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探究

2022-04-29张梦雪苟延峰南彬

村委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 + 互联网

张梦雪 苟延峰 南彬

摘要:为有效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发挥“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积极作用,创新监管方式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寓意构建关系假设,采用调查方法收集皖西六安瓜片等六个知名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剖析观测指标的解释效力以及变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发现政府监管满意度、社会参与满意度和市场配置满意度对“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满意度的影响力依次递减,且12个观测指标的解释效力也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以“三维”模型的变量影响力和观测指标的解释效力展开实践分析,并结合“互联网 + ”下的时代价值和技术优势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扭转农产品安全监管困境,彰显互联网视域下农产品安全监管优势。

关键词:“互联网 + ”;农产品安全监管;调查方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2)12-013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G935     文章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来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监管,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1]。而食用农产品是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源头和基石,对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作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是指对行为人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存过程中故意或过失实施的,危害多数人的生命或身体健康,严重侵害市场经济秩序和危及公共安全,甚至严重影响国家农业富强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等行为情景进行的监督把控。传统农产品安全监管仅仅指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把控,具体负责农产品监管整个环节的安全问题,查处假冒伪劣农产品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处理。这种监管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实施的强制性管理活动,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从生产、处理、存储、加工直到销售过程中的农产品安全,使之适于人类食用[2]。而作为一种新的监管形式,“互联网 + ”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则是“目的 + 使命”的范式建构。换言之,“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能行为,更是市场、政治与社会等“行为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模式整合。市场、政治与社会等行为主体在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自身理性认知不完备性和整体系统不完善性,往往存在诸多漏洞,如失灵、失败与低效等桎梏。因此,引入“互联网 + ”的相关精神理念与方式方法,构建农产品安全监管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系至关重要[3]。

1   “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变量界定

1.1   因变量:“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评估

“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意味着一种新的产业方式、新的生活方式[4]。它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终端技术与农产品安全监管密切结合,促进二者共融共存、更好发展。因此,在具体设计上,本研究将“‘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评估”定义为Y0,进一步操作化为“您对目前‘互联网 + 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是否满意”,并通过两个二级指标——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终端技术在农产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创新创造满意度(Y1)和民众在“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Y2)来评价总体满意度,赋值1~9分,并形成第一个关系假说。

假说H0:假设Y1、Y2与Y0存有正相关关系。

1.2   自变量(一): 政府监管满意度评估

政府监管是政府为实现公共目标对微观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5]。因此,在农产品监管过程中,政府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终端技术明确安全监管的具体指标,并实现指标的知识化与信息化转变。基于此,本研究将“政府监管满意度评估”定义为X1并进一步操作化为“您对目前‘互联网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政府行为是否满意”,并通过五个二级指标——公开透明状况(X11)、行政问责状况(X12)、寻租现象状况(X13)、管理机构低效率状况(X14)、内在性与预算扩张状况(X15)5个观测指标来评价其总体满意度,赋值1~9分,并形成第二个关系假说。

假说H1:假设X1通过X11、X12、X13、X14、X15与Y0产生正相关关系。

1.3   自变量(二):市场配置满意度评估

市场配置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或者产品、服务的大数据信号,为适应商品 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基于此,本研究将“市场配置满意度评估”定义为X2并进一步操作化为“您对目前‘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市场配置行为是否满意”,并通过三个二级指标——信息不对称状况感知(X21)、外部不经济状况感知(X22)、道德风险状况感知(X23)3个观测指标来评价其总体满意度,赋值1~9分,并形成第三个关系假说。

假说H2:假设X2通过X21、X22、X23与Y0产生正相关关系。

1.4   自变量(三):社会参与满意度评估

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以某种方式参与、干预相关事项从而影响其发展态势。在“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终端技术提升农产品监管的社会治理能力并优化安全监管的社会治理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社会参与满意度评估”定义为X3并进一步操作化为“您对目前‘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情况是否满意”,并通过四个二级指标——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状况(X31)、针对性或专业型社会组织状况(X32)、相关“协商”机制成熟度(X33)、社会相关“云治理”状况(X34)4个观测指标来评价其总体满意度,赋值1~9分,并形成第四个关系假说。

假说H3:假设X3通过X31、X32、X33、X33与Y0产生正相关关系。

1.5    控制变量

为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影响的独立程度,本研究选取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为控制变量。

2   调查与分析

考虑到调查内容和对象实际情况,本研究运用科学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评价数据。在抽样原则上,本研究按置信度为95%,Z=1.96,E=5%,P=0.5,N=384的抽样原则。在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选择上,采取分层多阶段和简单随机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选择皖西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寿县八公山豆腐、金寨剑毫和大别山油茶籽油六个安徽省知名农产品主要聚集地。每一个聚集地按其人口规模比例,分别发放300~500份问卷,分别让普通民众、自治组织成员、外来游客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2 400份,回收2 357份,回收率为98.2%。同时,本研究也采用直接数据收集方法,在收回问卷之后,再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先审核调查问卷,再对调查问卷选项的分值进行设计,并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进行综合评定。采用Epidata数据录入法 ,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SPSS“探索分析”,变量Sig.值都小于0.05,变量Cronbach's Alpha值为0.745,标准化后可靠性数值为0.812。通常α值越高表示信度越好,这说明14个观测变量能够反映模型客观状态,有信度与效度保障。

2.1   基本情况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取分层多阶段和简单随机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安徽省知名农产品主要聚集地的人口规模比例发放问卷,分别让普通民众、自治组织成员、外来游客填写问卷,调查主体基本情况分析(见表1)。

