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策略探析

2022-04-29卢丽燕

新教育·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设计策略实践活动

卢丽燕

【摘要】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精心设计,搭建学习活动支架,让学生在实践体验、运用语言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新课标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其核心素养。而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活动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设计活动,搭建教学支架,让学生在实践体验、语言运用中主动探知、彰显个性,在一堂堂以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仅就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设计策略展开探析。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内涵

1.语文属性。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课堂创设的情境、开展的实践活动、积累的活动体验应该与语言文字有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实践主要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其具体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最重要的活动还是阅读,是“听、说、读、写”,切不可只有“热闹”和“喧嚣”,而失去了语文味。

2.实践性。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堂通过开展活动来实施教学,这种“活动”应该具有实践的特性。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只有在运用语言的活动中才能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演绎等思维过程,可以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开展以决策、问题解决、探究等思维过程为中心的活动,可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运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知识运用,可以不断建构知识,逐步发展诸如“问题解决能力”之类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素养与能力。

3.多向度。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語文课堂实践活动不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学生倾听并接纳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教师从课文中归纳的知识,而是通过创设实践活动搭建一个对话交往的平台,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写者、拓展资源等多个教学要素之间进行多层次、多向度的充分对话。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沟通协作,展开知识的探究与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建构者,而教师是支持他们展开对话的促进者。通过多向度的对话进行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实现不同层次、富有个人特色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策略

1.实践活动目标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落脚点就在于课堂教学,而构建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具体有效的途径。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应该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学习目标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品格与能力培养的隐性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教材无疑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元素,但设计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不能只关注教材,仅仅围绕解读教材、习得教材知识展开,教材只是用来达到学习目标的素材、资源。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某一文本或知识为起点、以习得某一知识为终极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需更多地关注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语言运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思维,提升学科素养,提高审美创造力,树立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开展语文活动,设置真实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习《红楼梦》时,著名教师连中国引导学生比较体会语段“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中“掷”这个动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是“交”而是“掷”?通过比较体会这两个动词内涵的异同,深入体会“掷”这个动词所体现出的黛玉敏锐、洒脱、自信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学生领会到汉语运用的妙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渗透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批判、质疑、求异、创新等思维方式的实践,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实践、经历发掘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辩证和创造等思维,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如学习《百合花》一文,可通过提出问题“小说故事是围绕着‘被子展开的,但作者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以此来搭建思考的情境支架,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学习。在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与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托文本展开多维对话,搭建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可以选取文中“扣舷而歌”的片段,设计一个“描述画面”的审美赏析活动,让学生鉴赏体会这一片段的意境美、画面美,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与友人一唱一和的场景。通过课堂活动的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获得一定的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人文底蕴丰厚的文本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辨析和省思中汲取优秀的文化因子,获得自我的精神成长。如在学习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时,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关于袁隆平、钟扬的通讯报道,把握人物精神,体会两位科学家作为劳动者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展现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设计活动:“请你选好角度,抓住典型事件,叙述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劳动场面,评论你身边的劳动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劳动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感受劳动的温度,弘扬传承“奉献担当、劳动光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2.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1)结合教材设计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达成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文本是教材最主要的组成内容,编写意图及特点也是教材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就整篇文本而言,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文体特征、学生学习规律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于诗歌类文本,可以开展诵读活动,品读诗歌的语言,也可以将诗歌进行改写、扩写等,体会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对于小说类文本,可以将文本进行重构,如学习《祝福》时,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重构文本,体会文章叙事的特色;对于散文类文本,可以将文本进行群文对比阅读,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引入《江南的冬景》进行对比,借此更深层次地了解郁达夫散文的创作风格;对于文言文类文本,可以让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从通假字、重点虚词和实词的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方面对文本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完后在课堂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加以订正、补充。活动中,学生梳理探究、分工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文言知识,学会了梳理知识并将知识结构化,提高了概括能力;对于戏剧类文本,除了编排演出,还可以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如学习《雷雨》《哈姆雷特》时,让学生欣赏相关影视,看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就局部文本而言,可以开展品读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文本中的重点片段进行品评赏析。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可进行“上堂拜阿母,……嬉戏莫相忘”片段的多维品读活动,由两名学生分别读出刘兰芝与焦母、小姑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情感,接着由其他学生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思考讨论问题:“从刘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通过活动,学生体会了人物自身的语言、行为和思想的高度统一。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能进行有创意地阅读,能够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质量。对于文本中的重难点部分,可以开展探究活动,如《说“木叶”》一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木叶”在古诗中丰富的内涵,可以让学生探究“古诗中还有哪些与‘木叶现象类似的意象?”学会体察诗歌意象的精微之处,使其在鉴赏实践中进一步领会汉语的神奇。对于文本中的词句、标点等细节部分,可以开展比较、改换等活动。如学习《边城》一文时,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首先可将两个分句的顺序前后颠倒进行比较,然后讨论句末的感叹号能否换成句号或者省略号。通过活动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深意。

就教材编写意图及特点而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来组织、设计单元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角度确定学习活动方向,保证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全面落实。此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共设18个学习任务群,编者希望改变传统的单篇知识讲解的碎片化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建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升素养。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全面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林”、每一课的关键能力培养点,然后进行大单元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规划内容要点,一课一点,各有侧重,聚点成面。或者筛选精读篇目安排课堂精读细品活动,启发学生通过多个角度的欣赏实践,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同类作品的一般方法;自读篇目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自读,教师设计问题、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地阅读。自读篇目也可作为拓展学习资源纳入精读篇目的学习中进行比较拓展阅读活动。这样灵活取舍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读书和自主学习实践,带着问题阅读体验,拓展阅读面。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应该合理统筹使用教材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文本的自主阅读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掌握语言特点及规律、学会运用语言表达,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品格修养和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的单元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课文或整本书阅读,将写作融入阅读;另一种是专题性的语文活动,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我们可以领会并结合编者的编写意图来开展读写结合、专题研讨探究等活动。

统编教材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等4个方面的内容。单元导语交代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导语提示的主题开展活动;课文篇目较多,可以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情境、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教师可以参考学习提示、结合具体学情创设贴合课文、贴合自身生活经验并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情境,按照提示的学习要点和方法设定学习活动内容的具体方向、角度和活动方式;教材单元后面有单元学习任务或研习任务,一般设计3~4个活动,教学中可以参考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依据学情,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统编教材安排有古诗词诵读,每册有古诗词4首,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自读,为了避免学生自读的随意性和督促落实自读效果,也可以安排学生撰写鉴赏短文,课堂上交流分享;或者适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诵读赏评活动。

(2)依据“学生的学”设计或生成课堂活动。 “学生的学”主要指学生的实际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习惯、学习特点规律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主张“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在自主尝试、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建构有效语文课堂。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前置学习(预习)完成情况,再结合文本及其他教学因素,初步预设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但教师在实施课堂活动时不能机械地展开活动,要运用教学机制,根据实际教学样态,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如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的质疑点、知识能力欠缺处、个性化及创造性的思维见解、学习内容涉及延伸出的新的兴趣点和话题等,做出动态的调整、机智的判断,即时地引导生成课前并未预设的临时性活动。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不是为了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而展开,也不能按照教师课前制作的PPT“一页一页”地完成,它是动态生成的,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熊亚萍.木叶·落红·西风[J].语文建设,2005(3).

【3】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语文课型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Y20201061)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设计策略实践活动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初探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