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中的习作支架及其使用

2022-04-29谢慧云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使用策略统编教材

摘 要:统编教材重视习作支架的搭建,将习作目标、习作要求以及指导策略等嵌入习作支架中。深入解读教材中的习作支架,有利于精准把握习作教学的内涵。根据具体学情恰当使用习作支架,确保支架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才能为学生写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支架;解读视角;使用策略

*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 “质量检测背景下‘蜜蜂式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9—699)阶段性研究成果。

统编教材在习作编排上,重视习作支架的搭建,将习作目标、习作要求以及指导策略等嵌入习作支架中。深入解读教材中搭建的习作支架,能精准把握习作教学目标,找准习作指导的方向、路径与策略。本文以记事类习作为例,对统编教材中的习作支架进行解读,并提出使用策略。

一、解读视角:以支架意义为抓手,精准把握习作教学的三重内涵

叶黎明指出:“写作支架是整合、嵌入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显性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有提示、建议、触发、指导写作的功能,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深入解读教材提供的习作支架,有利于精准把握习作教学的内涵。我们应以支架意义为抓手,从支架的外显表征、功能类型、动态特征等角度出发,在习作目标的观照下,深入发掘习作支架的丰富意蕴,精准把握“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这三重内涵。

(一)从支架的外显表征出发,精准把握习作要求,明确“教什么”

邓彤指出:“支架本身就是对写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层级分解。它尊重写作任务的复杂性特征……写作学习支架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写作学习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统编教材针对单元习作目标,将相关要求细化,并分解、内嵌到习作支架中。习作支架是对目标要求的一种诠释和展现。教学时,应从支架的外显表征出发,精准把握习作教学要求,明确每次习作要“教什么”。

小学阶段,记事类习作有两项基本要求,中年级要求“写清楚”,高年级要求“写具体”。教材编排的习作支架,对“写清楚”和“写具体”有明确要求。以中年级“写清楚”为例,从教材搭建的支架中,可以准确把握以下四点具体要求。一是内容要清楚,要交代清楚事件中的相关信息。比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教材用图表形式提示,必须把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主要信息交代清楚。二是顺序要清楚。比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教材用建议支架的形式提示学生要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实验过程的顺序表达清楚。三是过程清楚。比如,在“我学会了___”的习作中,通过问题支架提示学生,要把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四是语言表达要清楚。对此,修改支架中有相关提示:语句通顺,让人看得明白则为表达清楚。循着这些支架就能准确把握中年级“写清楚”的具体要求:主要信息不遗漏,前后顺序不颠倒,分步叙述不凌乱,语句通顺讲明白。这样,从支架的外显表征出发,分析蕴含其中的习作要求,明确每次习作在“写清楚”的层面上需要“教什么”,才有助于习作目标的达成。

(二)从支架的类型功能出发,有效介入写作过程,明确“如何教”

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是复杂的,习作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效介入学生写作的复杂过程中,在选材、构思、起草以及修改等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要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借助恰当的工具。习作支架作为习作教学的一种辅助性工具,有不同的类型。周子房博士指出:“写作学习支架的分类标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形式,一种是功能。学习支架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范例、提示、建议、向导、图表和解释等类型。依据功能标准,将支架分为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与元认知支架等四种类型。”不同的习作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支架。统编教材搭建的不同习作支架,贯穿学生选材、构思、起草、修改等整个写作过程。记事类习作的选材阶段多采用图画、范例、活动、解释等形式创设情境,重在唤醒学生记忆,拉近学生与习作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习作要求,较快进入写作情境。构思和起草阶段,多采用建议、提示、问题以及图表等转换性支架,重在让学生找到构思的路径,实现从“物”到“意”、从“意”到“文”的转换,为学生提供程序性和策略性支持。修改阶段,则通过问题、建议、产品等形式,帮助学生搭建元认知支架,促进学生不断观照、反思、修正自己的写作行为,调整写作内容,检验写作目标的达成度,实现写作过程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从支架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标准入手,分析教材中搭建的支架类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介入学生写作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写作的不同阶段,搭建不同类型的习作支架,明确每个阶段该“如何教”,真正为学生习作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三)从支架的动态特征出发,恰当把握教学梯度,明确“教到什么程度”

