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4-29程世高吴若静
程世高?吴若静
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通史编写体例,在教学内容极大压缩的情况下,对高中历史教师备课、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以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量大、头绪多、知识杂、课时紧,成为目前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实施难以回避的系列问题。教材该如何整合取舍、课堂教学要引向何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又将落向何处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探讨解决。本文试以“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例,对破解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思考。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聚焦关键,删繁就简
本课内容上承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下接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个子目。把握四大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教学设计的难点,也是进行整合取舍的关键点。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意大利首先掀起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形成。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在此基础上,欧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当我们沿着历史本身发展的逻辑,厘清“思想解放”明线下的“人文主义”发展这条暗线后,再考虑到初中历史教材和教学实际,不难发现启蒙运动及其核心思潮“理性主义”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教学时有必要聚焦这些关键大概念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删减,以求得学生的历史通感。基于此,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运用时空定位说明启蒙运动与世界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历史地位,认识其“人文精神”发展的影响;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启蒙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理清理性思维的演变,理解启蒙思想产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认识到启蒙运动超时空的影响力、生命力。
整堂课充分尊重中学历史学科常识、海口市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历史常态,坚持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素养立意、学生为本,力求真实、自然、高效,以简洁、丰富的材料最大程度将自己所思所想表现出来、把学生所感所悟激发出来。与此同时,我还试图在大概念统摄之下,于“历史”与“现实”纵横之间架起桥梁,在中国历史中融入世界历史考察,力图将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带入历史风景进行体验,进而实现历史照亮现实、思维启迪智慧。现在我撷取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呈现出来,既是自我剖析,更是抛砖引玉。
二、教学片段与意图——精准发力,激趣调味
1.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片段)并在PPT上展示歌詞:“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你/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
师:同学们,刚刚听的这首歌的歌名大家知道吗?
生:《夜空中最亮的星》。
师:是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品味这段歌词时,就不由自主地以历史老师的视角联想到欧洲近代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也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它就是?
生:启蒙运动。
设计意图:歌声响起,无需多言,学生就能迅速从课间的喧哗转换到上课时的安静状态,听歌过程中还会自然引发“这是什么歌”“要上什么课”“这首歌跟这节课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疑问。另外,这首歌旋律渐进奔放、歌词契合课题,无需过多渲染,即可为整堂课奠定浓厚的感情基调。如此能起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效果。
2.新课讲授。
师:说到启蒙运动,大家首先能想到哪个国家?
生:法国。
师:除了法国呢?
生:英国。
师:除了英国呢?
生:德国。
师:刚刚大家说的是启蒙运动的高潮、起源和拓展的国家,但是今天老师要从另一个国家—葡萄牙说起(展示18世纪前期的里斯本的图片)。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幅描绘18世纪前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风光的图片,大家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城市?
生:繁华、繁荣……
师:何以见得?
生:楼多、人多、车多、船多。
师:是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除了繁华,它还因其虔诚的宗教信仰而广为人知。但是,好景不长,大家再看接下来的这幅图片(展示经历灾难后的里斯本图片)。
生:(惊讶、叹息)。
师:此时,你们还能将“繁华”“繁荣”这样的词语与这一片废墟联系起来吗?大家猜猜看,究竟发生什么事了呢?
生:地震吧?
师:是的,就是地震,但又不仅于此。1755年11月1日,恰好万圣节,上午9点多,一场突如其来的9级大地震降临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伴随着地震,海啸、火灾等灾难接踵而至,几乎让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在里斯本呢?当时,很多人也有同样的困惑。大家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思考一下当时对这场地震有怎样不同的解释?
材料:严厉的神父每天布道数百次,对那些目瞪口呆的幸存者说,上帝是在惩罚他们的罪过,如果不悔改还要惩罚。但人们知道,在那可怕的一天有很多儿童死去,他们开始怀疑上帝的仁慈和怜悯。他们还问神父们,为什么上帝毁了那么多的教堂而留下整街的妓院。谁也答不上来。写小册子进行争论的人之中有一些科学家,他们认为地震不怪人的罪恶,而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摘自[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下)
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认为上帝在惩罚他们的罪过,第二种认为地震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师:你们更相信哪种解释?
生:第二种。
师:那当时的人们呢?
生:第一种。
师:真的是这样吗?人们没有怀疑过第一种解释?
生:有!
师:大家看到了我在材料中加粗的词语“怀疑”了。那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对神父的说法产生怀疑呢?
