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联韬先生“藏族音乐研究手稿”中的再启示

2022-04-29银卓玛

人民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谱例手稿藏族

银卓玛

2019年底,田联韬先生携夫人准备赴美。此前一此前一年多的时间内,先生一一赠送己物,作己物,作为先生的学生之一,我也得到他的馈赠,包含一些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同年6月某日,先生唤我,喜获先生赠予的一些书籍和一份稿件。先生把这份牛皮档案袋递给我,缓缓地说:“这些藏族音乐研究手稿赠予你留念,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另外,如果你想引用或研究这些手稿,都可以……”这是他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第二十三章藏族传统音乐的五份手稿。当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留念,厚重而深沉。在先生离世一年之际,笔者想通过对手稿的分析,向学界同仁呈现田先生就藏族音乐研究的学术理念、研究历程和撰写细节,一则缅怀先生,二则给予后学启示。

一、田联韬先生“藏族音乐研究”的五份手稿

五份手稿的定稿收于田联韬先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册,这是先生耗时十余载之巨著。这部填补领域空白工作,其汇稿难度非比一般。经先生不懈努力,于2001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再版。此著第二十三章“藏族传统音乐”部分由田联韬先生撰写。五个不同版的手写稿,笔者分别编号:1号手稿(共61页),2号手稿(共9页),3号手稿(共4页),4号手稿(共11页),5号手稿(共4页)。

1号手稿26×38厘米,共61页,有先生编序号的59页及无序号的2页。其中,50頁是手写稿,其余11页是等纸张、等字体大小(上一份手写稿)的复印稿,共两个样本。较之其他4份手稿,最为完整。2号手稿26×38厘米,有先生编序号的8页及重复序号的第8页,共9页。3号手稿26×38厘米,仅存4页。4号手稿26×18.3厘米,A4纸11页稿,相关“藏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内容,此稿第1、3页是打印稿粘贴稿纸上的修订页,其余7页均是手写及修订。5号手稿21×16厘米,仅剩序列号15至18页,4页22开英文纸稿,对应出版稿藏族传统音乐之四“藏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的“藏族传统音乐的唱词格律”的部分内容。通过手稿研究,笔者将解读三个问题:第一,对比不同版的手稿分别作了哪些修订?第二,这些修订之间的共性特征?第三,撰写和修订的历程为何?

二、手稿抬头参较:推测各稿撰写年代

1号手稿序列41页抬头空白处,先生标注“95年1月22日改写”①。可以确定,此稿应该成稿于1995年前,于1995年修改。手稿可见,先生用铅笔、黑、蓝及红等4色笔的修改内容。2号手稿抬头标注“新定稿,1995.1(待补充部分文字、宫廷音乐)”②这份手稿,应是田先生1995年1月稿。3号手稿应是田先生1997年3月为格罗夫(Grove)写稿基础上的重新撰写,并于1997年3月5日抄完。在手稿抬头空白处,先生用铅笔标注:“本稿包括1997年3月为Grove写的文字,应重新写一次文稿。”③其余4号、5号没有标记,不能确定具体写作年代。

通过抬头比对,可以确定1—3号的写作年代。笔者对修订内容及稿纸状态分析,揣测4号和5号两份手稿更像草稿,首先,两份手稿共有5种稿纸不一的写稿组成;其次,字迹和修订较之1—3号,没有那般规整。

三、“藏族历史文化”内容的手稿参较:呈现修订历程

相关藏族历史文化的修订,1、2、3号手稿存部分内容。笔者欲从3份手稿之间及出版稿对比,以勾勒田先生的修订思路。3号手稿文段内容差别略大,主要体现在段落的顺序有别于1—2号及出版稿,且文字较之1—2号稍略。1号和2号较接近,1号前8页基本是在2号基础上的修订。下文,以共同内容为基稿,呈现1号、2号和3号不同的修订内容。

