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7-05-21毛智辉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 + 机遇挑战

毛智辉

摘 要: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正与社会各方面进行广泛和有效的结合,而其与教学的结合逐渐推动着教育教学领域的巨大变革,这其中既蕴藏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互联网+”教学具有何种机遇与何种挑战的话题,将是本文集中关注的议题。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 机遇 挑战

在现代化背景之下,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正以高速化的发展态势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宏观领域,其已引发产业创新,引领新兴行业变革,成为经济领域独具特色且赖以支撑的强大引擎;而在微观领域,互联网更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随着“互联网+”行动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各种形式的产业成为全社会蔚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作为传播知识与培养人才的重要行业——教育已然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及焦点。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互联网+”的智慧教育时代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各类教学形式如“慕课(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强烈的关注,作为教育重要形式的教学必将承担起教育重任并意欲达教育目的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存于其间。作为教育事业的一员,笔者为“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巨大机遇而欢呼雀跃、深感振奋的同时,又为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而感到隐忧,因为自一开始,学界及各大网络媒介就对“互联网+”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崇,将其优势进行广泛宣扬,但对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避而不谈,因此,笔者深感迫切且有必要对“互联网+”教学做一番热潮之下的反思,厘清其中的几个问题,试图找准教育人在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如何以正确的姿态迎接挑战。

一、深度解析“互联网+”教学

(一)“互联网+”的提法来源及演进。

在我国,“互联网+”这一概念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一份《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呼吁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自此以后,“互联网+”就以一种常态化的发展态势不断地与经济社会相融合。

(二)何谓“互联网+”教学?

学者陈一明认为:“‘互联网+教学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学环境,重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进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3]该定义比较科学地从整体上把握了互联网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改革创新教育这一维度作为“互联网+”教学的发展目标,无疑是具有科学意义的。但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互联网这一媒介的作用,我们应当注重且尊重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本质,充分发挥教学应有的功用。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尝试将“互联網+教学”做如下定义:“互联网+”教学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实现教育本质追求为目的,借助互联网这一信息媒介基础,以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对传统教学观念、模式、内容及方法进行重塑的过程。

(三)“互联网+”教学的现实特征。

1.打破了时空和人数限制,降低了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门槛。

“互联网+”教学让任何学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的学习成为可能,给学习模式赋予革命性的内容[4]。以慕课(MOOCS)、微课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已经以方便、快捷、灵活的特点为大众所接受,以慕课为例,它将传统的在线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处理,将复杂的知识点成为彼此独立的部分,学习者可以从任何知识点进行重复学习,直到将问题弄懂。另外,在同一时间段内慕课可以同时满足全球范围内学习这门课的人员的学习需求,真正突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除此之外,“互联网+”教学还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课程资源,以往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课程资源几乎都需要花费高额代价才能获得,而现如今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门槛已经降低,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信息媒介免费获取自己要获取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便利。

2.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程度的提升

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而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打破固定的课程模块和功能,依照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方式打造富含自己特色的教学课程,创新课程设计,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型技能。同时,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互联网+”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将学生的学习特点、进度及难点进行分析统计,从而为学生制订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案,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设计更加科学,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

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内化两个阶段,在“互联网+”教学过程中对着两个阶段的课程设计完全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在课程评价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学生日常课程中的各项表现都给予关注,最大限度地知晓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完整表现,弥补结果评价所带来的不足。

4.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关于师生角色的定位问题一直是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在“互联网+”教学这一模式下自然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个性化,教师侧重于个别辅导而不是讲课,从教学活动的主体逐渐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角色将得到充分体现,每个人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知识的贡献者[5]。

二、“互联网+”给教学改革带来的重要机遇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带来诸多革命性的变化,而作为教育最核心的因素—教学自然受其影响,“互联网+”为教学改革带来众多重大机遇。

(一)“互联网+”技术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将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让教学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这是不争的事实,它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亦即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教育/学习鸿沟”(Education/Learning Gap)[7]。这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进行学习的方式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极大地增强学习者学习的可选择性。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不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现实性因素都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因地区和家庭经济水平差距所带来的教育差距的缩小,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时所说“教育信息化突破了时空限制,是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8],“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以较低成本,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大缩小教育差距和教育鸿沟,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二)“互联网+”技术为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提供了新路径。

当前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且优质资源的获取代价和难度相对来说较高,而“互联网+”技术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大量优质的、多类型的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可以跨越校园、地域甚至是国家覆盖到各个地区,优质教学资源的平等共享成为可能且极其便捷。风靡全球的慕课(MOOCS,即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就是“互联网+”教学的产物。同时,它还可以通过组建团队合作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有效地促进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以点带面、以效率促进公平的新路径。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可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新的路径选择[9]。

(三)“互联网+”技术为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慕课(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风靡全国,并且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改变已有的教育形态。一方面,这些模式突破了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优化和共享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创新了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另一方面,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线上和线下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和整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仅为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师作用的转变。

与“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一样,在教學过程中,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真正把学习者作为服务的对象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有效地分析和获取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对于过去只注重单纯的课堂讲授而不顾及学习者的感受来说无疑是教学理念的巨大更新。除此之外,“互联网+”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习者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教师的作用从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10]。

三、“互联网+”教学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凡事得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问题,而这于“互联网+”教学同样适用,“互联网+”教学为我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

(一)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碎片化。

“互联网+”教学的内容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因为这类教学课程都是通过相关人员的自主设计,将大量的知识通过分类的方式加以处理,虽然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是课程内容较零碎和分散,需要学习者有选择性地获取自身需要的内容,这对学习者的信息获取和甄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缺乏判断能力的低龄学习者,要选择、整合自己需要的内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一般追求趣味性、娱乐化的体验,学习者难以有时间或耐心坐下来学习枯燥的基础性知识,往往对内容知识一览而过,缺乏深度思考,因此造成学习的过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些都将成为后续阶段“互联网+”教学发展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师生和生生关系逐渐淡薄、疏远。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正逐渐变得淡薄甚至疏远,这主要是因为师生和同学之间不再像传统教学过程中经常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虽然可以获取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但缺少师生和同学间的面对面交流,即便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已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始终不能产生和同一时空下一样的实际效果。真实的交流与沟通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有效方式,而“互联网+”教学模式无疑为师生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投下阴影。

(三)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信息化技术水平正属于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作为依托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内容准备、资源整合和优化、协商线上线下教学组织模式、确定各个学习任务的评价方式和内容[11],所有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提出极高的要求,但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相应技能,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总之,“互联网+”教学为教育带来众多美好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时也要认清现实,不能一味地抛弃教育最本真的一面而迷失在互联网的围墙之中。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翟振元所说:“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在线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正确形态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而非颠覆传统教育。”[12]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2):10-12.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 1115815944.htm.

[3]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28-232.

[4]张广君.“互联网+教学”的融合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6(06):12-14.

[5]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6]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74-78.

[7]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8]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N].中国教育报,2015-05-24(1).

[9]钟秉林,方芳.“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19):5-7.

[10]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11]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12]翟振元.发展在线教育应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报,2015-04-20(7).

猜你喜欢

互联网 + 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互联网 +”时代微电影“全产业链”模式探析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