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运用及游戏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2-04-29陆锦林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土课题游戏

陆锦林

导读:幼儿游戏课程构建应凸显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以游戏作为主要支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乡土资源在一日生活中的运用旨在探索游戏课程的构建,让幼儿体会乡土资源参与课程的新颖性、独特性和趣味性,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环北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开展了小班子课题《乡土资源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合理运用及幼儿游戏课程构建研究》。一学期已接近尾声,我们的幼儿也从各方面的技能中得到发展,现将本学期小班班课题工作小结如下。

一、课题生成的背景

科学理论是开展课题的依据,能指明研究方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对3—4岁幼儿科学探究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小班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针对如何制订课程、实施课程、总结课程,我们一知半解。于是,我们收集了相关文献学习材料,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较高,每个人都参加了课题研究。

总之,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利用、选择适宜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乡土文化内容,自然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既拓展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又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在幼儿游戏课程构建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游戏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游戏作为主要支持手段,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针对乡土资源在一日生活中的运用,我们非常有必要和幼儿家长共同讨论,提高本班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帮助幼儿参与课程,做课程的主人。经过再三斟酌,形成了我们班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乡土资源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合理运用及幼儿游戏课程构建研究”。我们选择这一课题,旨在探索乡土资源在一日生活的运用,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体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为幼儿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游戏环境。

2.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精心选择乡土资源,为游戏化课程建设尽责。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利用本土资源建设幼儿园课程的操作方法。

4.通过利用本土有价值的资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生成适合小班幼儿的本土主题活动案例。

(二)研究意义

1.打造灵活的区域游戏空间,创建数量充足的游戏区角,提升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通过研究使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提升,成为会学习、善反思的研究型教师。

2.把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

3.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选取幼儿园小二班的全体幼儿及家长,拟定30名幼儿及父母参与本研究。由教师提供乡土资源材料,并且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让幼儿自主进行对乡土资源的创造及学习。教师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幼儿及父母参与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内容

1.挖掘乡土特色游戏

激发幼儿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拉紧家园共育的纽带。如分豆豆的区域游戏,让幼儿感知和区别物体的大小,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萝卜变身记、美丽小树林、棒棒糖游戏让幼儿涂涂画画、黏黏贴贴并乐在其中。贝壳排排队游戏中,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事物。幼儿开心愉悦,对游戏有着很浓的兴趣。再如小班设计的区域游戏,让幼儿想象和设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小小设计师、蛋壳涂画游戏让幼儿沉浸在绘画和拼贴的艺术氛围中。制作小花游戏适合小班幼儿,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多种乡土特色游戏在愉悦幼儿身心的同时,全面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多次开展家园亲子活动。有树叶粘贴画、葫芦变身记、娃娃做衣服、立夏护蛋、席子相框、贝壳装饰画,家长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与幼儿一起剪剪贴贴、画画玩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寒冷的冬天举行了亲子拔河比赛,家长踊跃参与,幼儿也积极帮忙,家园之间的情感更亲密牢固。

2.开展教研活动

在活动前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课题后,交流活动的开展情况,为下次进行教研活动打下基础。

每次准备活动,我们班上几位教师都会集中讨论设计活动,让每一节活动都是惊心准备的。如在小班语言“拉大锯”活动中,活动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邀请另一位老师一起表演了“拉大锯”,幼儿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初始印象。幼儿在欢快的音乐下表演儿歌,这时教师是活动的推进者,通过幼儿间相互讨论、合作及教师简洁的语言,使幼儿多次主动尝试,幼儿在活动中兴趣高涨,情绪愉悦。

再如,在小班我们根据季节性开展了“寻找柳树姑娘”的主题活动,利用我园丰富的地理优势及家长的支持配合,我们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到附近的公园里寻找美丽的柳树姑娘,幼儿抚摸着、观察着、讨论着,每个眼神都充满好奇,时不时有小脑袋抬起来说:“这个是柳树姑娘的头发吗?”稚嫩的发问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疑问。在和柳树来了张亲密合影后,幼儿了解了柳树的芳容,迫不及待地想帮柳树姑娘做辫子,我们给幼儿提供了皱纹纸,幼儿搓搓、卷卷,长长短短,当绿色的辫子挂满柳树枝头时,幼儿是满足的,原来他们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一系列的准备完成后,我们和幼儿一起歌唱春天、朗诵春天,此时的幼儿对柳树、对春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根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讨论、反思,为下一次活动汲取经验。

