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阳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

2022-05-06杨玉梅张丽唐兰兰

种子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业现状食用菌发展

杨玉梅 张丽 唐兰兰

摘    要:食用菌作为略阳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脱贫攻坚期间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在生产方式、栽培技术、深度加工及三产融合方面存在问题,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13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略阳县地处秦岭南麓,海拔587~2 425 m,年均降水量860 mm,平均气温13.8 ℃,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最适区域。县内森林资源丰富,野生食用菌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

1 食用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略阳县食用菌生产以农业为主,家庭分散生产经营,简易棚架栽培,设施简单;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机械化、轻简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户均发展几千到几万筒,管理方式粗放。

略阳县现有食用菌菌种厂16个、生产和加工销售企业12个,普遍存在生产水平低、规模小,销售停留在原產品阶段,加工层次低,无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培育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1家,加工企业两家,产品单一,主要生产香菇酱,自身发展力不足,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

1.2 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生产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弱,脱贫攻坚期间食用菌生产作为致富增收“短平快”项目,在政府产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下得到了推进,香菇生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400万筒,但生产经营主体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短缺经过系统化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菌种繁育、栽培管理等仅凭个人经验操作,缺乏科学程式化管理。

生产环节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制菌、配料、灭菌、接种等环节技术掌握参差不齐。2016年在香菇产区发菌期间调查,菌筒杂菌感染率平均6.8%,个别户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生产收益,造成生产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生产菌室(棚)简陋,缺乏必备环境控制设施。管理缺乏针对性,低温菌和高温菌同等条件进行管理,造成高温烧筒。2016年略阳县种植的808香菇菌筒近40万筒高温烧筒,直接损失60余万元[1]。

技术指导服务缺位,农技推广部门内设立有食用菌技术服务指导站,但缺乏食用菌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菌种繁育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栽培技术及生产模式研发等滞后于生产企业、种植大户,没有发挥技术服务职能。

1.3 生产栽培种类单一,菌种品种混乱

没有建立规范的菌种良繁体系,菌种来源于菌种生产户自发引进试管或提纯扩繁,或组织分离物培养做菌种,存在品种不清、种性退化或变异现象,栽培前无菌种质量评价和适应性鉴定手段,栽培后看田间表现进行评定,无法确保当季菌种质量,容易造成生产损失且无法弥补。

与此同时,菌种保藏手段较差,略阳县菌种生产主体保藏菌种的设备主要是冰箱,保存期限短,菌种变异率大,质量缺乏管控,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使用908、9608、24-41、808等香菇品种,由于长期繁育,导致栽培种代数多、品种杂乱,栽培出菇率低、产量低、抗逆性差。菌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管理薄弱,菌种生产门槛低,设备简单,因此菌种生产主体多、小、乱,缺失管控,菌种质量良莠不齐,菌农购买种植风险较大。

高收益品种种植范围有限,2014年在发展传统食用菌种植品种的基础上,利用略阳县部分区域具有种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习惯,引入了羊肚菌,进行试验、示范,试种成功后,其以生产周期短、投资大但收益高,受到部分菌农的青睐,目前种植约133 hm2,但由于基础机理研究不清,大田环境、气候因素、菌种质量等影响因子不清,种植绝收风险高,普及率不高,金耳、灵芝、大球盖菇等近年仅有少量种植。

1.4 市场培育滞后,品牌效益不明显

1) 重生产轻加工销售。在产业发展中重视生产环节投入,对产品的加工主体支持少,销售主要以原产品售出,产品价值处产业链前端,对市场需求信息、流通环节附加值提升重视和投入不够[2]。

2) 品牌打造乏力。食用菌以家庭小规模分散生产为主,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较少,品牌创建和宣传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品牌包装创建打造意识,名牌产品少,品牌效益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少,借用优良的资源打“绿色”牌,原生态理念不够,产品附加值体现不明显。

