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写物类作文序列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2-04-29王花

新教育·科研 2022年9期

王花

【摘要】部编版教材创新单元体系结构,按照能力发展线编排习作教材。遵循教材的编排理念,作文教学需要走序列化训练之路。本文从“整体把握,构建梯度训练体系”“前后勾连,设计梯度写作训练”“逐篇踩实,细化过程指导”三个方面谈小学部编教材写物类习作的系统梳理及写物类作文序列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写物类习作;序列化作文;梯度训练;习作支架

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的能力发展训练体系,是部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特点。如何用好部编教材,教好学生习作?近几年来,我们对小学作文序列化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下面以写物类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把握,构建梯度训练体系

部编教材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按能力发展线整体建构了习作课程内容,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整体解读教材。

1.纵向梳理,明晰序列目标

部编版教材纵向安排,突出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阶梯性。写物类习作在小学习作中共有7次,教师根据部编版教材“写物类”习作训练序列梳理的能力训练点如表1。

表1 部编版教材“写物类”习作要素及对应的能力训练点

由表可见,部编教材对“写物类”习作内容和要求是拾级而上、螺旋上升的。“写物类”习作主要是观察力的训练,三年级重点训练学生“有序观察、细致观察”;四年级引导学生“连续观察、重点观察”;五年级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由表及里观察、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

2.横向梳理,明确习作难点

部编教材横向编排,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训练点横向梳理如表2。

表2 五年级上册全息作文能力训练点

由表中可见,观察力的训练是遵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并本质、从静态到动态的规律,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3.立足单元,确定训练内容

《介绍一种事物》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全面了解事物各个不同方面的特点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前提,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是不全面和不深入的,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次作文训练方法和内容如表3。

表3 全息作文序列训练五年级上册习作5训练方法和内容

这样的安排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和训练方法,让作文教学目标更加突显,教学内容更加集中、更加聚焦,能更有效地落实习作要素。

二、前后勾连,设计梯度写作训练

明晰了写物类文章各年段的序列目标,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年段特点,注意前后勾连,设计梯度的写作训练,促使学生写作能力呈进阶式发展。全息作文训练教材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三至六年级主要以部编教材的单元习作为抓手,基于学生的习作难点,搭建观察、想象、思维、表达的支架,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

1.从易到难,让习作训练从单一走向综合

从序列作文训练目标而言,小学低年段的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培养其通过想象表达自己见闻的能力。因此,对于低段观察力的训练,教师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先分解,再分步,最后组合的顺序设计观察学习活动,展现学习过程的循序性。

(1)分解: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设计的观察活动要简单有趣,教师把“五官观察法”分解成五个主题:小眼睛看世界、小嘴巴品世界、小耳朵听世界、小小手摸世界、小鼻子闻世界,设计了“涂一涂、记一记、说一说”等阶梯性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达。

(2)分步:围绕“小眼睛看世界”这一主题,分三个环节设计观察训练。

环节一:走进公园观察景物的色彩;

环节二:观察“身体上的形状”;

环节三:观察“物体的位置”,要求学生站在小区的中央,面对太阳说说在各个方位都有哪些事物。

(3)组合:在分步训练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形状、颜色、位置组合起来进行表达训练,描述物体的位置时用上表示颜色和形状的词语。

把五感观察法分解成看、听、闻、摸、尝五个方面进行观察训练,把“看”又分成看形状、看颜色等几个方面,先分解再组合,这样先易再难的观察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喜闻乐见。

2.由此及彼,让习作内容从单一走向丰富

中年级是观察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三、四年级重点是观察力的训练,并辅于想象力、思维力、敏感力的训练。《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借助记录卡运用五感观察法多个角度观察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植物,捕捉心头掠过的细微感觉,把观察和感受穿插表达,让作文更真实生动,在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做到形象表达。经过低段的分解训练,三年级学生对植物的观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加入“第六感”写出自己的感受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运用“观察+想象”策略,先勾连生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第六感”,然后迁移运用“六感观察法”,最后借助表格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

表4 “第六感”训练清单

表5 “第六感”观察单

这两份训练清单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运用“六感观察法”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事物,特别是“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由此及彼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写作的基本元素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完成“第六感”观察单的过程其实就是“物”转化为“意”的过程,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如何写”对于中段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教师应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把“意”转化为“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样直抵心灵的“观察活动”不再是停留在表层,而是在写作活动中有力度、有温度地真正落实。“六感观察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敏感力和捕捉内心真实体验的能力,让学生的表达做到有物、有序、有情。

3.由表及里,让习作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故高年级重点是思维力训练,并辅于想象力、观察力、敏感力的训练。五年级有两次写物类的习作,分别是《我的心爱之物》和《介绍一种事物》,对于高段的写物类的习作教学,观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从外到内深入了解事物的内涵价值、品质精神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我的心爱之物》的习作难点是要把“心爱”的理由写清楚。为了突破习作难点,笔者选择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法”引导学生按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来观察“心爱之物”:一看样子,二问来历,三查用途,四找故事。

表6 我的心爱之物记录表

以上的观察训练,旨在让学生明白观察不仅用眼,还要用脑,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触及言语的深处、思维的深处,发现心爱之物的内涵价值所在。像这样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了解事物,促使学生习作思维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从而写出内容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三、逐篇踩实,细化过程指导

基于对写物类习作的编排理解和对习作起点的把握,遵循学生的习作心理,多维架构有密度、有层次的习作支架系统,加强习作过程分步指导,指导学生写好写物类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1.巧用范例支架,学习表达方法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写物类作文并不陌生,但运用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涉及到说明文方面的写作知识。“如何写清楚”是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因此,教师要用好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帮助学生感悟把事物写清楚的方法,为单元习作训练提供基础性铺垫。深入解读教材,不难发现:《太阳》《松鼠》和《鲸》三课都是从多个角度来介绍事物的,三篇文章铺垫的都是写作方法,不同的是《太阳》和《鲸》两课的语言较平实,《松鼠》一课的语言较活泼,但无论是什么风格,描述都做到准确、清楚、有条理。除此之外,《松鼠》一课的课后的问题还指向写作素材搜集和整理的策略。多角度介绍事物、多种方法说明事物两个写作法宝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指向“写作”的阅读为“如何介绍清楚”建构了“范例支架+策略支架”支架群,让“如何写清楚”的策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2.搭建学习支架,运用表达方法

“范例支架”为学生直观提供针对性极强的习作策略,但“怎么写”需要教师设计针对性的片段训练,创建“范例支架+学习支架”支架群,引导学生在实战中习得有效的习作策略。围绕习作任务,笔者设计了“多角度介绍事物”和“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两个片段训练,有效地将“如何写清楚”这一习作关键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统整式介绍事物的片段训练流程如下图。

环节一:联系生活经验,完成椰子小名片。

环节二:观察椰子树的样子,写下观察所得。

环节三: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九宫格发散,了解椰子的用途。

环节四:查找资料,了解椰子树的生活习性。

这四个环节运用发散思维从美食、观赏、价值、生活习性多个角度对椰子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利用图表搭建程序支架,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解决了作文构思的难题。从范例支架的“学得”到练习支架的“习得”,符合习作规律,这样的精准写作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以部编版写物类习作为例,从理清序列到实践运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统整单元资源,设计立体的“支架群”,通过有层次、有焦点的写作训练,引领学生借“架”拾级而上,不断促成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以及写作素养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赖荣明.习作教学的目标细化及有效梯度训练[J].福建教育,2019(1).

[2]周子房.程序支架:构建写作学习的有效流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9(12).

[3]邵婷.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文评价与批改问题[J].启迪与智慧(中),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