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

2022-04-29谈蕾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性交流家长

谈蕾

导读:幼儿园教育内容多样,教师不仅要教授幼儿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和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帮助幼儿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培养幼儿集体意识。社会性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大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并总结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反思,探索适合培养和提升大班幼儿社会行交往能力的策略。

由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细化了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并在总则部分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教育内容丰富,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帮助幼儿建立知识基础,还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等能力,学习和交往能力是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提升大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一方面,对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当幼儿进入小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感到不适应,提升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幼儿面对小学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当前,教师在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要善于从多方面总结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困难的原因,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幼儿的发展状况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心理发育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影响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对外界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外界环境,但由于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有限,在探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惑,这就是部分幼儿喜欢向家长和教师提问的原因。这一阶段的幼儿和家长在意识上的差距较大,幼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面对同龄幼儿时,这种差距减小,幼儿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对待身边的伙伴很热情,喜欢交流,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经过两年的训练,大班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处于较强水平,为教师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提供了依據。

(二)身体发育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影响

身体发育状况也是教师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班幼儿的心脏功能、呼吸功能、肌肉运动功能都在不断增强,同时大脑发育已较为成熟,这也就意味着幼儿睡眠时间可以相对减少,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身情绪,即是教师对大班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生理基础。同时,在进行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时,幼儿在与其他人一起参与活动、思考问题、进行语言交流、感知情绪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大脑在语言、情绪等方面的发育。

二、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应具备的条件

(一)有一定关心他人的能力

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幼儿已有的基础有一定要求,先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情感感悟能力,具备基本感知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幼儿关心他人能力培养的内容,如当家庭成员情绪低落时,家长会教育幼儿对家庭成员进行安慰。除了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鼓励幼儿互相帮助。这些举措在提升幼儿情感感悟能力的同时,也会增加幼儿和他人相处的机会,能够为幼儿提升社会性交往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有一定交流基础

幼儿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状况是多种多样的,但幼儿必须根据具体的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对事件和情境有所感知,形成自己的判断,以组织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教师提升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需要幼儿具备一定交流基础和经验,以及一定的交流技能储备,这样教师开展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才能有共同语言,顺利完成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的方式,增加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提升幼儿交流能力。

(三)有一定合作能力

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包含着合作因素,双方要有一定合作基础才能够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教师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时不能忽视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同时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提升幼儿的集体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举办集体活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合唱、参与集体舞蹈、合作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增加幼儿之间合作的机会,提升幼儿合作能力。教师创造合作环境,让多个幼儿共同完成同一任务,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展开交流和分工,这样幼儿有了共同话题,也就有了交往基础。

三、培养大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出现的问题

(一)幼儿自我意识强烈

当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很多家长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生活中家长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行动能力有限,因此大多数时间都是家长帮助幼儿处理如穿衣服、洗漱、整理仪容仪表等生活事物。家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幼儿身上,虽然幼儿生活状态较好,但家长围着幼儿转的状况也容易让幼儿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很多幼儿将这种自我意识带到幼儿园中,在和其他幼儿交往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交往的过程是相互的,幼儿的自我意识太强,不容易和其他幼儿沟通交往,这对教师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造成一定阻碍。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家长担心幼儿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幼儿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会进行筛选。幼儿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但是,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部分家长就不让幼儿和矛盾方幼儿接触。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幼儿在心理上会对社交产生不良情绪,害怕家长不同意自己和其他同学沟通来往。部分家长以自身经验来教授幼儿社交经验,但是幼儿的世界较为简单,情绪较为单一,家长们的社交经验并不适合幼儿的社交,反而会给幼儿带来困惑。

(三)幼儿社会交往的经验不足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家庭中,幼儿主要面对的是自己较熟悉的家人,而在幼儿园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只和固定的几个幼儿玩耍,很少或几乎不与其他幼儿玩耍。这类幼儿在性格上较为腼腆,缺乏社交主动性,但是在内心渴望与其他幼儿玩耍。当教师有意将幼儿与其伙伴分开组队时,幼儿会显示出紧张与不安的情绪,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幼儿交流。幼儿长期面对固定人群,社会性交往经验不足,导致幼儿在面对较为陌生的人群时不知所措。

四、大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培养幼儿集体意识

教师培养和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需要培养幼儿集体意识,转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中。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力量,逐渐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如教师可以组织“蚂蚁搬家”游戏,让幼儿两人一组,背靠背搬运气球,搬运完一个气球之后,更换下一组成员,搬运气球多的小组获胜。这个游戏幼儿个人无法完成,且最终的结果由集体成果决定,对于培养幼儿集体意识有促进作用。

(二)对家长进行指导,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教师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有必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和家长形成合力,家校共育,共同开展社会性交往能力培训活动。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培养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和家长取得联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让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

(三)在生活中增加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机会

教师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需要给幼儿提供更多交流和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多接触性格各异的同学,熟悉各种性格,在实践中积累交往经验。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上开展“茶话会”活动,让幼儿带一些零食,通过抽签的形式决定茶话会的伙伴,把自己的零食送给对方,并向对方介绍自己。茶话会的氛围较为轻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幼儿社交的紧张感,且茶话会的方式可以为幼儿增加合作的机会。此外,性格开朗的幼儿更容易交到朋友,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解答幼儿在社交上的疑惑,培养幼儿开朗性格,帮助幼儿克服社交恐惧心理。

(四)从小事做起,培养幼儿分享习惯

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交需要有共同话题,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分享自己的话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授幼儿积累话题的技巧,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帮助幼儿积累话题,以此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从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入手,组织“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讨论会,让幼儿在班级中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并将动画片推荐给其他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从幼儿身边的小事进行引导,提升幼儿表达能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幼儿在社交过程中不断产生话题,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提升。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宽社会性交往空间

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主要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引导,同时还要利用一切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构建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展开角色扮演活动,立足于人物角色,通过人物语言,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风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走进人物内心,通过角色对话、交流,能够有效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一定程度而言,区域提升活动的开展,能够为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对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又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亲子之间的有效互动,加强幼儿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从不同的维度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五、结语

社会性交往能力需要培养,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往往可以在新的环境下和周围幼儿打成一片,获得其他幼儿的好感,在新环境下建立起自己的友谊。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处于启蒙阶段,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且很多幼儿社会交往的经验不多,这对教师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带来了不小挑战。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幼儿集体意识,逐渐转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多和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大班幼儿正处于成长阶段,家长也应培养幼儿独立意识,有必要让幼儿多接触一些事物,让幼儿在和他人交往中积累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关注幼儿身边发生的小事,培养幼儿分享的习惯,这一举措同样有利于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社会性交流家长
如此交流,太暖!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