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与应用
2022-05-06王乾
王乾
摘 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采用营林措施、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利用病虫害天敌、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等技术,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概率,保障森林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实施该技术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督,强化责任”的方针,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森林资源安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活空间,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人们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意识。文章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生态林建设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探讨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总结了多年来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果,并对今后平原生态林绿色防控提出了合理的策略。
关键词: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与应用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7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前,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其致命缺点是不仅杀伤天敌,而且会对生态坏境造成污染。因此,多年来相关科研人员探索和实施了多项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策略,包括营林措施、生态调控、人工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控措施,目标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保护环境。提升林木可持续控灾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需要运用精准的科学技术手段,包括测报、检疫和防治。一方面,通过实施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抓住每个关键的精准环节,减少土地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所采用的是综合防控策略,以各项绿色防控措施为主展开。当出现突发事件需要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必要的,此时需要通过科学选择、配制药剂,实施精准打药,控制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随着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地区平原生态林建设基本完成,在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关乎多领域发展,对森林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保护具有长远意义。
1 平原生态林建设与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1.1 平原生态林建设类型
根据区域位置和主导功能,平原生态林建设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生态涵养型、生态廊道型、景观游憩型、综合利用型。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中,2012—2020年,大兴区共建设生态林面积1.9万 hm2,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涉及全区14个镇,栽植的主要绿化树种包括常绿树、榆树、白蜡、臭椿、柳属、杨属、槐属及其他各类乔灌木,树种分布面积分别为常绿树0.15万 hm2、榆树0.13万 hm2、白蜡0.17万 hm2、臭椿0.02万 hm2、柳属0.11万 hm2、杨属0.8万 hm2、槐属0.17万 hm2、银杏0.11万 hm2以及其他各类乔灌木0.26万 hm2,森林资源面积迅速增长。
1.2 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计划完成过程中,大兴区由于苗木短缺,大量外调苗木在检疫复检中发现了多种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高质量的工程设计要求引进栽植多个品种的白蜡树种,全区白蜡树种种植面积增加,与此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白蜡窄吉丁随苗木外调从外埠传入且为害日益严重,有些地块出现白蜡树成片死亡的现象。依据2015—2016年大兴区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及近几年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显示,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发生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以下3类。
1) 食叶类害虫。主要包括有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 saliciphagus Wu)、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柳毒蛾(Stilprotiasalicis)、榆兰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等。
2) 刺吸类害虫。主要包括有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等[1]。
3) 蛀干类害虫。主要包括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等[2]。