首先看3号手稿,不见于其他稿的文段较多。如“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少数民族(门巴、珞巴、僜人)人口约20万。”④(被删除)“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全境各部落,缔造吐蕃王朝,定都拉萨。其时吐蕃武力强盛,势力范围空前扩张。唐蕃、印蕃之间交往日繁。”⑤说明田先生很早关注唐蕃、印蕃的文化交流问题。手稿第3页,阐述藏语方言“大致可分为五大方言区(或称方言群)”⑥。经笔者检索,“方言群”是学界较早关注,但缺乏深度研究的一个论题。此外,3号手稿一段话在其他手稿和出版稿中,均未看到:“西藏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洲三大文化(中国华夏文化、南亚印度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的结合处,藏族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的汲取了其他文化的养分,从而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传统。”⑦如上“西藏少数民族门巴、珞巴、僜人人口”“唐蕃”“方言群”“西藏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洲三大文化”等内容不见于1—3号手稿及出版定稿,推测3号手稿应该是早于1—2号的一稿。

2号手稿基本比较规整,修改少见,以插入为主。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⑧,藏族方言区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的西部,嘉戎方言区在四川阿坝的南部农业区,白马方言区在四川省平武县与甘肃文县”⑨等,补充嘉戎和白马方言区,不见大改或修订。

1号手稿在2号手稿文段内容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插入“境外藏族居民总数无精确统计数字,汇集各国资料,约80—100万人”⑩“属蒙古人种”?輯;藏族先民族源插入:“聂墀赞普”?輰“大乘佛教由印度及中国内地,南北两路传入西藏以及创造藏文,此两大历史性事件皆发生于(松赞干布当政时期)”?輱“自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是土蕃王国的全盛时期,王国疆域空前扩张。”?輲“从宏观的藏文化圈着眼,藏语方言区还应包括1.西部方言区:巴基斯坦的巴尔蒂斯坦,印度的拉达克;2.南部方言区:不丹、锡金及我国的亚东等地。因此,藏语共有5各主要的方言区。”?輳等内容,阐述现代藏族的族源及发展概况。补充人口、人种、佛教始入年代,尤其在2号嘉戎和白马方言区的基础上,增加境内外藏族大文化圈的语言方言区内容。因此,1号手稿应是2号手稿的完善版。

通过1、2、3号手稿相关藏族历史文化内容的参照,3号年代标记最近,但较之1、2号的文段略简,应为底稿。2号基本成文,与出版稿接近,修订较少。1号前8页是在2号复印稿上的再修订,最接近出版稿。

四、手稿谱例及音乐分析参较:体会修订取舍

谱例修订只存在于1号手稿中,笔者参照出版稿与之比较。如1号手稿第13页之“猜歌”谱例,未列入出版稿;出版稿谱例是一首5/4和4/4节拍组合,手稿则是5/8和4/8节拍组合的谱例,如图5。

经过与出版稿第625页谱例23—11对比,两谱例节拍不同,但旋律及节奏基本一致,区别在于节拍和调式不同。谱例的取舍有多种可能,许是先生认为出版稿谱例更为合适或更为典型。此外,1号手稿将“堆谐”中扎木年定弦以音名写入,并有谱例表示,如图3所示;对应出版稿第634页堆谐谱例,手稿中是一首12小节“堆谐的尾声”谱例先生也未列入出版稿(见图7)。

对应出版稿第637页,手稿囊玛谱例与出版稿也不同(如图8)。

如上图5、7、8所示谱例及内容,对于先生而言,或是修改,或是取舍;但对于后学,这些未曾公开的手写谱,则属意外收获。如上,堆谐扎木年定弦线谱、堆谐尾声及囊玛等三份手稿都是留给后学珍贵的参考资料。从中,能看到对应谱例的手稿原谱例,无疑是出版稿的另一种补充。

此外,1号手稿第15页:“近年在四川阿坝自治州黑水县阿尔麦人(藏族)中发现了多种二声部民歌。”?輴对应出版稿第629页,此句未出版。从手稿可知,先生較早关注到这一族群。这段川西藏羌走廊的阿尔麦人与其他藏族有别,其语言、风俗和文化均非常独特,且很典型。2014年,“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距先生手稿所提已过去近二十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是一个藏、羌、汉三个民族杂居地带,羌族居住在藏、汉两大民族的中间地带。比较有意思的是,靠近汉族的羌族多穿汉服、说汉语,靠近藏族的羌族多穿藏服、说藏语。黑水县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带,多民族对比研究,尤其是多声部民歌的对比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今天,通过田先生的手稿记录,希望引起更多同仁和后学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五、“藏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参较:手稿蓝本的再确定