统编教材习作支架的编排,遵循动态特征——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教材提供的支架逐渐减少、消除。教师在教学时从支架的这一动态特征入手,有助于准确把握习作教学的梯度,明确每次习作要“教到什么程度”。

以教材中搭建的习作修改支架为例,仔细解读就会发现其动态特征非常明显,对每次修改要“教到什么程度”有明确的提示。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记事类习作,教材提供了较为具体的程序性修改支架:第一步,自己修改,读一读,看看是否能把当时快乐的心情表达出来;第二步,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看看是否能写明白。到了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则由自己修改变成了交换读、互相评,不但分享快乐,还要互评“过程是否清楚”“词语是否合适”。到了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万花筒”中,修改支架则为“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第六单元“记一次游戏”中,又增加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的要求。循着教材设置的动态支架,学生可逐渐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修改过程:先初步感知评改的快乐,再交换读、相互评,而后参考别人的建议修改,最后用修改符号修改字词和语句。教材提供的修改支架虽逐渐减少,要求却在不断提升:从自我修改到互评互改,从初步感知到学习修改,从宽泛的修改到有针对性的修改,把握了这一动态性特征,就能明确每次修改要“教到什么程度”,而不会只停留在修改错字、病句的层面。

二、使用策略:以问题解决为指向,有效把握支架使用的三大原则

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习作课前设置的支架叫“前期预设支架”,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现场生成的支架叫“即时生成支架”。我们姑且将教材中编排的支架称之为前期预设支架,这种支架具有普适性。具体教学中,还需根据真实的学情即时生成更具针对性的支架,这就涉及如何使用的问题。习作支架是为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服务的,因此,支架的使用要以教学重点为基础、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易于操作为前提,确保习作支架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根据这些原则,教师需要对教材提供的支架进行细化、转换、填补,真正为学生习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围绕重点,有效细化,确保习作支架的针对性

关于如何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这一问题,教师所教的知识往往离不开“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这些知识虽然正确,但作用有限,并不都是所有习作的关键知识。如果每次都简单重复这些作用有限的知识,教学便会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只有针对每次习作的重点,聚焦关键知识,细化教材中的习作支架,确保习作指导的针对性,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四年级上册第五、第六、第八三个单元为例,三次习作分别是写印象最深的事、写一次游戏、写一件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教材这么集中地安排记事类习作,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根据教学重点,聚焦关键知识,有效细化教材搭建的支架,避免因缺乏针对性而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

首先,从习作支架中明确每次教学的重点。从教材搭建的支架看,写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应重点指导如何做到“内容清楚”(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顺序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而记一次游戏,则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分解步骤,从多个角度(游戏准备、游戏经过以及心情感受等)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写心儿怦怦跳的事情,重在将心情、感受与事情经过融合在一起写清楚。其次,聚焦关键知识,对教材中的支架进一步细化。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针对“内容清楚”“顺序清楚”这一重点,可进一步细化教材中的图表,让学生明白,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从看到、听到、想到等角度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写清楚;同时还要注意,与重点部分关系不大的内容简单交代,也是写清楚的一种方法。而记一次游戏,可进一步细化教材中的问题支架,采用表格、游戏解说卡等形式,引导学生分解游戏过程,从游戏规则、游戏步骤、人物表现、道具状态、想法感受等多个角度,把游戏过程写清楚。而在“我的心儿怦怦跳”的习作中,则可进一步细化教材中的建议支架,从三个层面帮助学生画“心跳图”:心情的变化、身体部位(如额头、眼睛、手脚等)的反应、内心的想法感受。这样,三次习作虽然都是围绕如何把事情写清楚,但指导重点是不同的。聚焦关键知识,有针对性地细化支架,为学生习作提供有效支持,让每次习作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针对学情,巧妙转化,确保习作支架的操作性