2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多年来,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科学防治对策,倡导绿色防控理念,全区大面积推广使用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使得大兴区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治理。
文章研究了大兴区平原生态林4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并实施了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合大兴区平原生态林的绿色防控策略。
2.1 柳蜷叶蜂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1.1 柳蜷叶蜂发生特点
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 saliciphagus Wu)为叶蜂科(Tenthredinidae)蜷葉蜂属(Amauronematus),是一种食叶害虫,大兴区林保站于2005年4月初首次发现柳蜷叶蜂,经鉴定在北京市属新记录种[3],随后研究了该虫在大兴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土壤浅土层l~5 cm内越夏、越冬,主要特点是发生时间较早,为害特点是以幼虫取食柳芽和芽尖内层组织,造成柳芽无法正常生长,柳叶不能正常展开,叶芽扭曲、皱缩形成虫苞。当为害严重时树冠虫苞累累,柳芽枯萎;幼虫取食柳芽,待叶苞干枯落地后,与其一起掉落在地上的幼虫有部分害虫会沿树干爬行上树,再次为害叶片,严重影响柳树的生长发育和绿化景观的完整性[4]。
2.1.2 绿色防控技术
1) 全面布控预测预报网点,实时监测虫情动态。全面布控林业有害生物柳蜷叶蜂预测预报网点,做到科学化监测、科学布点。根据该虫寄主柳属植物在全区的分布,布控柳蜷叶蜂监测网点,结合物候期监测柳蜷叶蜂各虫态的发生动态,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发布预测信息,以此科学指导全区防治工作有效开展。
2) 应用物理方法有效防治,防止其扩散蔓延。大兴区多年防治效果表明,柳蜷叶蜂成虫期是最佳防治时期,物理方法防治效果最佳、成本最低,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具体方法是利用柳蜷叶蜂成虫趋色性,即对黄绿色的敏感性,在3月上旬成虫出蛰前,在树干胸径处缠20 cm宽的黄绿色胶带并刷涂粘虫胶,诱杀成虫及粘杀落地后再次上树为害的幼虫[5],待5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结茧越夏、越冬后,将胶带取下集中收集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及对树体造成不良影响。该防治方法是柳蜷叶蜂防治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使用的黄绿色胶带及粘虫胶均为无公害材料,不仅防治成本低,而且还避免了药剂防治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可以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
2.2 春尺蠖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2.1 春尺蠖发生特点
春尺蠖在大兴区属早春食叶害虫之一,该虫在北京市1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每年2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出土,4月中下旬為幼虫为害暴食期。该虫寄主植物为杨树、柳树、榆树等,该虫为害特点是具有暴食性、发生期早,片林更容易发生虫害。当虫口基数大、为害严重时,能将片林或林网内树叶全部吃光,造成树势衰弱,导致蛀干害虫、次生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引起林木大面积死亡。随着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寄主面积迅速增长,全区布控的监测网点监测结果显示,平原生态林内春尺蠖每年都有发生,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对生态林景观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2 绿色防控技术
1) 物理方法防治。该方法又称阻隔法,根据监测结果,每年2月中旬在发生区林内,在树干胸径处缠绕20 cm宽的黄色胶带并涂刷粘虫胶,阻隔雌成虫上树产卵,使其将卵产在胶带以下,孵化幼虫后爬行上树被粘虫胶粘杀,该物理方法防效显著。
2) 植物源药剂喷雾防治。幼虫早期为害树冠下部,在低龄幼虫期(3龄前)用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在树冠下部枝杈喷雾,间隔3~4 d喷施1次,连续喷雾3次。
3) 植物源药剂烟雾机喷烟防治。根据监测结果,在幼虫发生初期和高峰期,使用甘油、水、苦参碱(喷烟型)喷烟防治。
大兴区多年防治结果表明,以上3种方法防治春尺蠖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春尺蠖的发生。
2.3 国槐尺蠖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3.1 国槐尺蠖发生特点
国槐尺蠖是槐属最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在北京市大兴区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大兴区四旁林带、生态林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多年监测表明,国槐尺蠖的发生概率受气候影响较大,春季温度较高、夏秋季节降水较少及冬季降水较大有利于越冬蛹的存活,容易导致翌年发生国槐尺蠖的数量增加。寄主植物包括国槐、黄金槐等,面积为0.17万 hm2,占平原生态林总面积的8.9%,分布面积较广。
为害特点具有暴食性,初龄幼虫仅取食嫩芽、嫩叶,叶片被剥食成圆形网状;2龄幼虫取食叶片,被为害的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幼虫食量增加;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可将叶片啃食成大的缺刻,残留少量中脉。当发生国槐尺蠖虫害时几天内即可把整株大树叶片吃光,幼虫下垂随风飘散,并吐丝排粪,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和绿化景观的观赏价值。
2.3.2 绿色防控技术
多年来通过设立监测预报点、推广应用灭幼脲3号、苦参碱等仿生、植物源药剂以及物理方法杀虫灯诱杀技术等综合措施,防效良好,确保绿色生态环境安全。
