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导读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
2022-04-29王丽媛
王丽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引入要素导读模式,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教师执教带来更多选项,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机会。特别是语文活动设计和组织时,教师有意识将导读模式渗透其中,能够创造更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体验,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成长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读领悟、媒介诱导、合作互读、创新读写,都属于导读模式设计范畴,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做出理性设计,推出系统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感知、思考、分析、对比、归结,全面提升其学力基础。
【关键词】语文要素;导读模式;课堂活动;设计
所谓语文要素,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围绕要素导读模式展开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喜闻乐见,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预习诵读、质疑释疑、演绎辩论、仿写反思等活动,都关涉到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在导读模式应用中做优化处理,以提升导读模式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其学习品质,促进其语文要素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
一、自读领悟,设计预习诵读活动
语文学科需要预习,学生也有预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这个环节渗透一些活动任务,让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内容,搜集相关教辅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真正实现学生的“先学”。学生自主学习程序打开后,教师需要适时跟进观察,给学生以更多学习辅助,让学生自然启动学习思维,在创造性学习中成长学科能力。
1.初读感知
教师设计预习任务时,不妨以活动形式推出,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如课文诵读,可以设计成展示诵读、比赛诵读、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学习,这样可以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对预习任务往往不够重视,如果教师以活动形式推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诵读任务是:这篇课文语言精美,非常适合展开诵读训练,自行探索诵读技巧应用,准备在小组内介绍诵读方法应用。学生有一些诵读方法积累,但专门研究诵读方法应用经历不多,自然有一些紧张。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从情感、节奏、声音、停顿等方向思考,课堂研学气氛逐渐浓重起来。在展示交流环节,学生进入学习小组之中,先诵读课文内容,然后介绍方法应用,教师适时观察学生学习表现,补充一些方法技巧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做应用体验。学生对诵读技巧应用比较敏感,针对技巧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展示、介绍、讨论,其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教师利用诵读方法推荐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训练,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体验机会。
2.信息搜集
学生手中大多有一些教辅材料,这是难得教学资源。学生平时不会主动阅读这些信息,教师不妨做活动设计,让学生参与信息搜集活动,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网络信息搜集,这是学生最为青睐的活动。
教师设计信息搜集任务,学生势必积极响应,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如教学《草原》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先行阅读教材内容,并围绕“草原”搜集相关信息,包括图片、视频、文本等内容。学生占有丰富教辅材料,可以快速获取一些素材信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搜集,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教师通过家校微信群搜集学生提供的信息,并对这些素材做整合处理。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对素材来源以及素材特点做介绍分析,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学生亲自去过草原,其介绍更为详细,情感投入也非常到位,教师对学生信息搜集情况做梳理归结,对学生学习表现给予更多肯定。学生经历信息搜集过程,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逐渐养成了良好阅读学习习惯,这对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一定帮助。
二、媒介诱导,设计质疑释疑活动
学生对直观媒体信息比较敏感,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的意识,适时展示媒体信息,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助学手段进行活动设计,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1.媒体展示
媒体助学作用十分丰富,教师要科学应用媒体手段,为学生带来适合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其语文要素的落实。如配乐诵读、音乐故事、图片观察、动画解读、微课导读等,都属于媒体助学的活动,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要求,组织更多有声有色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成长语文能力。
教师运用媒体展示信息时,要对媒体素材做优化处理,体现“少而精”的原则。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师对相关影视片段做剪辑处理,为学生提供观看机会。学生对影视素材有更高认同感,教师设计观看要求,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视频情节,对相关场景做详细描写。学生观看视频更为认真,教师不时做出提示,让学生找到更多关注点。在讲述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一定次序讲述,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讲述各具特点,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做互评,对学生学习表现做总结。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准备视频内容,并且渗透故事讲述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战斗故事比较敏感,自然能够积极响应,其训练效果逐渐呈现出来。学生讲述故事时,要对故事情节做梳理和记忆,还要组织语言进行讲述,能够锻炼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组织,其适合性更高。
2.质疑阅读
教师设计质疑释疑阅读活动时,要对阅读要求做细化处理,给学生以思考提示,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操作方向。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时,其关注点往往在人物、情节上,“看热闹”的心理比较突出,教师要适时做出提示,让学生进行关联性思考,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阅读问题,促使学生与同伴展开交流互动,这样的阅读学习才具有创造性,其阅读体验才能更为深刻。
