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境而教:随文识字教学尝试
2022-04-29张军
摘 要: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统编第一学段教材的课文提供了生活类语境、知识类语境和故事类语境。教师需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识字教学的要求,应境而教:针对生活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随文识字;针对知识类语境,借助直观方式随文识字;针对故事类语境,在表演体验中随文识字。
关键词:随文识字;语境;2022年版课标;第一学段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既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离不开语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提示教师可以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生字。斯霞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随文识字教学主张,即把生字放在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将识字和阅读相结合,在具体语境中完成识字,既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又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不同课文会形成不同的语境,教师要针对课文所呈现的语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应境而教”。结合统编第一学段教材中课文的大致类型,以及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识字教学的理念,可大致将语境分为生活类语境、知识类语境、故事类语境三类。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对第一学段随文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生活类语境”随文识字:联系生活经验
第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基础认知以生活经验为主。第一学段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浅显直观、富有情趣,与生活关联也较多。这类课文所提供的便是一种生活类语境,即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唤起生活经验的语言情境。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这也提示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类语境中识字。随文识字教学应用好生活类语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并联系生活经验来识字。
例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其中,“渴”与“喝”是本课的生字。其实,这两个生字是生活中的常用字,学生并不陌生。“渴”的感受与“喝”的动作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而且在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中就出现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只不过当时这两个字并未作为生字让学生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引导他们辨析这两个字的区别和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字的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看看部首,想想意思,说说它们的异同。其次,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渴”、什么时候用到“喝”,并谈谈“渴”的感受,表演“喝”的动作。再次,在学生观察与探讨之后,引导学生编一个类似于“有水能解渴,用口才能喝”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并识记这两个字。最后,让学生带着对“渴”与“喝”的理解,再次读句子。这样,学生便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区别和联系。
在生活类语境中随文识字,要关注生字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握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生字联想生活中的人、事、物,以此把握生字的音、形、义及其关系。
二、“知识类语境”随文识字:借助直观方式
2022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指出:“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这指向知识类语境中的识字。所谓“知识类语境”,是指承载着一定客观知识的语言情境。统编第一学段教材的一些科普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类语境,而这些语境之下的生字,也往往指向“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客观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直观方式,将这些客观知识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字。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可以这样导入:“孩子们,下雪啦!说说雪地里来了哪些小动物。”当学生说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时,教师接着说:“看来它们和小朋友们一样都喜欢下雪呀,所以文中说‘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而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群”字:插图上有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不是一个小动物,而是多个小动物,所以“群”这个字代表“多个”。在交流环节,让学生先借助文中句子说一说小动物们画了什么,再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的形状,并分别说说这些图案都是谁画的。在学生连线后,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鸡、鸭、狗、马的脚掌的不同形状:小鸡的脚印像竹叶,随文识写“竹”字;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复习“花”字;小鸭的脚趾之间有蹼连着,留下的脚印像枫叶,随文识读“枫”字;小马在雪地走过,印出的蹄印像月牙,随文识写“牙”字。通过直观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字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知识类语境中有效地识字。
再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文通过儿歌的形式介绍动物尾巴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相同句式中,了解并学会区分不同动物尾巴的特征。本课重点要认识反映动物尾巴特征的一些字,如“长、短、弯、扁”。这些字所表达的意义更为抽象,教师可先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发现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这些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再图文对照,直观感知:猴子尾巴是长长的,兔子尾巴是短短的,松鼠尾巴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公鸡尾巴是弯弯的,鸭子尾巴是扁扁的。通过这样的发现,理解“长、短、弯、扁”等字的意义。而后,再一起呈现这些动物的尾巴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清“长与短”“弯和扁”等差异。对于“最”字,教师可把孔雀开屏的样子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将其和另外五种动物的尾巴进行对比,选出最漂亮的尾巴,进而理解这里的“最”表示达到程度极点。
在知识类语境中开展随文识字,要将知识与汉字相融合,通过直观方式呈现相关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将文字阅读与视觉观察相联结,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进而理解生字的意义与特点。
三、“故事类语境”随文识字:通过表演体验
统编第一学段教材中一些课文故事性很强,许多生字与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有关,这就提供了一种故事类语境。所谓“故事类语境”,是指具备一定的情节,表现人物言行举止的语言情境。2022年版课标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识字内容”展开教学。第一学段学生更偏向于形象思维,更依赖表演体验等具身活动来获取知识。而故事类语境下的生字,很适合表演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让学生演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而实现对生字的认读与理解。
例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在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围绕小猴子边取边丢的过程,相继用了“掰、扛、扔、摘、捧、抱”六个表示动作的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重点演好这些动作,在表演中感受这些动作的特点——都用到了手。而后,再让学生细细观察这六个字的字形,发现“手”其实都藏在字中。其间,表演的学生结合自己对字义的理解摆出各种动作,其他学生则通过观察表演对这些生字所表现的动作进行理解与再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讲述了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交朋友的故事,“折、扎、抓、吵、哭、取”等表示动作的字正好串起了整个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同时,认读、理解这几个生字:现在你可以选择当松鼠,为山脚下的小熊折纸船,想象着小熊为你放飞的风筝就在眼前,伸手去抓风筝吧;也可以选择做小熊,为山顶上的松鼠扎风筝,想象着松鼠为你漂来的纸船就在脚下,弯腰去拿纸船吧。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对重点生字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不同的动作,清晰地记住文中的人物与情节,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生字的含义。
在故事类语境中开展随文识字,要抓住其故事性强的特点,将生字学习置于有趣的表演体验中,强化视、听、嗅、触等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对生字音、形、义的记忆和理解。这是对第一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关照,也是对2022年版课标 “重在培养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等要求的回应。
吴忠豪教授曾说,随文识字,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理解,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文识字教学要着眼所随之“文”提供的语境特点,应境而教,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到识字与读文相融合;同时,要关注2022年版课标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努力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斯霞.斯霞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军.认知图式视域下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1(7/8).
(张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邮编: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