生:因为很多儿童在这次地震中死去,所以他们开始怀疑上帝的仁慈和怜悯。
师:是的,儿童是无辜的,不应成为上帝惩罚人们罪过的对象。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还有就是很多教堂被毁却留下了整街的妓院,这也不符合惩罚罪过的逻辑。
师:大家说得很好!这个富足的都市,基督教艺术和文明之地的破坏,触动了世纪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这场“天灾”造成的影响首次被大范围地进行科学化的研究,也引发了大量启蒙思想家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6年之后,在欧洲另外一个城市—法国的图卢兹市,又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人祸”—卡拉斯事件,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接下来,我说,你们认真听。(展现配图和配音)。
卡拉斯事件:1761年,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小城图卢兹市,一位颇受人尊重的商人卡拉斯被认定谋杀儿子。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卡拉斯一家都信仰新教,长子安东尼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由于没有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而没有当上律师。安东尼感到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自寻短见。当地警方不经调查,就认定是卡拉斯因为无法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而吊死了他。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呢?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但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斯供出同谋。卡拉斯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斯车裂之刑。临刑前,卡拉斯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这就是曾经震惊欧洲的卡拉斯冤案。
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有何感受?
生:难过,悲愤!
师:当时,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听闻此事之后,也跟我们一样愤慨,并不顾年近七旬的高龄为之奔走斗争。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从而做出个人的判断写了上述书。最终在1763年3月7日,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斯及其一家得到昭雪。从这样的天灾人祸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测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生:专制、黑暗、残暴、愚昧……
师:是啊,这是一个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失望时代。难道没有让我们感到欣慰和希望的地方?
生:智慧、理性、正义、科学……
师:是的,即使一丝丝,也是整个时代所强烈呼唤和期盼的光明。正如我们课前所听到的歌《夜空中最亮的星》一般,启蒙运动也正以其厚积薄发之势在驱散现实的黑暗。为了更好地走进这个时代,接下来我们聚焦欧洲。
设计意图:历史课应有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而非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讲启蒙运动,我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到法国图卢兹市,从里斯本大地震到卡拉斯事件,学生猜到了开头却想不到结尾。此外,运用图片、音频等讲述这两个城市的故事,让历史画面感、真实感更强,学生会觉得历史触手可及又乐趣横生,自然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但历史课的故事又不像脱缰的野马漫无边际,因此我还特别注意根据“天灾”“人祸”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史料實证、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一:聚焦欧洲(15~18世纪)。
师:请大家回忆15~18世纪欧洲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把它们绘制进政治、经济、文化三维坐标图。
生:英国代议制确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经典力学创立等(如图1所示)。
师:根据这些事件,大家对欧洲社会做一下“受力分析”,概括指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阻力和动力分别有哪些?
生: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以及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等,这一切又引领着社会前行。
师:是的,两股力量在较量,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同时,信仰和理性、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也左右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先来阅读下面两则小材料(展示材料)。
材料一:马丁·路德认为自然理性始终处于“魔鬼权柄的支配之下”。
—赵林《十字架神学的吊诡》
材料二:加尔文以《旧约》中的“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反对日心说,质问道:“有谁敢将哥白尼的威信高驾在圣灵的威信之上?”
—罗素《西方哲学史》
师:启蒙运动前的宗教改革运动虽然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但是我们从这两段材料中又看到了它具有什么特点?
生:好像有点反理性、反科学。
师:这跟你们印象中的宗教运动是一样的吗?
生:不太一样。
师:那宗教改革到底在追求什么?
生:似乎要建立起宗教的权威。
师:是的,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场运动本身却具有反理性和反科学的特点,它要树立的是信仰和圣经的绝对权威。如此,欧洲就处在一个左右为难、前后矛盾的十字路口(如图2所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其中一个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设计意图: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应人为割裂,但是也应有所侧重点,这要考验老师的素养和智慧。本环节侧重“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素养的落地,为此我们精心挑选恰当、典型、丰富的素材,认真设计了分层、递进、多样的问题,调动和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心,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教学体会与感悟——减肥瘦身,形散神聚
历史摆脱虚无的“高大上”,回到现实才能“接地气”。从教法来说,不遗余力地探究和分析每一个问题是不可取的,因为把所有内容都当做重点,就意味着没有重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只有删繁就简有所侧重,才能真正意义上突出重点。但如果删繁就简的结果,是若干散乱的知识块,或者与这一课的主题不吻合,即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效果也不会好。
大单元是具有统率作用的大概念、大问题,是通过系统思考与整体布局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做法是将教材知识系统化、逻辑化和意义化,避免教学失去方向。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格局与视野,体现历史教学的要义。其主要特征为:一是整体架构的教学思路,着眼于“大观念”“大概念”“大任务”的教学设计;二是异课同构的学习方式,呈现出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成为实现课程总体目标和理念的关键环节;三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设置从简单到综合、从单一到整体的学习阶梯。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整体安排单元教学的内容,重新梳理教学先后顺序,避免出现知识和内容上的重复,给予师生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间。并且,单元教学设计整合若干节课的设计,学生学习不同课时全新知识点的同时,不断巩固回顾之前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可以做到随时查遗补漏、举一反三。
大概念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需要老师课前大阅读、大动作,学生课上微阅读、小动作,构建有意义的历史课堂。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微阅读可以深思考、大受益。在日益快节奏、多任务学习过程中,我们在大概念统摄下进行宏观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致力于课堂教学材料的微呈现、优呈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大概念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大单元教学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Z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