2.2   指标因子分析

第一步,模型因子适用性检验。通过SPSS软件数据包的KMO 和Bartlett 检验,本研究得到KMO数值为0.863,大于0.6;显著性差异Sig.值为0.000,小于

0.05。指标具有一定效度与信度,适合因子分析。

第二步,指标满意度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要从政府监管满意度、市场配置满意度和社会参与满意度三个维度估算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观察12个次一级指标的负荷量以及共同度(见表2)。统计发现X1、X2和X3的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达到68.146%,具有一定代表性;X11、X12 … X34等12个主观指标的负荷量都不小于0.525、共同度不小于0.6,拟合度较好,关联性显著,假设成立。

2.3   模型回归分析

通过指标因子分析确定了政府监管满意度、市场配置满意度和社会参与满意度及其次一级观测指标的逻辑关联,之后,研究将适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预判模型总体态势。由于模型涉及到多个自变量,可能出现指标主观性强、度量误差较大、相关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的情况,因此,需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完成预期任务,结果见表3。

根据决定系数R2可知,自变量可以解释Y0总量的49.78%,P值为0.000<0.01,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观察标准化回归系数,获得模型“三维”异质性之相对重要性数值:X1(0.412)、X3(0.393)、X2(0.384)。排位第一的是政府监管满意度,其次是社会参与满意度,最后是市场配置满意度。

3   “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分析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表3中的模式回归参数进行对比,就“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监管、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三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形成如下研究结果:

其一,政府监管是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首要影响因子,排位第一。其中,管理机构、行政问责、内在性与预算扩张路径影响力较大,公开透明和寻租现象状况负荷较低,须重点关注,深入研析。

其二,社会参与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路径影响力比政府监管弱,但强于市场配置,排位第二。其中,多元主体治理格局与针对性或专业型社会组织满意度较高,社会相关“云治理”和相关“协商”机制成熟度负荷较低,但其影响力也不可轻视。

其三,市场配置满意度的排位第三。其中,外部不经济的负荷最大,影响力最为显著。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影响力相对较弱,但也是“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4   “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思考

4.1   政府监管维度

首先,借助互联网独特优势打破传统监管手段单一、效率低下、成本高僵局。一方面,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许可审批阶段的互联网适用,简化过程,缩短时间期限,同时,加强过程监督把控。另一方面,强调以公示制度作为阳光政府监管的重要手段,并积极运用“互联网 + ”等现代信息手段。其次,让整个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价值诉求明确、违规问责具体。具体来说,即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每一类、每一次农产品安全监管处理过程与结果,以及每一环节相关负责人都要收录到问责系统中。再次,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政府监管部门可将农产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门户网站,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单独开辟一个有关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板块,用于更新监管部门信息或者对于农产品安全状况监控过程、处理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最后,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过程时,由于被监管对象本身的“经济人”特性,可能会出现寻租现象。而现代移动网络则为寻租现象的解决提供较好破解方略,利用移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技术对执法人员进行随时、实时监控,如执法过程要有录像记录,这不仅震慑了违法者,也增强了对执法本身的外部监督。

4.2   社会参与维度

首先,农产品安全监管并不是由某个单一主体参与,而是由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只有在他们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可能实现农产品安全监管最佳状态。其次,大数据背景下,“云治理”的自身价值在于为社会有序运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许多生产经营组织都有官网平台,利用平台来实现智能生产、经营与监控,可有效促进农产品组织建构自治式监管。再次,农产品行业协会虽不能直接干预农产品组织的生产经营行为,但可以建立一个互联网电子档案,录入农产品组织相关信息,并通过“官网”对外发布。此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也可以与其他农产品组织形成良性合作互动,积极收集农产品。最后,推进协商共治机制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完善信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监管结果会谈,及时分享农产品检查问题信息,加强风险交流与协作。

4.3   市场配置维度

首先,透过网络平台经济,农产品供应者可以不再受垄断组织的控制或个人限制,同时,农产品供应者的相关信息也可以纳入到安全信息平台中接受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安全与质量。其次,从农产品安全监管情况来看,市场治理失灵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通过“互联网 + ”新模式将农产品生产、交换、销售、消费每个环节信息都纳入系统,建立农产品信息追溯平台,由政府强制推行,同时,鼓励农民以及相关企业与组织自主参与,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针对道德风险,要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组织与行为主体信用档案,即在农产品组织与行为主体注册登记时将之纳入信用系统。互联网信用档案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控的人格化信用体系,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举措。

5   结束语

“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是市场基于自然理性的个体调节,政府基于公共精神协调或是契约精神服务的整体管理,社会基于公民自觉理性觉醒的多元协同,亦是农民由自发配合到自觉主动的自我参与。“互联网 + ”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识别了“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观测指标的负荷及其对自变量的解释效力,明确了政府监管、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满意度对“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相对重要性,结合模型“三维”的异质性及各自观测指标的解释效力提出针对性举措,为进一步完善“互联网 + ”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扭转农产品安全监管困境,彰显“互联网 + ”下农产品安全监管优势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网.迎二十大·数说十年丨打造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让群众吃得放心有章可依[EB/OL].(2021-12-17)[2021-12-17].http.//news.china.com.cn/2022-06/27/content_78292315.html.

[2]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郁建兴,朱心怡.“互联网+”时代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及其履行[J].中国行政管理,2017(06):11-17.

[4]庄彩云,陈国宏.“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知识创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1):141-145.

[5]文晓巍,温思美.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构建与完善[J].管理世界,2012,12(07):174-175.

猜你喜欢

互联网 + 互联网
“互联网 +”时代下高职文秘一体化课教学探究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 +”时代微电影“全产业链”模式探析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