1) 做好虫情监测预报。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寄主植物槐属面积为0.17万 hm2,多为片状栽植。合理设置监测测报点,在监测点内调查该虫的发生动态,包括越冬基数调查等,特别是要掌握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初期、盛期,提供准确的时间,抓住最佳防治期,做好第一代防治工作,虫情监测预报工作是全年有效防控该虫的基础。
2) 成虫期杀虫灯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林地内悬挂一定数量的杀虫灯,在夜间诱杀国槐尺蠖成虫及其他鳞翅目害虫成虫。该项技术已在大兴区推广应用8年,考虑到其他鳞翅目害虫成虫羽化期比国槐尺蠖成虫羽化期早,每年4月1日开始开灯诱杀成虫。使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减少打药次数,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治效果显著,应在平原生态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3) 低、高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据大兴区多年监测和气候特点,该虫在5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始见期,5月中旬进入低龄幼虫期,此时为防治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做好虫口密度调查工作,依据虫口密度确定防治标准,依据防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进行防治。选择植物源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或喷烟防治,用20%灭幼脲3号1 5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6 000倍液喷雾叶面,喷药质量是防效的关键环节,要求喷药时均匀细致。高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该虫在大兴区1年发生4代,每一代防治要特别监测高龄幼虫期,因为该虫幼虫进入高龄期后,食量增大,几天内就可吃光整树叶片,此时为最佳防治期,可使用1.3%苦参碱乳油1 200倍液喷雾防治或采用喷烟防治。
2.4 白蜡窄吉丁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4.1 白蜡窄吉丁为害特点
白蜡窄吉丁在大兴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木质部或边材坑道内越冬。成虫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幼虫为害期为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幼虫多为害枝干浅表层,8月中旬部分幼虫进入木质部,10月中旬幼虫开始在坑道内越冬。
1) 隐蔽性强。寄主植物白蜡受害后典型症状是第一年树势衰弱,主干外观无明显异常;第二年主干出现纵向裂缝;第三年展叶后出现树液外渗的现象,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可见填满幼虫粪便的“S”型蛀道,主干可见“D”字形羽化孔,树干基部常发生萌蘖。
2) 致死率高。光照条件良好,郁闭度低,胸径10 cm以上寄主容易受害,轻者树势衰弱,重者2~3年内树木枯死。
3) 传播速度快。在北京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过程中,大兴区栽植了大面积白蜡树种,截至2020年底,种植面积已达0.17万 hm2。由于白蜡窄吉丁隐蔽性较强,大量外调白蜡苗木造成了白蜡窄吉丁的传入,再加上前期管护不规范,为害面积较大,已经造成部分地块白蜡树死亡,因此为防止白蜡窄吉丁蔓延扩大,开展巡查监测、综合防控工作十分必要。
2.4.2 绿色防控技术
1) 成虫期监测与防治。在白蜡树林地设置黄绿色白蜡窄吉丁专用色板监测成虫,用量为1~3个/667 m2,每隔30 d更換1次,一旦诱集到成虫必须开展防治作业。首先,白蜡窄吉丁成虫具有趋色性,可在林地悬挂黄绿色粘虫板并刷粘虫胶诱捕成虫;其次,在林地悬挂性诱捕器,利用性诱捕器捕杀白蜡窄吉丁雄成虫;再次,采用无公害药剂封干处理,即在成虫羽化盛期,每隔7~10 d用绿色微雷等微胶囊剂封干处理,防效显著。
2) 幼虫期生物防治措施。幼虫期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防治,比如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棒小吉丁矛茧蜂等天敌,从而控制白蜡窄吉丁的扩散蔓延。人工创造环境招引啄木鸟,如在林间悬挂或捆绑心腐木段供啄木鸟营巢定居。
3) 加强监测测报工作。鉴于白蜡窄吉丁具有隐蔽性,为害白蜡树较为严重,防控较为困难以及白蜡树种在大兴区分布广泛,各生态公益林管护单位或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测测报工作,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3 结束语
实施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而且还可以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成本,利于各类天敌种群繁殖。通过对大兴区多年防控实践中应用多项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得出,这4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防效显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合北京市平原地区生态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随着科技的发展,应不断创新和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为北京市森林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仲国庆.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技术[J].农家参谋,2021(2):170-171.
[2]杨译.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6):34-35.
[3]李莉.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96-97.
[4]郑艳华,张泽新,李仁贵.浅议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5):79-80,91.
[5]郭树云,张宝增,赵洪林,等.柳蜷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