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6-11-15赵金玲

科技资讯 2016年18期
关键词:机械类研究与实践就业

赵金玲

摘 要:校企合作是校企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其目的是实现利益共赢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此文章以该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校企可持续合作方式进行了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对于转型期校企合作办学所存在的问题,是转型高校的大事,也关乎国家的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制度上、法律上、社会上加大扶持、疏导力度,建立企业与学校的顺畅渠道,为应用型本科转型保驾护航。

关键词:就业 机械类 校企合作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22-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发展的瓶颈所在,倍受社会关注。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就业,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学生而言,仍觉 “就业难”,而企业仍觉“人才荒”。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究其根源来自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现代企业对人才要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这一差距的关键是高校要培养出理论基础深厚,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填补企业所需。而校企合作作为培养上述人才的有效途径经过实践与探索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该校作为吉林省第一批转型试点院校,在这一背景下,更需找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1 转型期校企合作的特殊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与学术型大学相比都有明显的区别。

(1)校企合作深度不同。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校企合作不能像以往一样,只停留于表面上,流于形式,必须将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散,并将其落到实处,否则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转型也无从谈起。

(2)校企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是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使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平衡点上,无论在人力资源还是设备资源上,都会挖掘出种类繁多的共同合作的有效途径。

(3)校企合作的平衡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既重视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强调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一方面在于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比如:免费对其员工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对生产一线出现的技术难题予以解决,开放学校设备资源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等。另一方面在于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以及具有一定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因此,转型期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存在互惠互利的平衡点。

(4)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省属高校,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应用型本科转型基本思路中“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的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以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主,同时辐射周边地区,并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技术人才。其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技术服务也必然与该地区经济结构紧密相关,为该地区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服务,因此,转型期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 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校企合作在国外已有百年的历史,很多国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也非常重视,从“产学研合作”思想,到“863计划”“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5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经过多年探索,校企合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客观上看,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不长,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应用型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习实训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习安排缺乏合理性。

从实习时间长短上看,大二以后的各学期实习时间均较短;从实习安排的时段上看,大一入学就有实习,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若无专业老师详细讲解,无法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从实习形式上看,多以参观为主,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转型要求。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方便管理,防止出现工伤事故,因此,即使学校重视,学生希望,企业实习也不会安排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也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受到了限制;从实习的组织上看,校企合作仅是靠感情和人脉来维系的。从合作的积极性来说,只是“一头热”,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伙伴,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比如:产权争议、管理成本投入、学生安全责任问题等,把接收学生实习视为额外负担,因而缺乏长期、连续的合作。

(2)双师型教师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是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有企业背景的5人,具有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的17人,点比85%,若按教师实践能力真实水平,所占比例不足30%,满足不了该专业转型需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教师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迅速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并制度化、规范化。

(3)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与现实有偏差。

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认识不够清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待遇、吃住等条件的要求反而较高,让企业有反感,学生这方面的表现也是企业不愿合作的原因之一。

(4)校企合作具体方案落实的不够完善。

转型期校企合作模式还在探讨摸索之中,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且可以推而广之的合作方式,无模板化的前例可循。由于校企双方没有设立专职负责校企合作事宜的协调机构,使校企合作从方案制定到方案运行各个环节均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使得方案落实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5)校企合作缺乏政策上的疏导。

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与转型进度不匹配,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的方向是正确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实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对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约束制度没有建立。就现阶段而言,校企合作都是学校与企业的自我联姻,自主结合。

(6)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应用型本科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在许多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转型重要性的情况下,转型启动期需有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校企深度合作后期投入也将较大,因此,校企合作如果缺乏资金保障只能走形式主义的老路。

3 转型期校企可持续合作方式的实践

(1)创建机械类专业“订单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依据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国家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立足吉林省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驱动,以工程师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已签订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创建机械类专业“订单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明晰学业与就业融通、专业与企业对接、教研与科研共促、育人与用人双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2)提升内在。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只有不断提升内在水平,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才会使其觉得是受益方,互惠互利合作方能持久。因此,根据企业生产及设计现状,分批购置了CATIA正版软件,三坐标测量机、3D打印机、数控加工中心等实训设备,一方面缩短了学生加工及设计技能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培养环境。另一方面将设备对企业开放,解决企业高精设备不足问题。同时设置双师课程,引进企业教师参与理论与实践教学,一方面使校内师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为企业职工创收,使他们转变观念,支持校企合作。

(3)拓展外在。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依据企业特点,不断调整合作思路,做到合作形式多样化,管理方式多元化。学校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走出校园,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校企合作实验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办学思路,目前合作企业数量已达20余家,长期合作5家。

(4)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拟以吉林省重点支柱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引导,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共建”为组织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方式,分期逐步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基地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条件和保障。

4 结论与展望

校企双方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局面,全面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当然,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校企合作是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重新筛选、吸取、配置、激活和重构的过程,只有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使校企合作办学更具柔韧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N].人民日报,2015-05-20.

[2] 黄艳华.基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3):5-6.

猜你喜欢

机械类研究与实践就业
机械制图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践
基于TBL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