3) 林木资源消耗大。略阳县以袋料香菇和黑木耳为主,原材料以木屑为主,其他秸秆如玉米、小麦秸秆等利用少或不用,林木资源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4) 产出效益不突出。食用菌为熟料生产,需要消耗燃煤、电等能源。生产周期长,菌材加工、装袋、制菌、养菌、日常管理及采摘耗时近10个月,用工多,折除原材料、燃料、人工后效益低,近几年种植规模有所下降。食用菌产品技术创新落后,目前加工还停留在压缩、干制以及精品包装等低层面的技术上,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1.5 缺乏完善的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食用菌虽然是略阳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食用菌协会、行业管理部门在产业发展中,没有制定符合略阳县生产实际的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杜绝非法添加、农药使用等,香菇或木耳生产都没有建立和执行统一的生产标准,停留在小作坊式粗放生产,设施、原料、管理、采摘、加工、储运无统一标准,产品外观、质量及安全等参差不齐,产品无特色亮点,体现有产品而不是“优”产品,不能形成产业市场竞争优势。食用菌产品的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农户为了提高经济利益,通过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提高产量,缩短生产周期,容易导致食用菌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质量下滑,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6 食用菌产品技术创新落后

略阳县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人工栽培历史较长,但产业文化的挖掘,自然知识的教学方面空白,重产前,轻产中、产后,农旅、文旅没有有效結合,不能协同发展,三产没有融合发展。同时,在食用菌深加工方面研究不够,产品营养开发利用、日常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产品等开发不够,消费局限于餐桌,不符合现代人群消费习惯。原生态食用菌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够,忽视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天然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利用天然优质的森林资源,发展野外食用菌栽培技术时,忽视了与山林旅游观光体验、康养的综合利用。

2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推进,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核心。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山区人民利用资源优势致富的抓手,一方面需要从源头抓菌种质量、产中抓标准制定推行和质量管控、产后抓品牌创建和维护,进行食用菌的规模化栽培;另一方面,基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从食用菌的健康价值出发,做好市场产品开发,形成庞大的食用菌产业链,走绿色发展、质量强农之路,实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3]。

2.1 把控源头菌种质量

做好品种选育引进,加强以营养和功能为育种目标的食用菌新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食用菌栽培、生产以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引进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并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品质优、来源清、纯度高的菌种用于生产。

做好菌种保藏工作,建立菌种保藏室,配备超低温冰箱、液氮等必要设施设备,做好母种管理,以防生产中菌株变异和退化;建立菌种繁育循环体系,建立“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繁育体系,母种、原种要确保菌种优良、种性不退化、老化,栽培种生产环节抓好菌种生产质量,确保活性和纯度,严防混杂、假劣菌种流入栽培生产;做好菌种繁育质量、菌种真实性及有无污染等方面的质量评价、菌种生产适应性评价,样品保存及田间鉴定评价,从源头抓起并全程管控,确保菌种质量。

2.2 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

结合当地栽培食用菌种类、菌材、气候环境等制定生产标准,严格生产环境监测,严控非法添加,严防原材料污染、产品富集重金属污染等。加强本土专业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突破人才短缺、服务乏力的瓶颈。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食用菌产业研发队伍,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走出低端原产品生产的困局。培育壮大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生产技术规程等,规范生产、加工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加工附加值。

与此同时,推行半工厂化生产,以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为龙头,统一完成菌种生产接种、室内养菌环节工作,然后以半成品统一提供给栽培户生产管理,以此确保菌种质量,减少技术操作不当引起的杂菌污染、坏筒、烧菌等,降低损失,提高产量。严格把控食用菌产品安全和品质。依据食用菌产品质量及安全的法规制度,从食用菌的源头抓起,做好栽培场地、栽培食用菌原材料、维护食用菌过程中的水源、肥料的质量检查监测,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2.3 加强品牌建设意识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将打造县域品牌纳入品牌创建行动计划,鼓励食用菌企业实施产业标准化战略,制定食用菌地方标准;将食用菌产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范围,推行合格证制度和自检承诺,推进食用菌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管理;着力抓好农业人才队伍、品牌营销平台、品牌宣传推广,创优质品牌[4]。

