边县市区域,省外岗位地域以广东、浙江、上海等为主,共有98家企业,其中省内78家,省外20家,国有企业2家,事业单位4家,私营企业81家,外(合)资企业11家。其中省内就业岗位占比为79.6%,省外就业岗位占比为20.4%(表1)。机械类专业人才从事岗位多属于机械工程师岗位群、机械结构工程师岗位群和机械销售工程师岗位群,从事文秘岗位群和特色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多(表2)。由此确定机械类专业人才岗位群类型:机械工程师岗位群为典型岗位群,结构工程师岗位群及销售工程师岗位群为目标岗位群,文秘岗位群及特色就业为一般岗位群。

表1 2018~2020届机械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地域分布

表2 2018~2020届机械类专业人才岗位类型分布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将典型岗位群机械工程师岗位群作为研究对象,向提供典型岗位群的73家企业发放问卷,重点调研机械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73份,有效问卷71份。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工程师岗位群职业能力包括3种(表3),一是学习能力,要求高职人才具备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技术学习能力,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知识获取能力、运用能力、更新能力及拓展能力;二是技术操作能力,指高职人才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执行工作任务、胜任岗位操作处理的能力;三是社会通用能力,要求高职人才具备处理日常生活及在社会工作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这是胜任岗位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3]

表3 机械工程师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

四、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基于上文对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课题组进一步开展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实证分析。一方面,抽取2018~2020届机械工程师典型岗位群毕业生,向其发放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自评调研问卷,共发放问卷288份,回收274份,有效问卷270份。另一方面,向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发放调研问卷,对机械工程师典型岗位群3种职业能力进行权重调研,共发放问卷43份,回收41份,有效问卷41份。

(二)研究结果

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自评问卷中,要求机械类专业人才基于其就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满意度自我评价赋值,满分为100分。调研结果为:技术操作能力自评平均分80.1分,学习能力自评平均分72.2分,社会通用能力自评平均分62分(表4)。

表4 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分析

典型岗位群3种职业能力权重调研问卷中,职业能力设置权重总值为1,要求企业根据发展要求、员工职业规划及岗位期待分别进行赋值,赋值范围为0~1。调研结果为:社会通用能力权重(0.38),技术操作能力权重(0.37),学习能力权重(0.25)。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1.企业期望的机械工程师岗位群就业人才职业能力权重为:社会通用能力(0.38)>技术操作能力(0.37)>学习能力(0.25)。

2.毕业生自我评价的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赋值为:技术操作能力(80.1)>学习能力(72.2)>社会通用能力(62)。

3.按毕业生3项职业能力自评赋值、典型岗位群企业对3项职业能力期望权重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匹配度=Σ权重*评价平均值,得出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为71.2。

这一研究结果真实地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期望)偏离,人才培养重视学习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轻视社会通用能力。这种重视与轻视现象直接体现为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值偏低,人才职业发展的“续航”能力有所欠缺,出现前文所述“供不应求”的矛盾现象。

五、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群匹配度提升策略探究

上文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尤其是社会通用能力与岗位群匹配度亟待提升,这一研究结果也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报告一致。社会通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在两点,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观念需要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嬗变,将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需求的第一抓手,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要强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二是以能力需求为人才培养驱动源,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打破高职素质教育缺乏实效、就业质量低的困境。[4-5]

(一)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6]。这对高职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有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岗位需求适应快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要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目标要求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前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科学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各类课程模块的比例,积极探索基于职业能力的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实用性和个性化(表5)。要坚持在课程中贯穿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理想信念、职业操守、创新精神等社会通用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7-8]

表5 素质教育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二)落实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

“素质教育不是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手段, 而需要将其作为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9]因此我们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个过程实施,而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这对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方面,根据学生认知行为特点进行教法改革:要构建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相辅相成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目标,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设置特定的职业环境、模拟特定的职业情境,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模式,冲破单纯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增加学生体验过程,鼓励学生探索规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的人文素养逐步内化为稳定的社会通用能力。[10]

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进行教材改革:按照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编写或开发教材的顺序进行。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通过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接纳新知识、新平台、新环境。三是推广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课程,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培养学生线上学习迁移能力。

(三)形成渗透式校园文化氛围,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人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均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以校园文化为重要载体,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贯穿素质教育,也需要依赖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在长期的职业文化氛围熏陶中,逐渐将这种培养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突出主题,明确高职院校“职”的特点,强调和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建设中融入职业技能、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理想情操等素质教育[11]。第二,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形成,通过开展校企结合的社团活动,将企业的文化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学生可深入了解和体验企业文化和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第三,在学生社团活动及职业周实践活动组织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在陶冶学生职业情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他们的创造创新潜能。[9]

六、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人才就业质量困境从职业能力与典型岗位匹配度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加强高职人才素质教育是打破困境的出路之一。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通用能力培养,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需求,高职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猜你喜欢

机械类典型问卷
《圆》典型易错题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典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