五份手稿中只有4号手稿涉及“藏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笔者以出版稿与之比较,手稿较略,在文段大致相同的基础上,为了将这一部分修订情况具体呈现,笔者列表归类:

笔者对4号手稿“藏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内容及修订研读,从行文和修订着眼,基本成型,属于局部调整。其行文依照全文的布局和逻辑进行撰写和修订,具有明确的目标。就1、2、3号手稿及出版稿之间对比,4号不及1—3号规整。通过内容修订,笔者可以推断此手稿应该是草稿。

六、五份手稿内容比较:呈现写作历程

纵观5份手稿,3号应该是底稿。2号较3号文字、段落略多,这是修改和批注较少、较接近定稿的一稿,内容框架基本成型。2号手稿第8页关于藏族古乐器遗存,末端边框处先生手写:“加不加以下内容?据本文作者实地考察,过去大昭寺保存的乐器保存在西藏文管会的有①类似卡龙的乐器一件,②类似二弦形制的弦乐器一件,类似二。保存于北京民族宫的有类似(原文有空白间隔)的弦乐器一件。”(见图9)

若未见手稿,如此珍贵资料将不得见、不得知。田先生在“加与不加?”之间的深虑,终在出版稿中未加。现据此手稿,经先生实地考察,西藏文管会存有似维吾尔族卡龙乐器,北京民族宫存有似汉地二弦的乐器。仅此两件实物列存,对于两类乐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

考实物考察信息。

1号手稿是2号基稿上的修订稿,也是最全的一稿。包含“藏族传统音乐”“藏族民间音乐”“藏族宫廷音乐”等3个内容,且相应文段保存完整,手写谱例也是保留最多的一份手稿。除部分谱例与出版稿有差异外,文段内容基本成稿。

4号手稿不全,由两种稿纸组成,且第2页是底稿打印粘贴后的再修改,另一种较薄的3页稿纸都是用相同稿纸裁剪成纸条,覆盖粘贴在原稿上写稿和修改。4号手稿中,这些不同的稿纸是先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手稿,并逐渐汇集成稿。其中,第9页引起笔者注意,这是由两张稿纸拼接而成,且6处用纸条粘贴原稿纸之上,先生在覆盖新纸条上进行修改。这种补丁式的修改稿,恐怕在现当代电脑写作时代难得一见(见图10,4号手稿第9页)。

5号手稿,对应藏族传统音乐之四“藏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的部分遗存之“藏族传统音乐的唱词格律”的部分内容,是唯一一份保留唱词格律的手稿。这一稿是五份手稿中篇幅最少的一稿,先生曾言:“这部书稿,由于工作量大,所以,在出差或去开学术会的空余时间,都会抽时间写稿或修改来自各地的稿件。这一份写的比较匆忙,字迹略显潦草。因为那时候,着急成稿,所以,不在家的空余时间都会随手找纸写稿。”这是多么可贵的学术精神。

结 语

初见手稿,除2号比较成稿外,其余4份充满各种修订。若将各手稿修订内容进行摘抄和罗列,反映出先生的反复查证、考量和精细打磨,对于最终的定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手稿中被先生删减、替换的文段、词汇或谱例都是留给同仁和后学关注、思考和再研究的线条。细研每一个未被出版的内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论点、论题或论据。田联韬先生的五份手稿,在主题写作框架基础上,不断地审阅、修改和再修改。笔者加以梳理,可以看到先生的写作、思维及历程,更体悟到如先生般老一辈学者的治学态度,这是一种值得敬仰的学术精神,也值得后学铭记和学习。

谨以此文缅怀田联韬先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谱例手稿藏族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丢失的手稿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