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引进食用菌新产品、新品种,迎合市场需求、依托地方特色、丰富品牌内涵和产品门类。加强食用菌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宣传,开展菌食文化交流,倡导食用菌消费,利用食用菌保健康养功能将食用菌产业融入大健康产业的布局,并凭借营养保健、旅游养生、饮食业及食用菌生态旅游业等需求刺激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产、供、销、文旅融入的全产业链建设。通过民间娱乐、工艺制作、文化旅游、教育实践等多角度展示食用菌发展历史、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生产生活等,打造以食用菌产业为主的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多元化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县。

2.4 加快行业创新

加速传统菌类的栽培品种更新换代,淘汰产量低、品质劣的品种,通过良繁体系建设将优质高产菌种引入生产。加大新特菌类栽培试验推广力度,引入资源消耗小、生态环境影响小、市场需求大、产出效益高的菌类。

做好栽培技术研究、生产模式研究、轻简化栽培模式研究及生产标准制定推行,为规范化、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专业化分工,将菌种研发、菌种生产及大田栽培、加工、销售、质量监管等有机结合,避免低水平生产,进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

加强菌种质量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菌种生产经营许可,避免出现无序经营乱象;加强菌种生产监督抽查和菌种质量评价,严防不合格菌种、劣质菌种流入生产环节;建立菌种质量追溯制度,生产企业生产记录台账、菌种生产全程记录、菌种销售台账、售后质量跟踪评价等工作,保证各环节记录清晰,确保菌种质量全程可追溯。

提高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在菌种生产、大田栽培、代料加工、废料回收、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推行机械化、智能化技术,降低栽培难度和劳动力成本,提高栽培效率和质量。

2.5 树立循环发展理念

食用菌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木屑或棒材,造成林木砍伐、过度使用林地,要做好土地的修复和保护,避免资源枯竭,无法持续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对杂菌感染的菌材或生产结束的菌料,要做好回收和开发利用,避免随地乱扔,影响人居环境,还容易造成杂菌污染。废旧菌袋及其他生产物料等难降解塑料制品要做好清理和回收,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推广代料代替椴木栽培技术,开发利用玉米秸秆、果枝、桑枝等农林废弃物作为新型栽培基质。利用荒山和疏旷林地培育栽培食用菌专用林,探索林下仿野生栽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2.6 引入政策机制

采取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农户共建理念,用好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支持食用菌企业主体做大做强,打造产业发展优势群,建立以香菇、木耳等为代表的食用菌优势产区,扩大产业规模,拓展深度加工,发展食用菌新业态,提升产品品质;围绕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传统产区、培植新兴产区、稳定传统品種,做大做强羊肚菌、竹荪等珍稀品种,形成产品结构合理、优势品种突出、市场配置能力较强的产业结构。

强化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食用菌产业人才,培育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开展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推进食用菌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储存加工、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创新;开发食用菌功能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调味品;拓展加工领域,推动食用菌加工向菌物药、生化制品领域延伸,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食用菌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健康饮食等新业态,推动食用菌产品加工升级。

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食用菌产业;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支持食用菌良种繁育、产区建设、保鲜加工、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将食用菌烘干、精深加工等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发挥政策性信贷担保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发展食用菌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

将食用菌种植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对菌农等生产主体进行食用菌保险补贴,调动菌农生产发展积极性;开展菌种质量保险,并将种植风险高的羊肚菌等新特菌类列入农业食用菌保险,降低气候因素、病虫害等影响的风险。

3 结束语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食用菌消费需求、产业兴旺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及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立足于当前资源禀赋,结合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从源头抓起,完善体系建设,促进生产方式规模化,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倡导生态、绿色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融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桂平.探讨生态文明下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J].种子科技,2019,37(18):125,127.

[2]苏安祥.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21):56-57.

[3]吴素蕊,赵春艳,侯波,等.近5年我国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情况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3,32(1):51-53.

猜你喜欢

产业现状食用菌发展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区域发展篇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就中国电影市场论艺术电影生存现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