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舞蹈教学的情感体验及想象空间分析
2022-05-05药海桃
药海桃
摘 要:舞蹈是表达情感的肢体艺术,是美的教育,能感染人的思想情感,舞蹈中需要舞者掌握较多的动作技巧,注重丰富情感表达形式,学生感知舞蹈蕴含思想情感才能使舞蹈上升到艺术高度,去表达真挚的感情。舞蹈教学是高校大专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舞蹈情感表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感元素培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学中通过面部表情与眼神训练引导学生感受舞蹈情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本文阐述大专舞蹈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分析舞蹈教学中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的表征,重点探讨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专舞蹈教学 情感体验 想象空间
舞蹈是传达美感的事物,舞蹈为受众提供进入美感欣赏的通道,情感教育关键是将感情具备感染力与理性方法结合。舞蹈美育可以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渗透到舞蹈形象中,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差异,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相同。舞蹈相比其他艺术表现力强,但舞者要保持高度的综合素养,舞蹈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多样化手段引导学生训练,探索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舞蹈学科是高校大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针对情感体验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把握舞蹈作品情感内涵。舞蹈是感性作品形式,情感因素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开始对教学领域深入探索,现有关于大专舞蹈教学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的分析研究较少,深入研究课题对舞蹈教学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专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研究
随着情感教学的发展,情感领域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重视。情感教学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拓荒地,情感教学可以让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舞蹈是情感产生的运动,情感教学研究目标是情感现象。[1]情感现象具有动静态回路,静态下师生教材呈现递进源点结构,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教材等方式传播讯息,信息传播中师生形成情感闭环,需要教师捕捉学生的情感动态。教师要全方位认识情感现象丰富内涵,研究大专舞蹈情感体验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舞蹈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背景
大专舞蹈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出现是由于情感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而现实舞蹈教学中又缺少情感教学指导。近代教育史上产生很多认知方面的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推演出情感教育模式缺乏严谨结构性,随着人们对教学中情感体验认识的提高,情感教学逐渐受到人们关注。[2]教育中情感体验受到重视源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巨大,目前教育教学不能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国教学理论实践长期处于不协调状况,大专舞蹈情感教学经验来自非专业自发学习,需要有力的教学范本支撑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产物,指配有相应教学策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等,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减少了理论空谈的弊端,是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稳定教学活动框架结构。[3]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具有充分的兼容性,可以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大专舞蹈情感体验教学的意义
情感体验教学模式理念包括教学活动有情感参与,情感现象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教学活动矛盾体现在情感方面,重视情感矛盾问题解决才能推进教学活动开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情感体验教学模式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知轻轻教的失衡。大专舞蹈教学中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因人而异的情感体验教学方式。舞蹈艺术形式不同于音乐绘画等艺术,塑造形象主要使用物质手段,舞蹈直接提供视觉形象,可以激发受众想象。[4]舞蹈主要表达形式包括舞者的生活情感体验认知,大专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升舞蹈表达效果。舞蹈教学中学生形成较强的想象力,表达的舞蹈内容会更加丰富,有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大专舞蹈情感体验教学的表征
舞蹈教学目的是传承发展舞蹈艺术,舞蹈课堂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形意的重要性,达到形神意完美结合,提升学生对情感体验的把握表现,享受舞蹈过程抒发情感。舞蹈教学方法包括沟通实践,教师通过与学生内心情感沟通使学生在情境中舞蹈。[5]艺术语言凝结人类丰富情感,情感与艺术思维复杂交织,艺术语言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加强情感美育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大专舞蹈情感体验教学在情感现象体现方式上具有相应表征。
(一)舞蹈教学中的情感现象
舞蹈是社会艺术美学形态,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可以生动表達人的情感状态,肢体技巧是舞蹈的躯干,要求教师传授形式舞蹈艺术中引导学生理解情感含义。要从经验世界超越进入审美境界,由于艺术家与作者心理产生共鸣,使得有悖于生活常理的艺术语言成为动人的艺术界境,共鸣是审美主体情知意与审美对象特质的和谐统一,要求审美客体具有美的特性,审美价值超越本质是对观察对象的一种变革。舞蹈教学中情感现象包括师生与教材情感。[6]
大专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做引导者,舞蹈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充分理解舞蹈的内涵,掌握舞蹈创作背景有利于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学生观看示范中对情感理解形成信息反馈回路,要注重舞蹈情绪表达。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不同于教师,学生通常能掌握舞蹈动作技术,但表演中缺乏神韵,这不能称为艺术。[7]学生习舞时更多模仿教师技术动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理解。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分为主动与被动情感,主动学习情感有利于学生对舞蹈的理解。由于学习舞蹈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被动学习学生能动性较差,从情感上对舞蹈产生排斥心理。舞蹈表达人们日常情感内容,是以塑造直观舞蹈形象为目的,是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自远古时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不能完全展现情感内涵,形式理解信息不能完全与舞者表达信息契合,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掌握形式容易理解的舞蹈情感。
(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体现
大专舞蹈教学情感体现包括师生认知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当前大专师生关系逐渐转变为亦师亦友的同辈关系,大多数大专学生为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教师要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状态。课堂闭合环境氛围对学生易产生心理压力,课外环境开放轻松,可以使人放下戒备心理,教师对学生投入真心后会促进双方情感交流。