学生对质疑性阅读比较熟悉,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能够及时唤醒学生阅读思维,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如教学《竹节人》,教师要求学生先做自主阅读学习,将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设计出阅读问题。学生迅速做出回应,积极展开阅读思考和讨论,阅读问题不断涌现。如:竹节人制作很麻烦,小学生能够制作出来吗?从哪些环节能够看出竹节人很好玩?这篇文字带有回忆色彩,主要表达怎样的情怀……教师对这些问题做梳理,引导学生做集体讨论,逐项解决这些阅读疑难问题,推动阅读学习的顺利展开。教师组织学生做主动阅读学习,并设计出一些阅读问题,这无疑是典型的质疑性阅读。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能够看出,学生关注的点比较广泛,教师对问题做梳理归结,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条件。
三、合作互读,设计演绎辩论活动
学生喜欢合作互动学习,教师设计一些演绎活动、课堂辩论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一定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更好表现,教师对合作活动做优化组织,能够带来正面帮助。
1.角色演绎
故事类课文是适合的演绎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自行创编课本剧,合作展开课堂演绎活动,学生会积极响应。学生进入演绎活动,需要深度阅读、集体讨论、积极改编,在实际体验中积累语文知识、成长语文能力。学生进入角色之后,需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个实践体验是非常绝妙的,学生感觉和体悟是极为丰富的。教师需要及时跟进指导,为学生带来更多学法支持。
角色演绎有多种形式,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故事情节做出应对。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在文本开头有一段肖像描写,这个描写极为经典,教师围绕这个描写内容设计了演绎任务:深入阅读这段描写内容,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做具体分析,然后发挥想象,用插图绘画的形式呈现这个角色形象,准备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对插图绘画比较熟悉,都能够主动进入到操作环节。在课堂展示时,教师要求学生要对插图创意设计、操作过程、制作方法等内容做详细介绍。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展示介绍,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对学生插图绘画操作情况做归结,对学生学习表现做评价,推出一些优秀绘画进行重点展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堂辩论
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见解,其辩论气氛逐渐形成。课堂辩论是比较激烈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要展开深度思考,围绕观点进行信息搜集,运用论证的语言展开互动,能够促进学科思维、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堂辩论能否发生的关键在于教师问题设计是不是带有争议性,教师要对文本内容做深度解析,做好对接处理,针对学生学习关注设计阅读问题。
学生对课堂辩论比较有热情,教师在话题设计时,要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关注点有准确把握。如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教师设计的话题是:作者在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结尾一句“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样的说法肯定有问题。如何理解这些语言呢?学生面对这个问题,纷纷展示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交流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做充分交流。教师设计话题带有思考性,关涉到生物学内容,提出了带有质疑性的问题,无疑能够形成激励作用。学生饶有兴致地展开思考和讨论,课堂辩论顺利展开。其实,从生物学角度讨论这些句子是不是合理没有太多价值,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深度交流,在充分讨论中锻炼各种能力。
四、创新读写,设计仿写反思活动
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都属于读写范畴,教师从学生训练需要出发,设计一些带有创意的读写任务,能够快速调动学生读写积极性。
1.仿写续写
仿写、续写是典型的读写结合训练形式,学生对这些训练活动比较熟悉,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让更多学生能够主动进入到学习核心。仿写不是“翻译”,也不是“解释”,而是借助一些方法进行“创作”,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时,要注意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读写环节。续写能够调动学生想象力,教师提示要到位,给学生规划清晰思考方向,确保续写顺利展开。
教师设计仿写任务时,不妨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学生未必会按照教师的思路设计,但一定能够起到启示的作用。如仿写《盼》,这篇课文的最大亮点是心理描写,教师在仿写任务设计时,注意从这个角度展开提醒:选择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件,从心理描写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揭示某种心理诉求,表达童年生活的单纯。学生接受任务后,再度阅读文本内容,对心理描写片段做重点关注。进入仿写环节后,教师不时与学生做对话交流,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给出仿写提示,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仿写不再是机械模仿,这对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成长有一定帮助。学生对读写训练最为熟悉,教师要给出不同的指导和规划,让学生收获不同的学习感受,这样才能形成教学启动力量。
2.体悟反思
小学生对读后感、阅读反思等活动任务不是很熟悉,教师不妨做出示范操作,利用“下水作文”形式做引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读写思维,在主动操作中形成语文素养。读后感、阅读反思带有鲜明的议论文体裁特征,教师不需要做专业解读,让学生在模仿操作中感受文体的不同。语文要素包含内容众多,教师从读写角度展开活动设计,学生主动响应,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读后感需要“读”“感”结合,而且要将重心放在“感”上,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做好强调,让学生主动做深度思考,确保读写训练顺利展开。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这是一篇关涉环保主题的文本,阅读这样的文章,要做好生活对接。教师设计读后感训练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学生对这类内容比较熟悉,生活认知积累也比较丰富,自然能够积极联系,顺利打开读写思维。展示环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展开思考和对接,结合生活污染现实案例,阐释环保的重要性。教师挑选一些佳作,组织学生做互动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学生有阅读、有思考、有交流、有书写、有表达,其学习体验是极为丰富的,更好的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学生对环保话题比较有感觉,教师从这个角度设计读写任务,其适合性是很高的,学生主动展开读写操作,其认知内化顺利完成。
导读模式注重一个“导”字,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的意识,围绕语文要素落实展开活动组织,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讨论、演绎、展示、辩论、读写等学习之中,积累语文知识、成长语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形式众多,“听说读写思”是最为基本的手段,教师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机会,能够有效培养其学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瑞华.语文要素: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3).
[2]陈坤.聚焦语文要素 追求课堂实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J].安徽教育科研,2022(07).
[3]陈果.基于单元编排特点,在整体设计中落实语文要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