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贝壳资源开展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初探
2022-04-29环亚男
环亚男
导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切实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的如东文蛤。文蛤在南通人心里地位很高,文蛤食用文化更是延续了几千年。将传统文化与区域游戏相融合,将幼儿感兴趣的南通传统文化——文蛤渗透日常生活,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体验、动手操作、问题探究,亲身感受文蛤的无穷魅力。
开学季,幼儿又回到了幼儿园,各自交流着暑假里的新鲜事……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开始交流,他们在聊些什么呢?小花说:“我知道,这个是海边。”“泡泡,你手上捡到的是什么吖?”“这是小文蛤,我和姐姐在如东海边玩耍的时候发现的!”……幼儿谈起了文蛤,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们高兴的样子无以言表,这不正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吗?基于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商量一起寻找和了解贝壳,这满足了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欲望。就这样,我和幼儿走进了贝壳的世界。
一、“贝”你认识,妙不“壳”言
幼儿对贝壳有多少了解?想知道贝壳的秘密?围绕着幼儿的兴趣点,我们进行了准备,一起对贝壳做小调查!“在哪里找到贝壳?”“贝壳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贝壳可以怎么玩?”经过一番讨论、调查,幼儿高高举起了小手,分享着他们的发现,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于是我在班级群里发了邀请函,邀请家长跟幼儿一起寻找贝壳并进行调查,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周末,亲子之间以画图样、配文字的形式记录从身边找到的贝壳,与幼儿一起对调查表进行了整理,共同完成了课程网络图,并形成了主题墙。
如果想让幼儿成为课程游戏的真正主人,教师应多放手,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课程材料来源、收集方式、知识经验的获得方法等问题,教师成为引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让幼儿思考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
二、“贝”你接触,妙不“壳”言
幼儿带来了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贝壳,他们有的看,有的摸,有的闻,有的在比较,有的在寻找,有的在谈论……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与贝壳玩游戏。
我将贝壳藏在了百宝箱里,让幼儿猜一猜百宝箱里是什么东西,先从声音开始,让幼儿讨论,通过嗅觉分辨事物。幼儿结合之前的生活经验,从箱子里摸出来时,就已经察觉了。他们对这样的游戏环节很感兴趣,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
我将各种各样的贝壳放进科学区、美工区、益智区。幼儿进入区域后发现了投放的新材料(他们很感兴趣的贝壳),先自己摸索了半天,然后开始与同伴商量怎么玩更有趣。我适时介入:可以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玩呀!
区域活动的时间又到了,幼儿拿着自己喜爱的材料认真玩了起来,在益智区中,宋霖希和曹灵烨玩着贝壳叠高楼的游戏,只见她俩一个接着一个,把贝壳叠得很高。过了一会儿,她们俩开始摆贝壳的造型,根据颜色进行了分类,但是玩了几次后,就没兴趣了,开始拿其他材料玩。
看到这种情形,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我让幼儿自由探索、自由操作,为什么这两个幼儿玩了一会儿就厌倦了呢?是我投放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吗?该如何补充和投放呢?怎样才能激发他们长时间的活动兴趣呢?《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与幼儿共同成长的。”通过活动,我明白了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其材料和帮助,会使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活动得以维系,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美工区,我投放了各种造型的贝壳,以供幼儿自由创作,并用于装饰教室。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先在白纸上进行设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色。想象力丰富的幼儿利用彩笔把贝壳涂成彩色,再把这些贝壳粘在棉线上,做成了帘子。小小设计师们通过之前的设计经验,把脑中的想法付诸实践。
《指南》中指出:“幼儿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我们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并引导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观察后发现,每一枚贝壳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动手设计一枚与众不同的贝壳很有成就感。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师需要为其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
三、“贝”你品尝,妙不“壳”言
周末幼儿与爸爸妈妈去菜市场购买“天下第一鲜”——文蛤,周一将其带到班级分享,幼儿可以进一步观察贝壳类产品的特点。
季葛亦:“你带的是什么呀?”
小乙:“我周末和妈妈去老家买到文蛤后,发现了一个大贝壳,妈妈告诉我这个是河蚌。”
季葛亦:“小乙,你这个河蚌真大,我还没有见过呢,这个河蚌的嘴巴会打开吗?你看看我的,这是我的新发现,是一个无敌大海螺,长得很好看哦,你想不想摸一摸它?”
小乙:“你这个海螺真好看,我还是在电视里看过呢,让我摸摸看!”我请他们两个到前面介绍自己的贝壳,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
周末的亲子时光,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市场、超市寻找文蛤,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从爸爸妈妈的反馈信息中得知,幼儿在寻找过程中特别主动,大胆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文蛤的外形特征、文蛤吃什么食物、文蛤是否会睡觉等。一次简单的寻找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接下来,幼儿用小牙刷洗涤文蛤的外壳,体察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的很开心。食堂的厨师爷爷给幼儿制作了很多美味佳肴,文蛤的烹调品种多种多样,有爆炒文蛤、文蛤蒸蛋、文蛤汤、文蛤饼等。幼儿吃得津津有味,相互分享使用,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赞美:“太美味了,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鲜!”
从购买到清洗文蛤,直至最后品尝,幼儿都是亲自参与。多种口味的文蛤俘获了幼儿的心,视觉与味蕾得到双重享受,还知道了文蛤是家乡特产,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增强。
四、回顾总结与反思
由幼儿引发的问题考虑其实施的价值和可行度。如东的文蛤是幼儿的热门话题,针对幼儿好奇的点,我和班级老师也进行了讨论:是否能将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对象?在群里我们征求家长的意见,并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我们局限于文蛤的找、想、玩、画,未能深層次进一步了解文蛤。基于此,通过《贝壳的秘密》《贪玩的小贝壳》《魔力贝壳》等绘本的学习,深化幼儿的认知,见证幼儿的快乐,感叹幼儿的创意,收获自身的成长!
在贝壳课程中,幼儿通过计划、探索、思考,在一步步摸索里获得了相关经验,自己在探索中获得的远比教师灌输的要有意义得多,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成长。
家长乐于参与其中,这反映了家长态度与理念的转变。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家长实时渗透育儿知识,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参与活动时不再躲在幕后关注,也勇于实践,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增进了亲子互动,从而建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生活即课程,游戏即学习。生成性课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自主获取知识经验,建立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