舞蹈教学可以传达美学感受,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掌握动作技术要领,美育教学中师生情感为双向交流,师生情感交流是双向传播关系,教师向学生传递舞蹈信息,典型的传播模式是长时间的双向传播,交流中符号的价值不仅是结果的获得,参与者在传播中卷入程度不同,随着符号交换会产生意见分歧,是师生信息传递形成情感交流的意义。由于师生对舞蹈认知理解程度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导致舞蹈解读存在传播隔阂,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沟通关系。师生情感互动发生在课堂與课下环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理解设置不同情境教学,将舞蹈理念灌输到学生学习思路中。
(三)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解读
舞蹈教学中情感具有解析教材的作用,情感体验教学需要在艺术主题与演员情感上进行解读。作品主题是创作的初衷,舞蹈作品表现是编舞的重要问题。通常古典舞名称为表现主题,如《雀之灵》通过题目可以使观众了解编导意图。教学中可以整体感受作品对主体内容的表达。舞蹈基本主题是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标志性动作符号分析讲授促进学生对舞蹈情感的理解,如欢快的舞蹈通常为小碎步多,表现悲伤时步子踉踉跄跄。
舞蹈长于抒情,教学中将民间舞蹈分为情节与情绪舞,情感教学解析中可以带领学生感受编导情节设计是否符合逻辑,情绪舞教学解析示范时可以将学生感受情感冲击作为判断教材理解的标准。对舞蹈动作语汇分析有助于对作品情绪解读,当代多元社会文化下,传统舞蹈加入现代舞元素成为常见现象。可以将动作语汇符合舞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舞蹈情感体验教学中应将动作语汇与编舞技法结合,动作设计是否充满张力是对舞蹈主题情感的演绎。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感染情绪,使学生掌握肢体语言情绪表达规律。
三、大专舞蹈情感体验与空间想象教学策略
(一)舞蹈情感体验与空间想象教学要求
大专舞蹈情感体验与空间想象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舞蹈通过人体动作描摹现实生活,只有典型的动作经过审美艺术提炼才能构成艺术语言。审美观是人们欣赏事物中形成的美的标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高品位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学生把握艺术内涵,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统一。教师应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独特美的内涵,关注演员肢体动作舒展优美,及舞者对作品内容情感的诠释。理解舞蹈内涵是舞蹈的关键,教师要将舞蹈内容情绪等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
我国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风情习俗,决定了舞蹈中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性,让学生把握情感表现是学习民族舞的基础。如排练板凳舞可以结合苗族舞蹈艺术,认识苗族舞蹈特点;排练蒙古舞时把握蒙古族的剽悍性格;可以介绍不同民族服饰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舞蹈教学重视封闭式训练,教学方式抹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缺乏想象力。发挥想象力对舞蹈教学非常重要,舞蹈是集节奏变化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舞者要用典型动作构成艺术形象,由于个人知识水平与情感体验有限,需要积极开发想象空间。舞蹈者要扮演不同身份的形象,通过想象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舞蹈教学中要结合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角色中。
(二)舞蹈情感体验教学措施
大专舞蹈情感体验教学可以从欣赏模仿与创作中进行情感培养,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知识,使学生内心热爱舞蹈。在欣赏中陶冶情感促使学生思维处于认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对美的认知追求。如《咏梅》的舞蹈动作如春天种子发芽,像海里的小鱼欢喜雀跃,使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快速进入舞蹈情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使学生得到感染。优美的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教学中学生可以将不同生活认识用不同情感表达,如运用蒙古族音乐创编动作练习中,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剪羊毛等动作,通过优美的旋律与简洁的动作,使学生体验《草原赞歌》舞蹈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
模仿阶段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阶段,通过模仿舞蹈动作使学生形体得到发展,让学生对艺术形象充分表达。可以通过模仿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如利用简单的藏族舞步变化动作让学生模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创编动作,通过模仿创编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通过舞蹈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舞蹈的特征,肢体舞动时充分展现人的情感。如在《吹破天》舞蹈中,教师让学生在热烈欢庆的舞蹈中体验陕北人豪迈直爽的性格;在《飞吧,孔雀》舞蹈中运用傣族民间舞特点,使学生领略傣族动人的风土人情等。
想象力是推动世界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想象编创体验舞蹈情感。学创阶段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学创中的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在《咏梅》快板舞蹈动作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动人的画面,根据想象创作舞蹈动作,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从内心迸发出愉悦的情绪。舞蹈中流畅的线条、优美的造型表现生活的意义,要用情感与动作表现舞蹈美。让学生听到音乐用不同的表情表现,放开想象用心寻觅神奇的感受,掌握相关元素,使舞蹈更具光彩。
四、结语
舞蹈是抒情性象征性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者要具备广阔的想象空间。将高尚的情操体现在舞蹈中,才能使舞蹈具有情感震撼力。舞蹈教学本质是美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提升人的艺术素质。大专舞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是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的挖掘,情感因素客观存在于师生讲解交流中,教师通过教材解读构成情感回路,学生对情绪感知不断迸发新的想法,教师要使学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舞蹈教学不能局限于老套的教学方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使教学舞台更加生动。同时,舞蹈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引导学生表达优美欢快的舞蹈情感。
参考文献:
[1] 李娜.论大专舞蹈教学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J].名家名作, 2019(3):120.
[2] 王彤彤.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演能力的渗透和培养[J].大观(论坛), 2020(7):120-121.
[3] 黄婧.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情感体验培养的路径探索[J]. 当代旅游, 2019(6):236.
[4] 侯英.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C]// 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
[5] 时维.试分析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 青春岁月,2020(5):33-34.
[6] 貌昱.浅析“情感唤醒”教学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9.
[7] 朱冬梅.感知、体验、领悟——解读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J].艺苑,2018(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