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思达”教学法
2022-04-29胡宜平
胡宜平
导读:聚焦核心素养的“读思达”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话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转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解读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分析“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研究核心素养下的“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策略,旨在从认知输入、加工、输出三个领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备本质意义,即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建构语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明确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应用语言的技巧,获得相应的思维能力,包括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创造等思维。除此之外,该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灵活、深刻、批判、敏捷、独创品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审美情趣、高雅鉴赏品位,目的在于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发展。该素养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学习知识和鉴赏活动中逐步掌握表现、创造美的技巧。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读思达”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活动、思考活动、表达活动有机整合,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经验,整理学习材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利用大脑加工知识,形成全新的阅读认识,随即以口语、书面表达的形式阐述结论,能够促进形式的语文素养发展。“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标志着传统“知识本位”课堂向新型“核心素养”本位课堂转变,能够使形式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态化,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三、核心素养下的“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读——认知输入
认知输入,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文字认知、内容理解、意义构建”。教师以配乐朗诵的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积累字、词、句学习经验,可以帮助其夯实语言建构基础,有助于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1.配乐朗诵,夯实语言建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形成深层次认知,能够在理解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转述、归纳文本,从而夯实语言建构基础。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彩色的梦》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以示范朗读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配乐朗诵产生兴趣。然后,要将观察、想想与课文中的图文资料进行融合,让学生尝试对照拼音流利地朗读全文,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围绕重点字词解释诗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对“梦境”的向往进行朗诵,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依托重点句子进行教学,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融合配乐朗诵与字、词、句学习,让学生历经“文字认知、内容理解、意义建构”三个阶段,能够感受汉字的魅力,体会配乐朗诵的快乐,夯实语言建构基础。
2.品读语言,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鼓励其思考问题,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使之能够在“口、脑、手”的联动中,品味文字之美、感受语言魅力,既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花的学校》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先介绍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材插图,让学生能够借助图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课文进行分解,解读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品味诗歌语言,在脑海中构建一幅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场景,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语言的新鲜感。其次,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激发其审美鉴赏意识。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花儿活泼、可爱的句子,用括号标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最后,以朗读交流的方式,檢验学生的朗读、鉴赏成果,让其围绕同一景物段落进行对比,体会动词的生动及不同词语表达层次的新鲜感,感受“花孩子”的童趣,学会鉴赏文本,自主建构语言,促进自我核心素养发展。
(二)思——认知加工
1.精妙设问,启迪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懂得思考,便无法促进思维品质提升,因此,教师要在“思”这一认知加工环节,对学生提出有益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发展的学习问题,从思维角度引领学生的学习,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介绍陶罐和铁罐,使学生能够明白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很谦虚,很想和铁罐和睦相处。此时可以提出问题:“陶罐和铁罐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铁罐和陶罐分别像什么样的人?”利用核心问题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使之能够自觉进行认知加工,产生学习课文的欲望。然后,教师可以围绕核心问题指导学生默读全文,鼓励学生标注自然段序号,找出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教师再通过指名、开火车等形式,让学生趣读课文,同时出示生活中陶罐和铁罐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在直观图示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点。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度思考,懂得铁罐很傲慢,而陶罐很谦虚,在王朝覆灭之后,两个罐子的命运截然不同。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从人们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入手,提出问题:“如果宫殿没有倒塌,两个罐子又有怎样的命运?”“如果铁罐听到陶罐对人们说的话,它会作何感想?”利用问题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使之能够通过思考和分析陶罐与铁罐的不同命运,获得启发,即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他人优点的人。
2.思维绘本,提升思维品质
图画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将绘本内容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与绘本教学内容进行融合,由此将学生的思维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呈现、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强化示范、引导,挖掘教材中的绘本元素,灵活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思维品质提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课文涉及鸟窝、小白兔、小刺猬、小鸭子、巧克力、香肠、面包等物品,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元素将绘本故事《我的秘密》融入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出示绘本,并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概括课文主旨,了解故事主人公发生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有关“变化”的物品,利用树状图将不同的“物品”连接起来,通过思维绘本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绘本作品,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与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自己如果会变化,想要变成的东西,融合绘本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动笔绘画、阐述、总结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达——认知输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步骤是“识字、阅读、写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则强调“阅读、思考、表达”的整合。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教育学生合理表达自我情感,树立正确文化传承意识。
1.情感表达,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小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在“认知输出”这一阶段,教师要利用好“读思达”教学法,在口语、书面表达上,指导学生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确保语句通顺、书写规范。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抓住“吼、斩钉截铁、屹立、纵身、昂首挺胸”等关键词,指导学生个性朗读,以扫读、略读、跳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情感基础,将本课难点定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厚植爱国情感培养。其次,要播放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影视剧资料,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五壮士面对大敌的从容不迫、义愤填膺。可以提出质疑:课文标题中为什么是“五壮士”而非“五战士”?以此引发学生的探讨,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概括出课文中故事的发展顺序,即“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对人物的敬佩和歌颂之情,让人明白“壮士”代表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而“战士”则指在战场上参加作战的士兵。在懂得“壮士”与“战士”的区别后,学生能够抓住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句子进行情感表达,教师则要稍加引导,围绕五壮士的“义无反顾、英勇无畏”进行讨论和写话,根据学生的表达来解读课文中五壮士的思想感情与伟大献身精神,使学生能够按照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情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勇于献身的意识。
2.趣味绘本,激发文化弘扬热情
趣味绘本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能够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契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弘扬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具体场景、实践与绘本内容进行关联,为学生语言表达提供平台,由此加深其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科普绘本——奇妙爬山虎”引出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朗读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科普绘本中关于“爬山虎”特点的论述,总结现实生活中植物与课文中植物的区别,尝试运用画笔来画“爬山虎”。然后,根据学生的绘画,讲解课文中爬山虎生命力顽强的原因,联系科普绘本中“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药用功能,讲解传统中医文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讨自己熟知的植物,并仿照绘本中的“爬山虎”形象进行绘画。在趣味绘本中,学生能够了解“爬山虎”在医学方面的功效,对我国中医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最后,围绕科普绘本中的“悬壶济世”篇章,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联系课文中“爬山虎”的根茎特点,让学生运用绘画和写短文的形式,表现爬山虎的形态,阐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取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3.多元活动,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写话,由此突破思维定势,逐步体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促进其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借助课内外资料,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内容,针对“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总结情感、写法的特点,带领学生学写场面,使学生能够在口头、书面表达中,懂得人们喜悦的原因。然后,可以围绕课文中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关键词,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作诗,使之能够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在编写诗句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读课文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经典场面,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特点,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特点,从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还可以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表达,抒发对领袖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构建以“认知输入、加工、输出”为核心的语文课堂,可以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能够推进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以及课题研究中,要转变传统的“师本位思想”,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积极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