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2022-05-05田倩倩

文教资料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田倩倩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状况总的来说程度比较高,但仍然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识不全面、主动了解意愿不高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力不足的消极情况,其原因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以爱好或利益作为选择或践行的判断标准、对西方文化的热爱以及高校和家庭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采取改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和加强家庭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一、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优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的总和;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构成其核心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对于国家以及文化自身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個性独特,但因自身的判断力较弱,在网络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冲击以及信息途径来源多样的社会环境下,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优秀的文化涵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够得以延续并继续服务于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传承中华文化是大学生不能推脱的责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是传统文化能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中华文化能更好地延续与发展,需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坚定的自信。

最后,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有如此成就,我们靠的不仅是强大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的不是彼此间的相关利益,而是我们对本民族及文化的认同。这使我们坚信本国政治制度与发展模式,也让我们携手共同铸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因此,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帮助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创新与延续并提高民族凝聚力。基于此,为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状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的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内容了解情况、了解途径、认同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本次问卷共发放400份,有效回收322份,有效率为80.5%。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

首先,从整体上来考察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及喜爱情况。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了解的是古籍名著(87.30%)、民俗节日(84.69%)以及诗词歌赋(82.41%)。而选择了解宗教信仰的人数最少,占比为43.00%。同样,学生最喜欢的也是他们最了解的三个类型,不喜欢的类型有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

其次,从特定内容来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状况。数据表明,有关传统典籍方面,大学生阅读过的书籍也是较为常见的;例如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最多,占被访对象的80.79%;《论语》紧随其后,读过者也较多,占被访对象的76.49%;读过《近思录》的最少,仅占4.97%,这一结果在预料之中。然而,《三十六计》《山海经》等知名典籍,阅读过的大学生仅占被访者的30%左右,低于预期。

此外,有关经典传统国学“四书五经六艺”方面,能做到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7.82%,还有9%的学生基本不知道这方面的内容。有关“非遗”方面,大部分人对其还是不太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人仅有10.8%。

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阅读过一定量的经典书籍。但是,了解状况不尽如人意,在阅读的数量与深度方面均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结果表明,在问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时,选择互联网的人最多,占比为88.44%;其次是电影电视剧(70.41%)和学校课堂(69.73%);只有37.76%的人选择家庭。且通过时间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在5个小时以上。不仅如此,有70.38%的学生表明更喜欢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虽然互联网是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运用它来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却不多。结果表明,4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网站;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微博微信上没有关注过相关公众号,占比为34.49%。仅有14.09%的学生会在网络上主动搜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

可见,互联网已经是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但通过它来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却不高。对于网络上宣传传统文化的平台或网站,学生能充分利用起来的也很少。

(三)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状况

在问题“您认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益处?”中,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社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仅有极少数(2.59%)学生觉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并无太大的用处。

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有60%以上的学生对我国文化在全球的流行感到自豪。在问题“您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典籍在现代社会仍有阅读的必要吗?”中,有68.81%的人给予正面的回答;但有25.42%的人觉得古文较难理解,对他们来讲阅读起来有点困难;也有部分学生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是否要读传统典籍。

更令人欣慰的是,有40%以上的大学生十分愿意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参加国学竞赛和经典诵读类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学生了解到的相关活动比较少,比例为39.52%;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爱好或时间作为参与标准或者不太想参与相关活动。

可见,大学生对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益处认识较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整体水平较高。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都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愿意投入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但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不自信或受个人利益选择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导致行动力不足的情况存在。

(四)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对此笔者也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另外,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了了解具体程度如何,笔者也进行了调查。

首先,关于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状况。数据表明,经常参与学校相关社团活动并认为其十分有趣的学生仅有14.29%,而看时间和兴趣决定并偶尔参加的学生却高达57.84%。同时,学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类课程,但有58.54%的人觉得数量比较少。而且还有一小部分人甚至都不了解学校有没有这类课程,占比为5.57%。

其次,关于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结果表明,在调查大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时,只有37.76%的人选择了家庭教育;不仅如此,在调查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是否经常提到相关话题,选择经常提到的学生仅有22.30%,可见,家长还是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最后,有关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看法。数据表明,对于东西方节日,多数人表明依旧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有30.21%的人两种节日都很喜欢。而在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比中,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我国文化更有魅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两种文化难以选择,占比为10.84%。因此,外来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可见,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佳、家庭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追捧外来文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结果分析