3.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地域资源

要让幼儿更体会到乡土资源的趣味性。游戏活动不一定要在幼儿园开展,还可以将幼儿带到园外进行游戏,让幼儿回归大自然,沉浸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在游戏中感知和体验乡土教育资源。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小树林之旅”中,幼儿认识了松树、白杨、银杏、等树,用眼睛观察了它们的形状,用小手触摸了表皮,用鼻子闻了味道,知道了它们种类不同、树叶不同、大小不同,通过教师的讲解还知道了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在师幼游戏环节“黄金路追逐赛”中,幼儿和教师亲密无间,尽情游戏,进一步增进了师生感情。整个活动幼儿兴趣都很高。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教师对小树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能全面解答,幼儿的出行规则还需要加强引导。

4.充实幼儿体育锻炼活动

户外游戏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时间段,除了有大型玩具、体能训练器械、球类游戏,我们也利用乡土资源制作了一系列玩具、教具,如:废旧的汽车轮胎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玩具;简单的圆圈是幼儿跳格子的好选择;我们还利用缸和坛子让幼儿进行地面滚动游戏,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对幼儿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美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快乐。

5.废旧材料的利用

在区域活动我们还进行变废为宝, 师生共同收集废旧材料进行想象游戏。如利用废弃瓦片,幼儿进行简单的瓦片装饰,进行直线、波浪线的设计,训练手部小肌肉;通过瓶盖与瓶子的配对,锻炼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和小手肌肉发展能力;还可以在瓶子里放入不同量的乡土资源材料,如“小麦”“黄豆”“芝麻”等,通过晃动发出声响,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神奇。家长和幼儿利用坛子进行了腌咸菜的亲子互动,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乡土资源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构成了区域环境,形成了各种有趣的民间游戏。这些不仅使幼儿更有探索欲,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乡土资源来源于周边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我们家园联系的一大枢纽,通过收集、制作乡土资源作品,共同促进亲子、家园之间的情感。

(三)本学期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

1.资料搜集法: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途径了解各种乡土资源和游戏课程构建对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作用。我们深刻了解到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就是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抛却刚开始的茫然,最终自己制订游戏玩法。

2.个案研究法: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的记录工作,跟踪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典型个案,再进行间接性或直接性的指导,最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各种集体、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一次性分析乡土资源的使用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升发展。

四、研究成效

(一)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自我表现力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发展

乡土资源的运用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的体现,小班是发展幼儿肌肉的重要时期,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幼儿的身体能力发展,每次活动都有幼儿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的机会。“运葫芦”这节活动中,幼儿对对葫芦感兴趣,我们多次让幼儿自由玩耍,并让幼儿自主探究新的玩法。幼儿在活动“拔萝卜”中自我表现,根据故事情节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复述故事,体验团结的力量,感受同伴间合作的情感。“席子滚滚乐”这节活动中,幼儿研究了滚席子的不同方式。幼儿对《小蛋壳》绘本也格外感兴趣,培养了绘本阅读能力和语言发展能力。

(二)游戏课程构建已趋于完善

在网络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幼儿接触的世界丰富多彩,教材中的儿歌、故事已经远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在每节活动中都加入了游戏,游戏是课程体现的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和经验,在“尾巴狂想曲”“走小路”“拉大锯”等集体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积极主动地锻炼身心。

(三)幼儿课程已经基本体现“游戏化”精神

我园不仅强调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更注重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布条变变变”“欢乐纸球”“各种各样的席子”等集体活动中,活动形式不限于单独一种,覆盖面广,幼儿在丰富多样的游戏中领略了游戏的魅力。

(四)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需要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幼儿需求的及时反馈。在此次“乡土资源在一日生活中的运用”的课程中,各种乡土资源如萝卜、葫芦、树枝、贝壳、绳子等需要我们提前了解,以此设计活动,教师需要提前收集大量相关知识。针对课程实施中幼儿问题的产生,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和幼儿一同探究。在课程中,必须秉持对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一切以幼儿为中心,制订以幼儿为主的各项目标。这样,我们的课程才会更丰富多彩。

五、研究反思

幼儿在乡土资源材料构建的作品及游戏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也在此次课题中收获了许多实践经验,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1.我们的教育活动缺少理论支持,对物品的认识不够,导致每次幼儿用一些特殊的乡土资源材料进行游戏时,往往教师不能提供有效的辅助。

2.活动中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掌握不够,不能注重个别差异,每次和幼儿用乡土资源材料进行制作时,总是出示范本,幼儿的作品大同小异,大大地扼杀了想象力。

3.家园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继续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如何将农村乡土资源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哪些内容及材料的选择适合特定年龄段的幼儿?如何更好地营造支持幼儿探究的学习情境?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的力量,有效利用专业人员、志愿者及家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完善研究内容?

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入挖掘家乡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丰富的乡土资源这一生动的活动教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幼儿是课题的主题,但作为教师,我们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时,应提供相应帮助。教育不仅关乎幼儿本身,更需要教师建立相关理论,寻找游戏与幼儿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教学论点。

猜你喜欢

乡土课题游戏
亲近乡土
乡土中国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爆笑游戏
芬芳乡土行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