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4-29朱金融佟海涛
朱金融 佟海涛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乃至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能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各种信息和思想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寻到踪迹,学生在面对这些言论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坚定的立场,很容易受到误导,接受错误信息。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高校亟须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对策进行探究,旨在为引导高校舆情工作走出困境提供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高等学校;问题与对策
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高校应不断提升对网络舆情问题的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和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保障高校网络环境与舆论导向的健康积极向上。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够足不出户,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获取大量信息,互联网的产生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互联网的发达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海量信息,还能为其提供交流空间和发表意见的平台。如今,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学生展现自我、表达情绪、参与时事热点的重要途径,基于此,高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平台、维护网络传播秩序、加强舆情监管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舆情是高校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且传播范围广,如果将每个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的等级放大,每个人的言论也能被无限放大,极容易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危机。根据最近几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高校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的源头大多是高校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维护和管理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舆情窗口,高校管理者深入了解网络舆情、加强监控和管理,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对于校园建设、日常管理以及校园重大事件的看法和思考,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以及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也能帮助高校提前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学校获得长效、稳定的发展[2]。
(二)网络舆情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信息传播的途径,同时也改变了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如今,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表达思想、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借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进行网络舆情监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有效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3]。
(三)网络舆情是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越来越差。我国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国内外不良分子的恶意渗透现象,传播不良信息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对学校文化建设及教师的管理缺乏认同,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在对待校园突发事件时采取简单的道德审判方式,进行盲目议论,引发误解从而产生舆情,甚至更过激者会煽动学生进行罢课、示威等,对于学校维持正常秩序和开展管理工作造成严重阻碍。在这些事件中,网络舆情起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理性思考,从而导致其形成隐性暴力倾向及从众行为,而其背后映射的正是部分学生盲目崇拜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缺失,对主流价值观抵触,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严重缺失。网络舆情是校园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推动先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利用[4]。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主体意识强
主体意识强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特征之一,指的是网络舆情主体的个人意识以及活跃性都较强。生活在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从事教育或接受教育的主体,能够接触广泛且前沿的各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不会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来说,高校师生的主体意识更强,与此同时,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网络舆情的个性与活跃度都更强,言论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独立意识更加张扬。
(二)内容多元化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和集散地,本身就具备多样化的思想和文化内容,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同时关注点也更加广泛,无论是校园中的后勤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还是国家时事政治、国际风云变幻,都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5]。
(三)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社会结构对高校网络舆情有着重要影响,高校的人员构成不复杂,人员流动性也较低,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单纯和固定,因此,相对于社会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属于“隐性舆情”,具有封闭性。但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属于开放型社会,而高校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参与作用,社会思潮也在无意间对高校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同样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舆情主体不清
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单位主要是学生工作部门,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的单位主要是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的言论以及安全问题进行管理的是高校保卫部门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不明确,看似有许多部门参与,实际每个部门都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管理。此外,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引导网络舆情的主体应该是网民联盟等群体,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引导主体应该是网络主流媒体,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应当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引导。显而易见,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高校学生,其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高校在开展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时无法明确管理主体,导致高校在真正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6]。
(二)网络舆情制度欠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担心网络舆论会造成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担忧网络舆论会将个人的生活隐私泄露出去,同时,也有学生担忧网络舆论会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线,从而引发信任危机,只有不到10%的学生担心网络舆论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损害学校形象和名誉、影响校园秩序。由于高校对开展网络管理没有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明确校园网注册要求、校园网发布信息须知,对信息的审核与监管不到位,对传播不良信息以及错误言论等行为没有明确给出相关惩罚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肆意妄为,对自己的言论缺乏自律性,极易引发舆情危机。
(三)网络舆情管理落后
以往,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舆情管理时主要采用的是当面交流的方式,通过学生干部,对高校内部学生的思想意识、舆论动态以及问题需求等进行掌控,一旦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有任何不良现象就能第一时间找到对应的人员进行疏导和教育,影响范围较小,能够从一开始就防止出现舆情危机。如今,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网络舆情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原来的舆情管理方式已无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一旦网络上出现任何不良信息和错误言论,学生就能第一时间看到。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功能,许多不满情绪和反动言论寻找源头存在困难,导致管理难度增加。[7]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强化网络舆情的环境构建
互联网时代,高校要想有效管理网络舆情,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必须构建理性化的网络舆情环境。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各类网络舆论,需要主动出击、因势利导,对话题进行合理把握,并且还可以将其设为校园网络的议程,合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互联网举办线上问卷、线上投票、线上嘉宾访谈以及线上新闻直播间等活动,引导高校师生针对其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并根据设置的网络议程进行适当推进,从而实现高效积极影响和正向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目的。[8]此外,高校还应打造线上互通系统,通过信息透明公开阻止谣言传播。为了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和散布,高校需要对现有的沟通渠道进行优化和创新,如在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会等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线上互通渠道,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与高校师生进行沟通,同时将高校的治校方案公开,让教师和学生明了高校的治理措施,并获取师生的理解与支持,并通过这些渠道及时掌握师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变化,打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二)强化网络舆情队伍的构建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员,因此,高校可以选取和树立网络“舆论领袖”,通过网络“舆论领袖”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基于此,高校应对其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和合理分配,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优势,将那些具备高专业知识、高政治站位以及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务人员、教师队伍和学生党员干部等组织起来,建立一支高素养的网络评选小组,并将其发展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舆论领袖”,通过其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从而对高校师生的信息交流和行为进行适当引导。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导师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和学生导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校园舆论管理时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辅导员与学生导师的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以及QQ空间等都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因此,高校应充分把握这一优势,组织辅导员和导师定期在这些平台发布相应的日志和话题,与学生开展交流,并对热点话题、实时热点等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以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和分析问题[9]。
(三)强化网络舆情法制的建设
法律法规是约束人们行为和言论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力度。高校应当实行线上实名制的网络管理制度,从而对师生的网络舆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促使校园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此外,高校还需要在开展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网络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判断并不断提升其信息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使用意识,在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够自主表达其利益诉求的同时,能够让其在参与网络话题讨论时秉持理性的态度,做一位合格的网络公民。
高校还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如今,很多高校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认知不够,缺乏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可以组织高校师生学习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网络安全讲座,为学生和教师普及相关知识。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信息与资源,并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力。但互联网平台上也存在不良信息和不实言论,因此,人们需要了解互联网的弊端,加强网络信息辨别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对高校管理者而言,为了给高校师生提供健康、绿色的网络舆情环境,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强化网络舆情队伍的构建并强化网络舆情法制的建设,从而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艳艳.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46-55.
[2] 张瑜,方錄.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辅导员引导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 103-114.
[3] 黄月琴.基于线上线下联动协调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21,38(2):76-80.
[4] 姚自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34-36.
[5] 宁宁.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213-214.
[6] 蔺梦雅.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管理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9:12-15.
[7] 何克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探究[J].吉林教育,2019(18): 57-63.
[8] 郑炜霖汇.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9:23-25.
[9] 苏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