(一)總体评价

总的来说,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整体上较为积极。在认知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重要性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它在全世界的发扬与推崇感到自豪并充满信心。在行动上,大学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较高的觉悟,大部分都能自觉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但仍然有消极情况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大学生了解并喜欢的都是耳熟能详、自身较为有特色的领域;而相对抽象或不常接触的类型,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了解并喜欢。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表面认识。二是能做到主动运用网络或日常频繁使用的APP(应用程序)来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较少。部分大学生即使有一定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但仍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行动力不足等情况。

(二)原因分析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有待提高

绝大部分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但他们却不太愿意主动运用互联网来了解传统文化,许多相关网站也没有被广大学生熟知。可见,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内容也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以爱好或利益作为践行的判断标准

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以我为主的性格。[2]据调查,有57.84%的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致和时间来决定是否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大学生过多从利益角度出发的行为选择标准不仅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有所减弱,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力。

3. 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热情削弱了对本国文化的兴趣

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开放的思想,更想拥有一种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3]据调查,有30.21%的人对中西方节日都很喜欢。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充满或浪漫或新奇或刺激的元素,给追求新颖的大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且当前传统文化由于过度的商业渲染,其本质内涵逐渐被淡化。因此,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大大减弱。

4. 高校和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一方面,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有待改进。从课程设置来看,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与其他专业科目相比稍显逊色。部分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当中的地位略显低下。[4]有58.54%的人认为学校设立的此类课程非常少。从组织活动来看,尽管学校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或讲座,但这种形式的涉及面不广,与娱乐类活动相较无论是参与人数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超越。

另一方面,家庭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人生追求,这促使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亲情伦理、礼仪孝道等传统美德的教育逐渐淡出现代家庭的视线,而且父母的过度关爱使子女相对缺少了坚韧不拔等传统精神。长此以往,传统精神的传承就会因此而无法延续。

四、提高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建议

(一)改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1. 充分利用短视频APP

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短视频用户是全部网民的87.8%,规模上已经达到了8.88亿。而且短视频APP是学生最喜欢的接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因此,学校可以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APP分享相关短视频等,让学生们可以在日常休闲时间也能刷到相关视频,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2. 鼓励支持“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有保护传承“非遗”的天然职责和客观条件。[5]高校不仅可以运用校园的各个宣传地点或官方网站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还可以成立各种兴趣社团或培训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非遗技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其感兴趣的技能。

3. 创新学生社团

据调查,当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形式不能带动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为此,学校一方面可以对社团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借鉴其他流行类社团的模式,通过融合时尚潮流的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与各种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文创比赛,增强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二)创新文化传播载体

1. 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代表了本国的民族特色。我们既要承认我国文化里有好的内容,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国家的文化。[6]因此,对传统节日进行改进创新,可以充分借鉴西方节日,大胆汲取其中开放的因素。让传统节日既能不忘初心,坚守本国传统,又能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展现节日背后所承载的传统精神。

2. 将传统文化与影视行业相结合

据调查,有70.41%的学生选择用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种我国独有的远古神话、英雄人物、民间故事等,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影视作品之中。《哪吒重生》《花木兰》等电影就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它们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欢迎,这也证明了传统文化仍然是年轻人关注的热点。

(三)增强家庭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1. 家长强化责任意识

据调查,家庭中普遍缺少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会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家长不仅要对子女进行责任意识教育,让子女从根本上明确自己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大历史责任与使命[7],也要时刻提醒自身有着对子女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提高文化素养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比重。

2. 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一个社会要健康发展,主要在于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8]而传统文化正是提高大学生个人涵养的重要资源。家长应该帮助子女形成坚强、抗压抗挫的脾性,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承懂礼仪、重亲情、勤奋俭朴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我国的复兴伟业培育健康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整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要想增强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其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就必须从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仅要使外部环境中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而且要提高大学生承担历史责任的主动性。因此,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问题任重而道远,大家应共同努力,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2] 陈莉,高铭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意识形态形成环境研究[J].西部学刊,2020(12):19-21.

[3] 杨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以“00后”为例[J].现代交际,2020(6):118-119.

[4] 丁英平,陈霞.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突破之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86-87.

[5] 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 [J].平安校园,2021(4):24-25.

[6]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399-407.

[7] 程为民.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8] 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33-240.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