好的学习支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看了能懂,拿来能用,用了有效。因此,教学中要直面真实的学情,聚焦习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巧妙转化支架,给当下“这一群”学生提供好懂、管用的支架,体现支架的操作性。

比如,在构思、起草阶段,教材提供的多是建议或问题支架,这是目标性质的提示和要求,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利用这些支架达成目标。为此,可针对具体学情,有效转化支架,将建议支架或问题支架转化为叙事模板等,帮助学生降低认知负荷。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学会了_____”习作为例,教材虽然以问题支架的形式提示学生要将学会做这件事的步骤、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有趣的经历以及心情变化等写清楚。但不少学生无法内化这一要求,只是简单地叙述做这件事的经过,对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心情等一带而过,仿佛这件事原本就是会做的,而不是学会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的提示支架进行转化。针对学生未能将遇到的困难写清楚的现象,可借鉴美国杰里·克利弗《小说写作教程》中总结的故事公式:“渴望+障碍=冲突”和“冲突+行动+结局=故事”。教学时,可将教材中“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问题支架转化为“遇到困难+找到原因+采取措施=克服困难”的叙事模板,学生写作时聚焦每个“困难点”,就能将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写清楚。这样,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效转化教材中的支架,根据学情即时生成好懂易学、操作性强的有效支架,真正为学生写作提供支援。

(三)对照目标,适当填补,确保习作支架的有效性

习作支架是为达成习作目标服务的。具体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习作起点与本次目标存在较大落差,就必须在教材提供的支架的基础上,适当填补,多铺设几个台阶,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那一刻,我长大了”,是高年级第一次出现的记事类习作,从中年级的“写清楚”提升到高年级的“写具体”。对如何“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材只用“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这一建议支架进行提示。但“那一刻”只是一瞬间,稍纵即逝,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具体。因此,要顺利达成目标,还需要适当填补支架,帮助学生铺设达成目标的台阶。教学时,可借鉴周子房《作文里的时间》的案例。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实际上就是把“那一刻”的时间拉长,学会把“生活时间”变成“艺术时间”。而“艺术时间”就是把时间拉开,把过程分解,把简单的过程分解成多条线索,再将每条线索逐一展开叙述。为让学生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可借助交流时所说的事例,让学生领悟如何将“那一刻”分解成若干线索,进而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以“爷爷大清早从乡下为‘我送来新鲜的枇杷”为例,师生共同交流,分解出如下几条线索:(1)看到——爷爷此时的外貌、新鲜枇杷的样子;(2)触摸到——爷爷粗糙而温暖的大手;(3)听到——爷爷急促的喘气声、亲切的话语;(4)闻到——枇杷清甜的气味;(5)尝到——新鲜、清甜、汁水饱满的枇杷;(6)联想到——爷爷平时照顾、关心自己的情景;(7)感受到——爷爷无私的爱。这样,“那一刻”就分解成了七条线索,从不同线索展开叙述,就能把瞬间的情景写具体。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把瞬间情景写具体的策略:拉长时间,分解过程;分条叙述,写出变化;插入联想,融入感受。有了这一感性事例的填补,学生就能有效将这些策略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进而顺利达成目标。

习作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促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在促进学生内部学习的过程中,支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习作目标观照下深入解读教材提供的支架,根据学情恰当使用支架,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叶黎明.支架:走向专业的写作知识教学[J].语文学习,2018(4).

[2]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张建勇.写作学习支架的显性表征及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6).

[4]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 [J].语文教学通讯,2015(7/8).

[5]杰里·克利弗.小说写作教程[M].王著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谢慧云,福建省武平县实验小学,邮编:350001)

猜你喜欢

使用策略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议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技术的使用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使用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