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2-04-29朱春维穆淑花
朱春维 穆淑花
摘 要|目的:探究深圳市某校初一学生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认知灵活性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整层抽样的方式,发放381份儿童心理虐待问卷(CPMS)、二
维自尊量表(SLC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认知灵活性问卷(CFI)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相 关性分析、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得分为0.87±0.72,自尊水平得 分为51±11.44,社会支持的的得分为56.33±14.87,认知灵活性的得分为67.92±11.41。童年期受心理虐 待经历与自尊(r =-0.42,p <0.01)、社会支持(r =-0.44,p <0.01)、认知灵活性(r =-0.27,p <0.01) 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自尊与社会支持(r =0.52,p <0.01)、认知灵活性(r =0.62,p <0.01)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与认知灵活性也呈显著的正相关(r =0.53,p <0.01);且自尊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对认知灵活性产生了负向 影响,且心理虐待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认知灵活性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认知灵活性;心理虐待;自尊;社会支持;链式中介作用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随着当今社会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家长、学校及社会对学生执行功能的发展比以往更加关注,而认知灵活性是执行功能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在适应环境及解决各种问题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初一正是儿童期向青少年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大,更是认知灵活性发展的灵敏期。对刚经历过小升初的初一学生来讲,适应新的初中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发现, 认知灵活性较好的学生比认知灵活性较差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信,更强的交友能力和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2]。
童年期心理虐待是一种抚养者对孩子长期的不良教养行為[3,4],主要包含恐吓、忽视、贬损、干涉、纵容五个方面,并对孩子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持久性损害[5]。通过使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对陕 西省一所体育院校的 200 名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发现,有 52.5% 的学生呈童年期虐待阳性,55.8%的人遭受过心理忽视,且发现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与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显著的正相关[6]。用该量表 中的忽视分量表对 719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过被忽视经历的被试人数占总人数的 43.74%,且这种忽视经历对其认知灵活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7]。也有研究发现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执行功能的降低 有关,且是影响认知灵活性的主要原因[8]。综上,童年期遭受心理虐待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水平比如认知灵活性、攻击行为[9]、抑郁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10]。
自尊作为一种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在初中阶段,自尊表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11]。而 自尊水平会受到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影响,童年期心理虐待越严重,自尊水平就会越低[12]。美国一项以284 名双语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自尊和认知灵活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自尊越高,认知灵活性水平越高[13]。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家庭、朋友及其他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有研究发现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会支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14]。我国学者应湘对外来工子女的研究中也发现, 在较多的社会支持的条件下,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并能够拓展其认知范围,进而提高其认知灵活性水平[15,16]。
根据前文的研究综述可以发现,认知灵活性在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必备的要素,但是目前关于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更是缺乏对童年期经历心理虐待学生的认知灵活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研究发现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会导致低自尊和低社会支持,而自尊和社会支持分别和认知灵活性呈现正相关,且自尊和社会支持也呈现正相关。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童年期受心理虐待、自尊、社会支持及认知灵活性四者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可直接预测认知灵活性水平;自尊和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中可能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层抽样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某初中一年级 8 个班作为被试,共计发放问卷 381 份,其中有效回收数量为 372 份,有效回收率达 97.6%。人口学变量信息如表1 所示。
1.2 研究工具
1.2.1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cale ,CPMS)由潘辰等人编制[5],共 23 道题, 采用Likert 五点计分法,从 0 表示“无”到 4 表示“总是”,主要测量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的严重程度, 得分越高,说明童年期受心理虐待情况越严重,本实验中实测α 系数为 0.927。
1.2.2 二维自尊量表
二维自尊量表(two-dimensional self-esteem scale-revised ,SLCS-R),由韦嘉等人修订[17],该量表共 16 道题目,采用 Likert 五点计分法,从 1 表示“非常不符合”到 5 表示“非常符合”,各维度下正反向计分题目各半,反向计分后的总分越高,证明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实测α 系数为 0.900。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由汪向东等人修订[18],该量表共计12 个条目,采用 Likert 七点计分法,从 1 表示“极不同意”到 7 表示“极同意”,本研究中实测α 系数为 0.920。
1.2.4 认知灵活性问卷
认知灵活性问卷(cognitive flexibility inventory,CFI),由王阳等人翻译并修订[19],该问卷共有 20 个条目,采用 Likert 五点计分法,其中 1 表示“从不”到 5 表示“总是”,分为可选择性和可控制性两个维度,得分越高,则表示该个体认知越灵活。本研究中实测α 系数为 0.887。
1.3 数据分析方法
将数据录入 SPSS 23.0 中,对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并采用相关分析对童年期心理虐待、自尊、社会支持,以及认知灵活性进行研究。使用 Process 3.3 中的插件 Bootstrap 法检验相关中介效应。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
使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共有 14 个特征根大于 1 的因子且最大的因子方差解释率为 24.029,小于 40% 的临界值标准。
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计算出童年期心理虐待、自尊、社会支持、认知灵活性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在控 制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父亲和母亲学历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童年期 心理虐待与自尊(r=-0.42,p<0.01),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会支持(r=-0.44,p<0.01),童年期心理虐待与认知灵活性(r=-0.27,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社会支持(r=0.52,p<0.01),自尊与认知灵活性(r=0.62,p<0.01),社会支持与认知灵活性(r=0.5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如表 2 所示。
2.3 中介效应检验
将所有连续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以童年期心理虐待为自变量,认知灵活性为因变量,自尊和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将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父亲和母亲学历作为控制变量, 采用 Process 中的模型 6,并采用 Bootstrap 法抽样 5000 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父母亲学历水平之后,童年期 心理虐待对自尊(β =-0.28,p<0.001)、社会支持(β =-0.24,p<0.001)、认知灵活性(β =-0.19, p<0.001)均具有显著的负向的预测作用。自尊对社会支持(β =0.54,p<0.001)、认知灵活性(β =0.49, p<0.001)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认知灵活性(β =0.23,p<0.001)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童年期心理虐待、自尊、社会支持同时预测认知灵活性时,自尊(β =0.49,p<0.001)和社会支持(β =0.23,p<0.001)具有显著性,认知灵活性(β =0.04,p>0.05)不具有显著性。见表3 和图 1。
结果显示,自尊和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认知灵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该中介效应由三个间接效应构成:间接效应 1 为心理虐待-> 自尊-> 认知灵活性;间接效应 2 为心理虐待-> 社会支持-> 认知灵活性;间接效应 3 为心理虐待 -> 自尊 -> 社会支持 -> 认知灵活性,且三个间接效应置信区间均不包含 0。说明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如表4 所示。
3 討论
本研究发现,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自尊、社会支持和认知灵活性四者之间呈现显著的两两相关。
