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育人

2022-04-29沙华中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言实践学科育人

摘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夏眉宇、马圣贤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组织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两位老师都能抓住文本关键,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都注重任务间的关联;若在文本解读上再深入追问,将更有助于学生对周恩来精神品质的理解。

关键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言实践;学科育人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培养儿童健康审美情趣的语文育人方式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461)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方法论上讲,“以文化人”是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育人方式,语文课程就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育人。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德国文学家席勒说,如果诗人的诗作不美,他用他的作品的道德意图来辩解将是徒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道德意图融入触动人心、令人震撼的故事之中,文章的美表现为“文”与“质”的高度统一。

教学这样的文章,切忌空洞说教,一定要组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所谓“积极”,一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二是意图明确,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三是学习任务之间关联度大,能够产生期待的“化学反应”。本期《打擂台》栏目呈现的两则教学设计,有同有异,但殊途同归,都产生了很好的教学育人效果。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抓住文本关键。“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里的“领”,就是关键处。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是要抓住关键事件,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句。本文的关键事件有三个:第一,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的严肃问题,周恩来坚定地应答;第二,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第三,周恩来看到一个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侮,中国巡警反而训斥她,于是立下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的决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抓关键事件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两位老师都能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突出“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且不着痕迹。

关于关键词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关键词句的选取,影响着教学的切入角度。夏眉宇老师从“振”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为之一振”“中华不振”,可谓匠心独运。在教学第三个事件时,夏老师紧紧抓住“训斥”一词,更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是的,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国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理应替中国人撑腰,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中国人,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中华不振”。

尽管不同的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不同,教学的切入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文章的内核是不能偏离的,且要紧紧抓住。本文的内核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教学设计来看,两位老师都“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所谓“展得开”,就是能围绕关键词句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包括理解、体会、积累和运用等。

第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朱 光潜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作者写文章,是心灵上受到了触动;读者读文章,如果能走进人物内心,就能达到共鸣的理想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呢?想象并用语言描述就是一种好方法。

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走进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想象伯父说“中华不振”的无奈与沉郁心理,想象中国巡警训斥中国人时围观者紧握拳头的内心世界。其实,想象伯父、受欺侮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以及围观者的内心世界,都是为了深度理解周恩来的伟大志向——拯救祖国和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需要强调的是,想得好还要表达得好。因为表达是语文本体性的要求,切不可丢弃。所谓“好”,就是合理,就是符合当时真切的情境。想得好表达得好,是建立在对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课文的第三个事件,只有真正理解了“训斥”一词的内涵,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训斥”是什么意思呢?是别人犯了严重的错误之后给予严厉的批评与教育。那个女人犯了错误吗?没有!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请中国巡警惩处那个外国人,不但没有错,还是非常正确的。但她受到了中国巡警的训斥。原因是什么呢?根子在“中华不振”。学生理解了这些,才能体会到周恩来心中燃烧着的那团烈火的深刻内涵,也才能真正理解他何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三,注重任务关联。语言实践不能离开学习任务的驱动。设计学习任务需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置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任务之间关联度越大,语言实践就越有意义。这样的语言实践就是积极的、向上的。

夏眉宇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第一,把握主要内容;第二,感悟人物形象;第三,树立个人读书志向。马圣贤老师的教学也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第一,理清课文脉络,讲述主要内容;第二,抓住主要事件,走进人物内心;第三,参与表达实践,讲清人物故事。不难看出,两位老师都关注学习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学习课文,第一步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步是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第三步是有感情地讲好故事或拓展迁移。从语言实践的角度说,第一步是用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是通过想象并用语言表达人物内心,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第三步是带着情感讲述人物故事,或者结合自身及当下实际讲讲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可以说,语言实践贯穿于两位老师的教学始终。

两则教学设计有同有异,都值得借鉴。个人以为,两位老师在文本解读上还需要再下功夫,可认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而读书”的严肃主题与时代意义。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说说魏校长之问为什么是“严肃”的,在此基础上,再严肃地回答这个问题。二是周恩来仅仅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也可引导学生追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还做了什么?”追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了一生。这需要结合相关资料来教学。

泰戈尔说过:“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语文学科的育人方式是特别的,是以文化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追求的正是无痕。文以载道,课亦然。文以载道,“道”是藏着的;课以载道,“道”也应该是藏着的——藏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之中。朱光潜说:“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语文教学育人的艺术正是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来暗示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沙华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邮编:225500)

猜你喜欢

语言实践学科育人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