且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显著负向预测了认知灵活性,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这与本研究假设一致。
本研究发现,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与认知灵活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近几年的研究结果一 致[7],可能是因为遭受过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 现自杀的想法,这些都对其执行功能尤其是认知灵活性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通过降低自尊而降低了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水平,自尊单独作为中介变量时,代表的是个体对自我欣赏、重视与认可的一种程度,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认知灵活性水平也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3]。根据应激—易感模型可知,高自尊的个体在面对压力、困境及心理虐待时,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也更能选择多种方式灵活地解决问题;而低自尊的个体则多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本研究发现,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经历通过减少社会支持而降低了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水平,社会支持单独作为中介变量时,社会支持程度越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水平也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0]。可能是因为遭受过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儿童往往感受到更多的孤独,而研究发现被社会孤立或者感受到更多孤独的人往往也报告出更少的社会支持水平[21]。而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儿童,其消极情绪就会越多, 从而导致认知灵活性水平降低。
此外自尊和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并且属于完全 中介作用。即童年期受心理虐待情况越严重,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水平越差,而低自尊和较少的社会支 持会使认知灵活性水平更低。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本研究发现自尊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以往的 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果[22],且发现高自尊个体也更容易感知到别人的帮助,也会在遇到困难时更加 主动寻找社会支持,而自尊低的学生,会比较偏向把别人的帮助理解为对自身价值的贬低,所以不会 主动寻找帮助,更会拒绝外界的支持,所以社会支持得分会比较低。经历童年期心理虐待带来的认知 灵活性降低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和社会支持来实现,这为改善童年期心理虐待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了理 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解超,周红萍,金昱.体育活动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认知灵活性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21,42(11):1638-1644.
[2]Matthew M,Martin,Carolyn M.Anderson.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scale:Three validity studies[J]. Communication Reports,1998,11(1):1-9.
[3]Hibbard R,Barlow J,Macmillan H.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J].Pediatrics,2012,130(2):372- 378.
[4]Amy B,Gross,Harold R,et al.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J].Aggressive Behavior,1992,18(3):171-185.
[5]潘辰,邓云龙,管冰清,等.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4):463-465.
[6]Zhu Z H,Li P,Hao L Y.Correlation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With Mental Health in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2(12): 770201.
[7]王湃,刘爱书,郝洋,等.某高校大学生儿童期忽视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20,41(6):871-873.
[8]Spann M N,Mayes L C,Kalmar J H,et al.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adolescents
[J].Child neuropsychology,2012,18(2):182-189.
[9]尚文豪.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10]Frdv Leeson.Therapy for chil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J].Clinical Psychologist,2011,14(2): 30-38.
[11]潘颖秋.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的追踪分析[J].心理学报,2015,47(6):787- 796.
[12]魏世雅.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0.
[13]Chen X J,He J B,Fan X T.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nness to experience,cognitive flexibility,self- esteem,and creativity among bilingu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 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22,25(1):342-354.
[14]金童林,烏云特娜,张璐,等.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社会支持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2):323-332.
[15]应湘,白景瑞,郭绵玲,等.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3(2):25-30.
[16]Debbie M,Sperry,Cathy Spatz Widom.Child abuse and neglect,social support,and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Child Abuse & Neglect,2013,37(6):415-425.
[17]韦嘉,张春雨,赵清清,等.二维自尊量表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12,26(9):715-720.
[1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31-133.
[19]王阳,杨燕,肖婉婷,等.认知灵活性问卷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16,30(1):58-63.
[20]Curran,Timothy.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analysis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indicators of social adjustment among mother-child dyad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26):99- 103.
[21]Gable S L,Bedrov A.Social isol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n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J].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21(44):89-93.
[22]周惠玉,梁圆圆,刘晓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919-923.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Zhu Chunwei Mu Shuhua
College of Psych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o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enzhen. Methods: 381 Chil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cale (CPMS), Two-dimensional Self-Esteem Scale-Revised (SLCS-R),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ventory (CFI) were distributed by whole level sampling,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ocess macro program were used to test the mediating effect. Results: the score of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was 0.87 ± 0.72, the score of self- esteem was 51 ± 11.44, the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was 56.33 ± 14.87, and the score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was 67.92 ± 11.41.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r = -0.42, p < 0.01), social support (r = -0.44, p < 0.01)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 = -0.27, p < 0.01); Self estee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r = 0.52, p < 0.01)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 = 0.62, p < 0.01);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 = 0.53, p < 0.01); And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play a chain mediating role in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clusion: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has an impact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rough the chain mediation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 Cognitive flexibility;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hain med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